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道,其猶張弓乎?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bǔ)之。 吳澄:抑之舉之二句言張弓,有余不足二句言天道。凡弛弓俯其體,則附在上,弰向下,張之而仰其體,則附向下,弰在上。是抑附之高者使之向下,舉弰之下者使之在上,天道之損有余如抑其附而使之下,其補(bǔ)不足如舉其弰而使之高。 原成:天下之道,猶張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bǔ)之。 原成:吳氏所言非是,故不取。 老子曰: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少之多,報怨以德。 凡物皆是有差別的矛盾對立物普遍聯(lián)系,互以矛盾對立物做為自身定義,并以向矛盾對立物轉(zhuǎn)化來完善自身定義。而這個過程,老子稱之為“大少之多,報怨以德(得)。 老子曰:物,或損之而益,益之而損。益之而損,故曰“有余者損之”。損之而益,故曰“不足者補(bǔ)之”。 損益者,大少之多,報怨以德之謂也。 天之道,損有余而補(bǔ)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 吳澄:天道虧盈而益謙,人則并寡以益其多,吞小以益其大,取貧以益其富,此所以逆天道也。 原成:故天之道,損有余而益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而奉有余。 原成:吳氏所注流于字面意思,非是老子本義,故不取。 “道”衍生萬物,萬物接受“道”的約束,并以“道”做為唯一標(biāo)準(zhǔn),故曰“天之道”。 凡拒絕以“道”約束自身,而以好惡之心為導(dǎo)向的主觀意志做為萬物唯一標(biāo)準(zhǔn),故曰“人之道”。 天道無親,故損有余而補(bǔ)不足。人道愛恨,故損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以有余奉天下?惟有道者。 吳澄:有道之君貴為天子,富有四海,而不自有其貴富,菲飲食,惡衣服,卑宮室,為天下惜財而不茍費;制田里,教樹藝,薄稅斂,使民家給人足,是以己之有余而奉天下也。 原成:夫孰能有余,而又以取奉于天者乎?唯有道者乎? 原成:吳氏所言非是,故不取。 老子此句言“道”若有余,亦做不到“有余而又以取奉于天者”。“道”尚且做不到,又何況于圣人,故曰“唯有道者乎”。 “道”及圣人唯一能做到的,就是避免“有余”。所以老子曰:物,或損之而益,益之而損。 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其不欲見賢邪? 吳澄:圣人之功能蓋天下,此有余者也。不恃其所為之能而若無能,不居其所成之功而若無功,不欲顯示其功能之賢于人,皆損己之有余也。 原成:是以圣人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見賢也。 原成:吳氏所注迂腐,故不取。 老子曰:生之畜之。生而弗有也,為而弗志也,長而弗宰也,是謂玄德。 “道”生而弗有,圣人為而弗有。弗有者,不欲見賢之謂也。 夫孰能有余,而又以取奉于天者乎?故“不欲見賢也”。 ![]() 圖片來源網(wǎng)絡(luò),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 更多內(nèi)容可參閱作者的“道德經(jīng)原成”系列視頻。 本文為原創(chuàng)作品,未經(jīng)著作權(quán)人授權(quán),禁止轉(zhuǎn)載和使用。你的點贊、關(guān)注,是一種鼓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