前幾期,我們在《徐海東與程子華》與《陳賡與黃克誠》(直接點藍字鏈接閱讀)兩文中均提到了大將的排名。 有朋友于是提到了關于大將的排名在歷史上還有一種順序即:粟裕、黃克誠、譚政、肖勁光、王樹聲、陳賡、羅瑞卿、許光達、徐海東、張云逸。 而一直以來傳統(tǒng)的排法為:粟裕、徐海東、黃克誠、陳賡、譚政、肖勁光、張云逸、羅瑞卿、王樹聲、許光達。 朋友們說得沒錯,其實這兩種排法都曾出現(xiàn)過,只不過現(xiàn)在從官方到民間都認可了第二種而已。 關于第一種排法,我們看記錄影片或老照片就能找到出處。大將的授銜時間為1955年9月27日下午14時30分,命令狀是由周恩來總理簽署并由他現(xiàn)場頒發(fā)的。 大家看現(xiàn)場照片,現(xiàn)場站立順序與第一種排位完全吻合。這種排法是按照授銜命令狀順序,也就是當時的個人軍職排序的。 授銜時十大將的職務分別是:粟裕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黃克誠時任軍委秘書長、國防部副部長兼總后勤部部長兼政治委員;譚政時任國防部副部長兼總政治部副主任;蕭勁光時任國防部副部長兼海軍司令員;王樹聲時任國防部副部長兼總軍械部部長;陳賡時任副總參謀長兼軍事工程學院院長;羅瑞卿時任公安軍司令員;許光達任裝甲兵司令員;徐海東與張云逸無軍職。 粟裕是屬于總參謀長正職,所以排列第一;接下來是四位國防部副部長黃克誠、譚政、蕭勁光與王樹聲,以他們在國防部的排名順序排列,分列二、三、四、五位。 接下來是陳賡以副總參謀長之職排名第六;再接下來是兩位兵種司令員羅瑞卿與許光達;最后兩位是沒有軍內(nèi)實職的徐海東與張云逸。 說到這兒,那問題來了,因何陳賡要排在了第六位?那是因為國防部在當時地位要高于總參,在80年代以前,除了徐向前外的三任國防部長(彭德懷、林彪與葉劍英),都是由軍委第一副主席兼任,所以同樣是副職,他要排在國防部副部長之后。 那么第二種排法,也就是現(xiàn)在通行的版本是怎么來的呢?它是在評選過程中,有關部門上報審批時的排列順序。 話說1948年淮海大戰(zhàn)還沒有結束時,中央軍委就討論過軍銜的問題。因為沒有軍銜,在作戰(zhàn)中部隊發(fā)生過扯皮現(xiàn)象,特別是部隊協(xié)同作戰(zhàn)時,在上級沒有明確指定指揮官的情況下,這種現(xiàn)象更為明顯。 解放初,這項工作就開始落實。但朝鮮戰(zhàn)爭打亂了節(jié)奏,致使時間推遲,到了1955年,軍銜評定的各項工作準備得差不多了,各個銜級的名單已經(jīng)有了雛形。 大將的名單雛形最早出現(xiàn)于1955年1月份,那是彭德懷與羅榮桓呈報給毛主席的《關于元帥、大將、上將問題的報告》。 這份報告也佐證了當時擬評大將人選為15~22人,除了后來的十大將,還有照片上的張宗遜、宋任窮、蕭克、王震、周純?nèi)迦?,以及許世友、鄧華、劉亞樓、楊得志、彭紹輝、陳再道、王宏坤七人。 十大將在這個報告中的排序為:粟裕、徐海東、黃克誠、陳賡、譚政、肖勁光、張云逸、羅瑞卿、王樹聲、許光達。 到了1955年9月16日,彭德懷向周恩來呈報的《將級軍銜名冊》中的名單成了十人,即后來的十大將,名單順序同上。 授銜前,總干部部向上呈報的《元帥、將官名單》與《授勛、授銜典禮上所用的授予勛章命令、授予軍銜命令和發(fā)給將官個人的授予軍銜命令樣式》中的十人排序也同上。 從22人名單中就可以看出,評選大將并不僅僅只根據(jù)職務與級別,而是根據(jù)綜合表現(xiàn)評定的。 