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落梅說,“每個人心中都有道暗傷,這個傷口不輕易對人顯露,而自己也不敢輕易觸碰?!边@句話讓我忽然想起《大明宮詞》里那個曾溫潤如玉的男人——張易之。 我似乎又看到他懷抱一把古琴,彈奏著那首黯然神傷的《長相守》。背影戚戚然,萬物皆成空。一束寒光之下,那滴血盤旋著從他夢一般的面孔上舒緩而又決然地下滑。習習涼風拂面而過,周遭一篇寂寥,我卻一直都渴望有人念出他的名字。 《大明宮詞》開篇,那位曾經高貴的皇家女孩兒繼續(xù)用她委婉的音調講述著這個男人與大明宮的故事。當“張易之”這三個字崔然登場的一剎那,這個眉眼之間和薛紹有幾分相像的男子,一定在很多人心中都種下了過堅毅而又圓熟的笑靨。在這張朗逸的面孔上,細心的人們仍舊清楚地洞察了他的一切“熱情”。 身為男子,大多數人是嫉妒張易之的。雖然我們一直都不肯承認這樣一個事實:“能夠活成像張易之這個樣子的男人,大抵都是修煉成妖精的”。 我們不妨再次回到《大明宮詞》的曖昧氣氛里。在那里,我們所看到的張易之算得上是一個將狐媚男色發(fā)揮到極致的角色。當他以另一個特殊身份活躍在情婦床上時,我們所看到的,是他天下無敵般迷人的笑臉。隨后,不管是在他角羝戲上所呈現出的驚鴻一瞥,還是他現身長安鬧市時的驚為天人,張易之的魅力是足以掃落一切陰霾的。 張易之秋水般的雙眸里,始終灌注著對女人毫無抵抗力的誘惑力。他濃郁俊秀的眉梢、妖氣橫生的唇角、堅毅明朗的表情,這些相貌符號勾勒出的是一個出類拔萃的張易之。 所以,單單就張易之的容顏來說,倘若用一個詞匯來概括他的話,我想最合適不過的還是“溫潤如玉”這四個字。 在這個人世間,沒有幾個男人能夠將一襲秀發(fā)如此柔順而又自然地散落在后背上,更沒有幾個男人能在懷抱古琴的時還能把回首的動作彎成至真至美的妖嬈弧度。他的飄逸輕柔和張弛如風,時常隱匿在那件畫著水墨的純白長衫上。那襲長衣拖曳于地時,尾端就像一泓幽靜的春水,一步一步走出的,盡是人世間最流暢而又最頎長的線條。 一個溫潤如玉的男人,他向來都是一段故事里的不朽的傳說。張易之走進了大明宮這個紛紛揚揚的煉金廠,他的英俊并沒有被夾雜進入刻板的僵硬,縱然過分的明媚,但也絲毫不帶女氣。 相較薛紹,張易之定然就是我們心中想象的那一份妖魅。當他昂著頭像仙人一樣出沒時,我們才在他不經意的沉寂里看到了被他不小心泄露的無限風情。這個集美貌與智慧于一身的男人,總是把最明亮的光波擴散于外,卻把最隱秘的陰謀藏匿于內。他周旋在不同的環(huán)境里,給人制造出的,卻是類似完美的假象。 對待愛情,張易之向來都是始終如一的態(tài)度。他用征服的手段實現著宏大的野心,時常在不可一世的驕傲里,醞釀著水仙一般的自戀,向前走著走著,便把不可避免的災難牽引到別人的身上。 張易之一生都在和女人糾纏。他曾輕而易舉地重新燃燒了太平死灰一般的心田,并在隨后的歲月里,讓太平那里的海泛濫成災。 在太平的生命中,張易之總是帶著最溫柔的嘆息。他用動人如詩的語言征服著太平空曠而又遙遠的落寞,他甚至把昆侖奴面具戴在臉上,然后再告訴太平他是張易之,而不是薛紹。他甚至還說,“我要替薛紹來愛你”??v然這樣的混賬話很容易被人輕而易舉的識破,但是自他嘴里說出后,又有誰能抵擋這無力抗拒的殺傷力呢? 張易之從來沒有愛過太平。在任何一個女人面前,他根本都無法激起愛的欲望。他只是把女人當做了登上權力高峰的階梯,愛情只不過是他為追逐權力而虛構的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而已。 