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視劇《亮劍》中,李云龍結婚作為一個重要的劇情推動點,直接推動了后來改變二戰(zhàn)格局的“平安格勒戰(zhàn)役”。在這集里,為了能讓戰(zhàn)士們吃席,炊事班忙前忙后,還特地找出幾盒罐頭給大家改善伙食。后來在“平安格勒戰(zhàn)役”之前,張大彪也對另一個營長說,自己每天都有日本的牛肉罐頭伺候著,日子過得好極了。 但是電視劇《我的兄弟叫順溜》里卻出現了完全相反的一幕,當司令員滿懷期待地嘗了一口繳獲來的牛肉罐頭時,轉頭就罵了一句:“這牛是和驢配的?”所以,這繳獲來的日本牛肉罐頭到底是個啥味?是好吃還是不好吃? 抗日戰(zhàn)爭期間,日軍里最有名的是一款叫“大和煮”的牛肉罐頭。據老兵們回憶,當年繳獲了這種牛肉罐頭,可不能就地分贓見者有份,必須要上交。上交之后就集中收起來,平時舍不得拿出來吃,只有重大節(jié)日或者慶功的時候才會開幾個給大家解饞。借日軍的光,咱們的軍隊也有機會嘗個新鮮,也可以看出當時的日本的牛肉罐頭,在八路軍和新四軍看來是不可多得的美味。
▲《亮劍》里只有團長結婚才舍得拿出牛肉罐頭 日本本身是一個小島國,農業(yè)產品本身就不算很多,自產的牛肉更是物以稀為貴。軍武菌在日本的朋友說超市里日本國產的牛肉要比進口牛肉貴得多。這種情況下,想要大量供應牛肉罐頭就只能依賴國外進口了。美國一直都是牛肉產量大國,所以在1937到1941這個時間段內,美國就是日本牛肉罐頭原料的主要來源國。其實當時不光是牛肉要從美國進口,許多戰(zhàn)略物資也要從美國進口。1932年之后,日本90%的廢鋼鐵、45%的鉛、90%的銅以及60%的石油和石油產品都要依賴美國,但是隨著日本侵華戰(zhàn)爭的不斷擴大,美國的在華利益受到損失,為了遏制日本,美國開始限制對日本的物資出口。到了1941年,日本偷襲珍珠港,徹底惹怒了美國人,美國對日宣戰(zhàn)后,兩國的貿易往來也就“さようなら”(撒呦那啦)了。此時別說牛肉了,連牛糞也不給啊。▲電影中的日軍轟炸珍珠港鏡頭 所以從1942年開始,日本牛肉罐頭的質量也就直線下降。一開始牛肉不夠還能填充點魚肉來代替一下,后來隨著戰(zhàn)爭深入,戰(zhàn)略物資日趨緊張,連魚肉也供不起了,就從肉塊變成肉沫,由肉沫變成肉粉。 到了抗戰(zhàn)的末期,連肉渣都沒有,基本就是牛血和牛油的混合物了。不僅日本兵不愛吃這種“牛肉”罐頭,連咱們的戰(zhàn)士都開始嫌棄這些繳獲來的罐頭了,有的直接當垃圾扔掉。 
▲大和煮牛肉罐頭 各位想,八路軍的伙食就已經夠差的了吧,連八路軍都不愿吃的“牛肉罐頭”,味道什么樣就可想而知了,可能還不如自己去挖點野菜煮了吃呢,這也就是《順溜》里司令員嫌棄牛肉罐頭的原因。不過,即使是這些“糊弄人”的牛肉罐頭,在抗戰(zhàn)后期也不是說想吃就能吃的,由于物資緊張,再難吃的罐頭也必須在軍官的同意下才能吃。有人說日本兵有這么慘嗎?他們不是經常去村里搶老百姓的糧食嗎?據老一輩的人說,日軍一開始到中國的時候,是不會吃中國的東西的,那時候他們的后勤保障是很好的,有罐頭吃,還有汽水喝,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比他們差遠了,而且他們還怕中國人在食物里下毒。比如侵華日軍第十六師團步兵二十聯隊的上等兵東史郎就寫過一本《東史郎日記》,里面提到了抗日初期日軍軍隊中除了正常的軍糧供應之外,糖塊、奶糖、餅干、香煙、咖啡也會定量供應。
▲東史郎作為侵華日軍,在戰(zhàn)后多次揭露侵華日軍的罪行并為自己的罪行進行懺悔 但是到了抗戰(zhàn)后期,因為戰(zhàn)線拉長,日本的后勤保障很難及時供給前線,再加上日軍的后勤運輸隊又經常遭遇地方部隊的襲擊,很多時候前線的士兵根本吃不上一頓飽飯。有時士兵在出發(fā)前幾天還只能依靠自帶的口糧勉強果腹,口糧吃完了就只能餓肚子了。在這種情況下,日軍只好自己去想辦法找吃的,比如去附近的農村掃蕩,抓雞殺豬就成了他們獲取肉食的主要方式,現在咱們還能看到當時日本士兵抓雞趕豬的照片,就是當時的真實寫照。
