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家風家訓(xùn)的傳承有何意義眾所周知,風濃縮夏子孫幾千年來的價值取向神追求,是中華民族世傳的精神瑰寶,是涵養(yǎng)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是核心價值觀的微觀體現(xiàn),更是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的重要載體。 因此,陪樹良好家風,進一步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傳統(tǒng)美德,不斷夯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道德基礎(chǔ),對凝魂聚氣開展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匯聚實現(xiàn)“中國夢”精神動力,具有不可代替的價值和意義。 一.好家風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文化財富家風是指一個家族代代相傳沿襲下來的體現(xiàn)家族成員精神風貌、道德品質(zhì)、審美格調(diào)和整體氣質(zhì)的家族文化風格,是家族最核心的價值。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中華文化源遠流長。 傳統(tǒng)的中國家庭非常注重門楣家風,重視庭訓(xùn)家教,講究“國有國法,家有家規(guī)”,遵循“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 不同的家庭,家風的呈現(xiàn)形式不盡相同,有的是有形的文字、成型的為人處世格言,更多的是無形的言傳身教、隱含于每個家庭成員的日常行為中。 古人關(guān)于家風的名言、警句汗牛充棟,據(jù)統(tǒng)計,中國古代公開出版的“家訓(xùn)”就有一百二十多種。 自古至今,為世人尊崇而廣為流傳的有:孔子對兒子孔鯉的庭訓(xùn)、諸葛亮的《誡子書》、陶淵明的《貴子》、顏之推的《顏氏家訓(xùn)》、《朱熹家訓(xùn)》、周怡的《勉諭兒輩》、吳麟征的《家誡要言》、古訓(xùn)《增廣賢文》、朱柏廬的《治家格言》、被譽為20世紀中國“三大家書”的《梁啟超家書》、《曾國藩家書》、陳毅《示女兒》詩等等,不一而足,無不體現(xiàn)良好家風關(guān)于修身、治家、立世的思想光芒。 細品中國傳統(tǒng)家風,其思想淵源主要是儒家精髓的聚集,其核心內(nèi)容歸結(jié)起來不外乎“五常八德”,即“仁、義、禮、智、信”、“忠、孝、仁、愛、信、義、和、平”。 不管是耕讀傳家、家國天下,還是積德行善、仁孝清廉,好家風濃縮著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得價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精神瑰寶。 家風是傳承道德的重要載體,對良好家風的傳承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和傳統(tǒng)美德的傳承。 二.家風傳承務(wù)須博采眾長、與時俱進有言道:“人必有家,家必有訓(xùn)。 ”各家有各家的規(guī)矩,各家有各家的傳統(tǒng)。 盡管家風各不相同,但彼此之間卻能形成交集,這個交集形成中華優(yōu)秀道德觀念,是核心價值觀的具體表現(xiàn)。 家風既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共性,又有彰顯家庭本色的鮮明個性。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是中國傳統(tǒng)家風的共性。 孔家嚴謹治學、楊家滿門忠烈、岳家精忠報國等,是世人所熟知、景仰的家風個性。 家風具有時代特點。 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家風典范:封建社會的家風與民國時期的家風有區(qū)別,計劃經(jīng)濟條件下的家風與新時期改革開放的家風會不同。 如:諸葛亮《戒子書》“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陸游《示子孫》“富貴茍求終近禍,汝曹切勿墜家風”;《朱柏廬治家格言》要求“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曾國藩留給家人十六字箴言“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郭德綱教子“吃虧無妨,但當防欺詐”等等。 既各具特色,又被深深打上時代烙印。 家風有積極的、先進的、開放的、可以直接保留傳承,也有消極的、落后的、封閉的、需要改進改造的。 所以傳承家風,應(yīng)該堅持魯迅先生“拿來主義”的原則:“運用腦髓,放出眼光,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自己來拿。 zJkHuiYU.cOM ”運用毛澤東同志教導(dǎo)我們的方法:“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做到人為我用、推陳出新。 我們應(yīng)該禮敬傳統(tǒng),讓勤勞守信、儉樸持家、睦鄰友善、耕讀孝義、詩書禮法、厚道正直等良好家風薪火相傳。 更應(yīng)與時俱進,賦予家風新的時代內(nèi)涵,使之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fā)展相適應(yīng),與中華民族偉大復(fù)興的“中國夢”相聯(lián)系。 惟有如此,家風才能順應(yīng)時代發(fā)展潮流,才能匯聚成傳承中華文明的正能量,為改革開放宏業(yè)添磚加瓦,為實現(xiàn)國家富強、民族復(fù)興、人民幸福的宏偉目標推波助瀾。 魏氏族譜的順序主要典故長篇吳歌《金不換》其描述的是錫東羊尖鄉(xiāng)靠近鵝湖邊上有個金員外,五十得子取名不換,視為掌上明珠,百依百順。 不換聽見碗碎聲發(fā)笑,金員外便命家人用碗摔地讓兒取樂,結(jié)果碎片堆積如山。 不換長大后十分浪蕩,為了尋歡取樂,花萬金在宛(碗)山上造了個“石幢”,歌詞唱道:“宛(碗)山石幢勿多高,下粥黃豆吃忒十三廒。 長年(長工)吃豆有規(guī)矩,只許揀勒勿許抄。 ”金不換幾乎敗光家業(yè),淪為乞丐,在妻子的幫助教育感動下,終于醒悟,改邪歸正,耕讀傳家。 從此,“浪子回頭金不換”這句話便傳遍各地。 解放前,《金不換》有山歌、有寶卷、有拜香誥,版本不同,長短不一,而內(nèi)容大同小異,勸人走正道,頗有影響。 “浪子回頭金不換”是流行于民間的一句口頭禪和諺語。 也是用來比擬社會上一些失足青年洗心革面、幡然悔悟的一句名言。 無錫地區(qū)好多老年人說,這句名言是從吳歌《金不換》的主人公來的。 解釋:指不走正道的人改邪歸正后極其可貴。 浪子回頭金不換 的下一句是什么時光倒流白了頭,浪子回頭金不換,三年表兄未找成,恩人堂前還白銀;浪子回頭金不換,衣錦還鄉(xiāng)做賢人。 |
|
來自: 孫行悟空 > 《家教家風家訓(xù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