女人,只是他登上權力頂峰的階梯。而權力,又反過來為他日后的一切計劃蒙上了厚重的陰影。 在太平悲情的生命中,張易之一直都在用他如簧巧舌一點點改寫著這個皇家公主的愛情觀念。有關忠誠和紀律,甚至有關浪漫和幸福,統統都被張易之揉碎成滿目瘡痍的苦痛。盡管在太平的眼中,他和薛紹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人,但是對于薛紹的忠誠與自我囚禁,張易之的背叛和自我放縱,似乎更能收攏太平深鎖在大明宮的一切迷茫。 因為張易之有著一張和薛紹相似的面容,他才被牽涉進太平的生活。就是這兩張表面看似相像的面容,背后卻隱含著完全不同的理想和現實。 張易之把自己接觸過的每個女人都當做生存的手段,也就是這種手段才給了他身邊女人們致命的誘惑。由于他的出身,使得他對待愛情和權力都持著藐視的態(tài)度。張易之的母親是妓女,所以他一生都走不出自己給自己構建的陰影壁壘。他一次次在愛或者不愛之間慢慢勾引出愛與恨的痛苦,然后再一次次用肉身激發(fā)出短暫的快感和權勢,把日漸膨脹的野心引領到他愛情的領地,終是在接受和蹂躪的間隙,葬送掉了自己短暫的一生。 張易之的一切美好,不過是被花枝掩蓋著的一片腐葉。 他是一個心里揣著目的的男人,他的一生都在追逐著權力,在權力面前,他就像一株生在野地里的罌粟,直到他的最后一滴血落在斑駁的土地上,他依然還在緊緊地攥著源于內心的狂野。 張易之最大的錯誤就是自不量力,他有一個對手武則天,他以為這個對手有朝一日會老下去,卻萬萬不曾料想到的是,就算在老年時期的武則天面前,他仍舊是一個丟盔棄甲的手下敗將。 武則天不動聲色的平靜之下,一直都暗藏著的毒辣觀察力,正是這股力量,才是將他逼入絕境的強大武器。 到末了,張易之臨死前錯愕的表情,不單單是一種可憐,而是遲到了的醒悟和懺悔。假如真的還能夠重新活過,他一定不會再做一次這樣的張易之。 張易之在《大明宮詞》里對武則天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我母親是一位同您一樣偉大的女性!她帶領著翠江閣三百美色,同男人的全部欲望周旋。她動用一生的積蓄為我曾是嫖客的父親購買了權力,使他從一個不得志的七品小官一躍而為鹽運大臣。而她等來的結果卻是一紙休書!理由是她低賤的身份敗壞了道德!而母親沒有因此沉淪,依舊保持著快慰的生活。她說她幫助父親僅僅是為了滿足自己一時戀愛的興致。她甚至先于父親料到了那最終背叛的結局。我從小在脂粉中長大,看遍了所謂正經人最真實的嘴臉。因此在我入宮后看見他們夸夸其談理想及政務時,感到那只是世界上最幽默的笑話!對于他們最直接的打擊就是羞辱他們的欲望…….” 原來這個被愛情貼上虛假便簽的瘋狂男人,僅僅把愛情看做了一件奢侈品而已。復仇的快樂,才是被張易之混淆進愛情里的沉淀物。這個曾溫潤如玉的男人,在另一個悲情故事里抽離出來的,盡是蒼茫的隱晦。 張易之的復仇計劃,就像一劑春藥,當他在權力欲望的溫床上氤氳著曖昧時,太多的不由自主,終是讓他無法回頭。 張易之從小在妓院長大的經歷,讓他認清了自己可憐的母親和卑鄙的父親。他的童年被浸泡在無限恨意的毒汁里,這種空遠的恨意,到底催生出了張易之最迷人的微笑。長大后,無處消解的仇恨,讓張易之不得不一次次踐行著為所欲為的欺騙。 復仇的快感,讓張易之瘋狂地走向了生命極端。盡管他曾經是一個傾國傾城的男子,最遺憾的是,在追逐權力的過程中,他卻把自己臉上最真實、最燦爛的笑顏,狠狠地踩在了自己的腳底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