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恐風吹去,還怕日炙消”,古人的這兩句詩,最能體現(xiàn)薄胎瓷的特點——薄如蟬翼,輕若浮云。一件幾無重量的珍寶捧在手心,在感慨其精巧絕妙的同時,既怕它被風吹走了,又怕它被烈陽曬消,真不知如何是好,這樣一種矛盾復雜的心境,每每將薄胎瓷佳器捧上手心時,最是能體會。然而能讓人這樣激動又緊張的佳器并不多見,現(xiàn)將安徽博物院藏的一件薄胎粉彩瓷碗介紹如下,以饗讀者。 白釉琺瑯彩花鳥紋脫胎碗(圖1),碗上方飾一圈如意紋,碗底用黑彩施回文(圖2),兩個紋飾帶之間,以黑彩勾勒輪廓,填以綠、藍、青、褐、紅、黃等多種顏色,描繪竹菊、怪石、花鳥等圖案。整個畫面布局俊朗有致、疏密有間,設(shè)色濃淡相宜、典雅大氣。畫面正中以三朵菊花為主體,三朵設(shè)色均不同,菊花瓣層層暈染,左右伸展,開合自如,枝繁葉茂,相映成趣。在菊花兩側(cè)均繪有小鳥作為裝飾,所不同是個數(shù)有異,右側(cè)三只相互嬉戲頗有生趣。左側(cè)畫一鳥作俯身下?lián)糁畡?,鳥嘴微微張開,似有咬枝作樂之意。如此畫風給這只碗帶來了生動自然之美,更兼線條流暢老到,頗具寫意之味。紋飾空白處有題詩一首“撩人秋色多佳趣,解語竹菊邀七禽?!痹娢淖筮呌屑t彩仿朱文印“翁”、“三”,右面有紅彩仿朱文印“仁”字。胎質(zhì)堅實細致,釉面光潔無瑕,畫風清新,做工精良,碗外壁的圖案透過晶瑩的胎釉躍然于內(nèi)壁之中,可謂精妙之極。 碗底部楷書“乾隆年制”四字(圖3),為民國仿古款(或稱寄托款),乾隆本朝款多為“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款,也有六字楷款的,四字楷書款的幾乎未見。而民國仿乾隆款的,則多用這類四字款。 薄胎瓷亦稱“脫胎瓷”、“蛋殼瓷”,從其名稱就可看出,其最顯著特點就是薄,究竟有多薄?一般在一毫米以內(nèi)。其制作工藝相當復雜,從配料、拉坯、利坯(修坯)、上釉到繪畫、燒制,須經(jīng)四十多道工序,全部采用手工,分三次燒成。由于對胎質(zhì)、工藝、溫度都有著極高要求,薄胎瓷已相當難得。更何況這件薄胎瓷碗,將薄胎瓷工藝與琺瑯彩裝飾手法完美結(jié)合,詮釋了一幅頗具生趣的秋景圖,實為薄胎瓷中難得的精品。 收藏樂趣無限 名者說談收藏 與您分享部分收藏方面的心得和專業(yè)知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