▲搶到豬的日本兵 不過咱們的敵后武裝也不是白給的,日軍一出門就就先吃槍子,所以很多時候只能龜縮在據點或者城里不敢出來,最后甚至逼得一些日本士兵不得不把自己的武器賣了換取糧食。  在之前一篇講軍刀的文章留言區(qū)里,軍武菌看到很多朋友都說咱們當時的伙食太差了,吃不飽飯自然打不過,從伙食供應上看,日軍的確甩出我們幾條街。按照1931年日本陸軍的食物供給標準,每個日本士兵每天的伙食包括:精米640克,精麥200克、罐頭肉150克,新鮮蔬菜500克或者干菜110克,梅干40克,還有濃縮醬油20克、食鹽12克、味噌40克、白糖15克;此外還有茶葉3克、清酒0.4升或燒酒0.1升、甜食120克、卷煙20支。到了1938年4月14日,日軍又將伙食標準進行了重新修整,頒布了《軍人戰(zhàn)時給予規(guī)則細則改正》,更新了每個士兵伙食標準,其中包括:精米也就是大米660克、精麥210克、鮮肉210克,沒有鮮肉就用罐頭肉代替,新鮮蔬菜的話就有蔬菜600克,沒有新鮮蔬菜就用干蔬菜代替。有的日軍部隊還會給士兵發(fā)放現金補貼,用于購買魚、肉、蔬菜等生活必需品。
▲正在吃飯的日本兵 另外,二戰(zhàn)期間日本在軍糧方面還有一些比較“超前”的創(chuàng)舉,比如為了讓日本士兵能吃上面包,軍隊給每個軍隊配備了專門烤制面包的烤爐。九一八事變時,駐守錦州的日軍第20師團就配備了面包烤爐;東北淪陷之后,整個關東軍也都配備了面包烤箱,尤其是中蘇邊境上的警備隊。1934年之后,侵華日軍還為軍隊裝備了野戰(zhàn)面包車,便于行軍中隨時提供面包。  還有咱們現在市面上的自熱米飯,就是日軍當時曾經食用的軍糧之一;還有壓縮餅干,雖然說二戰(zhàn)期間美國英國德國這些國家都有餅干,但是他們的餅干都是面餅烤制而成,就跟咱們今天超市里買的那種餅干一樣,吃過的朋友知道,光吃這種餅干其實很難吃到飽。但是日軍的餅干就不一樣了,他們用壓縮熟制面粉的方法,又額外加上一些營養(yǎng)物質,制成了世界上較早的壓縮干糧,叫做“軍糧精”;此外,還有用糙米膨化之后壓制成的壓縮餅干。
▲日本兵使用的飯盒 這種干糧的好處就是,能在極端不利或者急行軍的時候快速補充士兵的體力,不過日本士兵平時是不會吃這些東西的,只有在特殊情況下,經軍官下令才能食用。 總的來說,當時日軍對于士兵食物供給的標準還是比較高的,高出了當時許多日本的普通家庭。因此為了吸引青年踴躍參軍,日本軍隊就開出米飯管夠的條件,這對于許多人來說已經是非常大的誘惑了,有人就為了能吃上一口米飯而加入到日本軍隊中。
▲正在吃飯的日本兵 以上這么多,也僅僅是陸軍伙食標準而已。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日本一直以來都有重海輕陸的傳統(tǒng),在伙食方面,海軍更是把陸軍甩出好幾條街。  日本陸軍一旦到了戰(zhàn)場,不管你是軍官還是普通士兵,伙食標準都差不了太多,但是在海軍就完全不一樣了。由于日本海軍是學的是英國海軍建制,所以也特別強調軍官等級的劃分,在任何情況下,日本海軍都保持著尊卑有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根據級別把士兵和軍官分開,享受到的也是完全不同的待遇。這一點在吃飯上就體現得淋漓盡致,比如日本海軍中最有名的“大和號”戰(zhàn)列艦。由于大和號戰(zhàn)列艦的排水量足夠大,使得它有足夠的空間儲備食物,供軍官和士兵享用。
▲大和號戰(zhàn)列艦 軍官的午餐為西式,按照湯、魚、肉、甜點次序,餐后有紅茶,用餐時有樂隊演奏歐美流行音樂或日本古典音樂;晚餐為日式,包括生魚刺身、鹽烤加吉魚、蒸蛋、腌漬蔬菜、味噌湯等日式料理。如果吃不飽,還可以加上幾個荷包蛋。士兵的伙食則是咖哩飯、炸豬排、奶油燉雞、咖哩牛肉、味噌湯、魚、腌醬菜等,雖然比不上軍官,但是也足以讓陸軍羨慕得流口水。