這22人分三個等級,即軍委委員級、兵團級、副兵團級,其中陳再道、周純?nèi)c彭紹輝也只才是副兵團級。 他們的排序是評選部門經(jīng)過長期的醞釀、評審,根據(jù)將領的綜合情況,即資歷、軍功、級別、職務、山頭等所出的結果。 只不過后來縮減了名單,控制在了十人。這十人的排序就是先按級別即軍委委員與兵團級排成兩檔排序,然后在同一檔中按照綜合貢獻排列。 這也就能解釋清楚徐海東與張云逸當時并無軍職,但一位排第二,另一位排第七的原因。 因為這一種排法與十大元帥的排列邏輯一致,所以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分兩批確定的36位軍事家中十大將的排名也是這種順序。 后來官方的出版物《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軍事百科全書》、《中國人民解放軍將帥名錄》、《高級將領傳》以及中國郵政出版《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紀念郵票等,都是采用這種排名。 而第一種按照職務的排名只是在授銜時的授銜命令狀中等極少數(shù)情況下出現(xiàn)過。 另外,元帥大將的排名邏輯并不適用于其后的上將、中將以及少將。長久以來,在地攤文學與網(wǎng)絡媒體中一直流傳著什么“蕭克鎮(zhèn)上將”、“蕭克是第一上將”、“徐立清是第一中將“、“解方是第一少將”等說法,經(jīng)久不衰,一直被各路媒體引用。 就拿蕭克為例,一方面,蕭克歷史上具有大將級的資歷與元帥級的任職,人們普遍為其沒授大將而惋惜。 另一方面,再加上網(wǎng)上各種以訛傳訛,演繹出各種領導拿蕭克去壓那些嫌自己軍銜低的人,于是便出現(xiàn)了“蕭克第一上將”、“蕭克鎮(zhèn)上將”的說法。 因此人們理所當然地會認為蕭克就該名列上將第一,而蕭克恰恰在當時被排在了上將的第一名位置上,其實這純屬巧合。 與按照資歷、級別、軍功、職務、山頭等綜合確定排名的元帥大將不同,上將并沒有進行細致入微的排名。 上將只是按照軍委總部、軍兵種、軍區(qū)這樣的順序籠統(tǒng)大致排了一下。即在軍委總部任職的上將,排名在軍兵種任職的將領之前,而在軍區(qū)任職的上將,排名則相對靠后。 上面說了,排名第一的部門當然是國防部,國防部當時有7個副部長,其中4人是大將,而蕭克是排名緊隨大將的副部長,自然名列上將第一了,緊隨蕭克的便是另一位副部長李達上將。 緊隨國防部的部門就是總參、總政和總后,在這些部門任職的開國上將,排名也非常靠前。張宗遜時任排名緊隨陳賡的副總參謀長,自然名列上將第三。 而在軍兵種機關任職的上將,排名則是居中的。在各個軍區(qū)任職的上將,總體上的排名都比較靠后。 這就是開國上將的大致排序,是按照工作單位進行大致排下來的,并沒有一個非常明確的排名。 在1955年,選出元帥10名,大將10名,上將57位。中將177位,少將更是1360人,這么多人光確定名單就耗時四、五年。 大家想想,元帥大將也就那么20位,這么多年以來,人們對他們的排名都議論紛紛,不絕于耳,若要將57名上將按照元帥大將那樣排序,哪得耗費多大精力,需要多少個細節(jié)與程序,關鍵是到最后也未必客觀公正,會引起不必要的爭議與麻煩。 就更別說把中將與少將也排出來,那樣的話再折騰個十年八年也排不出來,其實也完全沒必要。 (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