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渡蘭君
來 源:渡蘭(ID:dulantea)
生活節(jié)奏飛快,我們埋頭奔走于鋼鐵水泥的冷漠之下,穿梭于繁忙喧囂的人潮之中,努力打拼。
人心像被推著走,身體也一再透支。
每當身心俱疲時,心底總呼喚一個種滿花草的小院子,能貼近大自然,讓時光變慢,療愈心靈,回歸寧靜。
人生一愿,努力成為一個有小院的人!
陶淵明有詩云:“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p>
歸園而居,并不是粗茶淡飯和逃離遁世,而是一種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
黃庭堅年僅22歲就及第進士,當他想大展鴻圖時,卻幾經(jīng)貶謫。
被貶黔州時,黃庭堅為了排解失意和苦悶,便開始搗鼓起小院子,買田種菜,養(yǎng)花種竹,與禽鳥相樂。
他看到一處峽谷巧奪天工,于是別出心裁地鑿池引水,邀請朋友們來聚會,如同游山水。
在不如意的境遇中,現(xiàn)實的小院子,讓他安頓了自己的精神花園,風來不驚,雨來不懼,如詩如畫。
人置身于大自然,心情就歡暢。
有個院子,滿眼皆是賞心悅目的新綠,旺盛的生機能消解掉塵世的浮躁,換以難得的清爽和舒暢。
少一點塵俗的紛擾,多一點樸素與靜好,遠離喧囂,讓身心沉浸于一果一蔬、一花一茶的芬芳,探身于親近泥土、貼近自然的氣息。
墻是冷冰冰的,地是冷冰冰的,但生活不是。
生活不易,如能有一處小院,身處鮮花和綠蔭之中,內(nèi)心就會卸下鎧甲,歲月重新變得柔軟。
作家汪曾祺一生中歷經(jīng)坎坷無數(shù),然而生活再困苦,他卻越能找到在一花一果中找到詩意。
他將曾干過的各種臟活累活,諸如掏糞坑、噴農(nóng)藥等經(jīng)歷都寫成散文,還寫得興味盎然。
只要稍有閑暇,他會蒔弄花草瓜果,張羅柴米油鹽,把日子過得豐盈無比。
汪曾祺在書中這樣寫道: “如果你來訪我,我不在,請和我門外的花坐一會兒,它們很溫暖。”
每次讀來,總倍感溫柔。
世界再大,不過一處院子。每當走進花紅草綠的小院,內(nèi)心某個柔軟的地方有了再次豐盈起來的力量。
“看庭前花開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以片刻閑暇,暫避喧囂,享受歲月的詩意與煙火。

哲學家海德格爾曾說:
“人安靜地生活,哪怕是靜靜地,聽著風聲亦能感受到詩意的美好?!?span>
大環(huán)境越是浮躁,人越是焦慮,越要懂得讓自己剎車,尋一處靜坐,“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
聽過一個故事:
有一個木匠,在自家院子里干活。有幾個朋友來探望他,大伙一起在院子聊天。
有個朋友的手表表帶突然斷了,手表掉落,由于地上堆滿了刨花和鋸末,手表怎么也找不到。
朋友很慌張,因為手表是訂婚禮物。工匠卻讓朋友不用擔心,先回家,明天早上來取。

朋友帶著疑惑回了家。到了第二天早上,木匠果然把手表還給了朋友。
朋友詫異,木匠說:“每天晚上,院子都會格外寧靜,我安靜待在其中,很快就聽到手表嘀嗒、嘀嗒、嘀嗒的聲音,順著聲音就找到了?!?br>
院子的靜是宜人的,有無窮的魔力。
有一所庭院,泡一壺茶,焚一爐香,默然靜坐,獨對天地,恬淡從容,享受難得的靜謐。
建筑家梁思成說:“對中國人來說,有了一個自己的院子,精神才算真正有了著落。”
中國人是勤勞的,中國人也是向往閑適的。工作無論多疲憊,有個小院子,就有了療愈身心的凈土。
當浮華褪去,惟愿有個自己的庭院,忘記時間,忘記一切,過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小日子。
躲喧囂,避繁華,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過生活,偷得浮生半日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