▲正在吃飯的日本海軍軍官 另外,大和號戰(zhàn)列艦的每個烹飪室都配備了一臺冷凍機,這也就意味著海軍將士們可以隨時享受到奶油冰激凌這樣的飯后甜點。其豐富程度堪比大飯店,難怪日本海軍內部都管大和號叫“大和飯店”。1942年,號稱日本陸軍“昭和三大參謀”之一的辻政信中佐來到聯合艦隊會見山本五十六的時候,就在“大和飯店”上了吃一頓工作餐。由于海軍一直就看不起陸軍,可能是為了羞辱辻政信,就故意沒有按照軍官的伙食標準給他上菜,反而給了他一份普通士兵標準的飯菜。但即便是士兵伙食標準的飯菜,也讓辻政信吃得很滿足。 順便說一句,由于大和號有足夠的動力,所以當時船上的官兵們就已經用上了空調。由此更能看出,陸軍和海軍差距之大,用《亮劍》里老總的一句話,陸軍吃的東西只配喂牲口。 
 不過任何情況都不是絕對,具體的伙食供應也會根據不同的戰(zhàn)區(qū),有所不同。比如位于太平洋吉爾伯特群島馬金島的日本海軍陸戰(zhàn)隊的伙食就相當不錯,1943年美軍占領馬金島后發(fā)現日軍除了大米之外,還儲存了大量的魚、肉、蔬菜、水果以及牛奶罐頭,可見其物資的豐富程度。而另一方面,有些地方的日軍伙食就差得多了,別說吃不到肉了,就是連普通蔬菜也很難吃的上,通常只有大米和鹽,連白糖都是奢侈品。根據相關資料顯示,在整個二戰(zhàn)中伙食最慘就屬新幾內亞和緬甸的日軍了。據日軍的一個下級軍官的回憶,每次部隊要轉移到新駐地之前,都會發(fā)放5天左右的口糧,假如不能在5天之內到達的話,那么從第三天開始,就要減少每天的口糧,并且還會派人進入叢林去獵殺野獸或采集野果充饑;如果部隊是開赴前線作戰(zhàn)的話,那么會出發(fā)之前會把駐地所有的牲口都帶上,用來保證士兵在行軍過程中能吃上肉。
1943年冬,日軍和中國駐印度遠征軍在緬甸野人山拉加蘇高地,展開攻守戰(zhàn)。戰(zhàn)前,日軍組成敢死隊,為了鼓舞士氣,還特別一次給敢死隊發(fā)放了2天的飯,結果這所謂2天的飯食,竟然是2個飯團。而此時他們的后勤補給部隊,18師團的12輜重聯隊,還駐扎在70公里之外,而要送來糧食,得走300公里蜿蜒崎嶇的山路。戰(zhàn)斗中,日軍意外發(fā)現中國軍隊在撤離時把一些來不及帶走的大米撒在了陣地廁所的糞池里。一個個餓紅了眼的日本兵也顧不上面子,直接上手把米粒掏出,拿到河水里沖洗干凈,捏成飯團給吃了。 更可怕的是,在沒有食物的情況下,日軍還經常發(fā)生殺吃戰(zhàn)俘,甚至是吃掉自己戰(zhàn)友的情況。據說在緬甸戰(zhàn)場上,由于嚴重缺糧,軍官曾經下令手下日軍生吃盟軍戰(zhàn)俘的肉;在滇西反攻時,日軍在騰沖和松山也都有過餓急了吃人肉的情況發(fā)生。 
▲戰(zhàn)壕中正在吃飯的日本兵 隨著戰(zhàn)爭的不斷深入,原本富裕的海軍的日子也變得不好過了。日本海軍空技廠試飛主任兼橫須賀航空隊戰(zhàn)斗機隊長小福田租少佐在他回憶錄中提到過一件事,說他曾經利用一次出公差的機會,買了一只下蛋母雞來給自己增加營養(yǎng)。按理說到他這個級別、職務的軍官,保證營養(yǎng)應該是不成問題的吧??墒钱敃r的背景是,整個日本本土都被美軍的潛艇加水雷嚴密封鎖,國內資源越來越少,他一個少佐都到了自掏腰包買雞補充營養(yǎng)的地步,普通百姓連飯可能都吃不上了。 其實從1941年開始,日本就已經全面勒緊褲腰帶,政府頒布法令規(guī)定一個成年人每日的口糧只能為330克,而且想要買米還要去指定的米店,另外,還禁止光吃白米,要求糙米要和精米混著一起吃。到了1944年,日本人甚至開始從黃豆,花生中提煉燃料維持戰(zhàn)爭,老百姓家里的米酒也被征用來提煉酒精,用作燃料,甚至連學校的操場都用來種糧食,至于出現到寺廟里刮銅鐘上的銅來造子彈這種事,也就見怪不怪了。從這一系列操作就能看出,日本的國力被消耗殆盡,距離日本投降也就不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