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高考結(jié)束的那個暑假,我在悶熱的房間里看完了電影《羅生門》。那時候并沒有太多感觸,依稀記得幾個關(guān)鍵詞:黑白、人性、真假難辨、撲朔迷離。對了,還記住了一個導演的名字——黑澤明。有人說,黑澤明在電影界產(chǎn)生的影響如同莎士比亞在文學界一般。我對這個導演沒有過多的了解,唯一看過的就是這部《羅生門》。我最喜歡的導演是希區(qū)柯克,推薦大家去看《電話謀殺案》《后窗》《驚魂記》,如果可以,在講小說單元的時候,是否可以放點電影片段,假如尺度是被允許的范圍內(nèi)。
 時隔十年,我又重新看了一遍《羅生門》。在讀紙質(zhì)書時,發(fā)現(xiàn)電影中有些情節(jié)在記憶中變得很模糊,通過文字的描述似乎又在腦海中過了一遍?!读_生門》被譽為“有史以來最有價值的十部影片之一”。的確很值得一看,但是看完,心情壓抑是必然。電影主要講述了一個武士和他的妻子路過荒山時,遭遇了不測。妻子被侮辱,武士被殺害。盜賊、武士的妻子以及武士的亡魂為了減輕自己的罪惡、掩飾自己的過失,向?qū)徟虚L講述了三個不同版本的案發(fā)經(jīng)過的故事。其中還有一個旁觀者——樵夫,他看似和是是非非最沒利害關(guān)系,可是他也說謊了。三個當事人和一個目擊者,全都說謊了。

 “羅生門”通常是指事件當事人各執(zhí)一詞,分別按照對自己有利的方式進行表述證明或編織謊言,最終使得事實真相撲朔迷離,難以水落石出。(來源百度百科)每個人都會說謊,每個人都會為了讓事情對自己有利,說一些謊言,用來美化自己。他說的是事實嗎?不完全是,他說的是謊言嗎?不完全是,可能一半真,一半假,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有時候我們并不是為了說謊而說謊,而是人性本身復雜,為了利益扭曲事實,或是潛意識的自我保護讓我們的記憶自動轉(zhuǎn)向所希望的樣子。
 我看《羅生門》時,并沒有過多糾結(jié)于“真相”到底是什么?面對難以捉摸的人心,真相顯得不那么重要了。親身經(jīng)歷的人都說不出真相,更何況我們這些屏幕前的看客。通過劇中人物各自的敘述,是能七七八八拼湊出所謂的真相,但是沒有人能證明真相就是真相。《羅生門》更多的是告訴我們,你從別人口中聽到的真相,是摻了水分的“真相”,不可避免地是,每個講故事的人都會或多或少地偏袒自己。他們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說著對自己無害的話,或輕描淡寫,或避重就輕。之前我在看《案發(fā)現(xiàn)場》時,里面有個案例就講到了目擊者證詞,四個目擊證人證詞不一,證明了很多證人提供的證詞都不太準確,具有個人傾向性,帶有明顯的個人觀點和意識。前幾年看的《誤殺》,主人公就是利用證人的記憶效應(yīng),重建了目擊者記憶,讓目擊者每一個人都確信自己所看到的,恰恰就為罪犯提供了不在場的證據(jù)。站在利益的十字路口,我們會迷茫和彷徨。善與惡怎么區(qū)別?真與假怎么分辨?隨波逐流和堅持初心到底如何選擇?雖然我經(jīng)常把“說實話”三個字掛在嘴邊,但是實話的分量到底多重,我自己都心不知肚不明。自私、虛偽、欺騙并不可怕,這是人的矛盾本性,學會正視內(nèi)心的陰暗面,正確的了解與接納。難過時,我們會覺得全世界放棄了自己。開心時,連討厭的人都覺得順眼了幾分。雖然我看《羅生門》會覺得壓抑,沉重,但是并不悲觀,“知曉人性的惡才能更好地抑惡揚善,寫人性的弱點,是為了引起人們對于人性的關(guān)照和救贖?!?/sp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