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全國高溫非常嚴重,各地都有報道出現(xiàn)了不同程度的中暑的情況,尤其是現(xiàn)在戶外工作的人。當天氣高過37度以上,也是高過體溫的時候,人體就會出現(xiàn)一種乏力神昏的反應(yīng),其實這種情況已經(jīng)是一種輕度中暑了,并不是說你暈倒了,這個才叫中暑,暈倒了,這已經(jīng)是叫重度中暑了,嚴重者會有生命危險。 如果再詳細來分的話,還有一種情況叫做中暍,都是被暑熱所傷,不同的是中暑首先傷的是肺,肺是氣臟,暑熱之氣通過呼吸先進入肺部,再通過肺進入少陽三焦,從而導致身體的氣分溫度過高,這個熱氣就會傷人體三焦的元氣。人體元氣被傷了之后,那當然就會出現(xiàn)神昏,這是夏天中暑后出現(xiàn)神昏乏力的原理。要明白神昏是元氣被傷,并不是熱擾心包,如果熱擾心包會出現(xiàn)煩,這是心包有熱的鑒別方式。此時暑熱之氣在人體氣分,如果進入血分就會頭疼了。 中暑是被暑氣傷了身體內(nèi)部元氣,中暍(ye)是被暑氣或者太陽暴曬傷了體表,就是傷了我們身體外面這一層太陽寒水。我們體表溫度時刻都要比內(nèi)部低,正是因為身體體表有這層太陽寒水,身體內(nèi)的熱氣遇到寒氣才能形成水,才會形成小便。如果體表是很熱的話,這個毛孔都會打開,引起不停的流汗,夏天流汗多小便就少。暑熱傷了太陽寒水就叫做太陽中暍,內(nèi)有暑氣為解,外層寒水被傷,內(nèi)憂外患。 中暑和中暍的脈是不一樣的,中暑的脈是很弱,剛才怎么說來著?如果熱氣是通過肺呼吸進入身體的,會傷三焦的元氣。氣被傷,脈當然弱了。中暍先傷的是人體表層的太陽汗水,體表過熱毛孔開泄陽氣外浮,脈浮而大。 ![]() 傷暑病是《桂林古本傷寒論》論獨有的篇章,仲景師在此論述了傷暑的不同情況的救治辦法,村長摘兩條在夏天中暑后容易發(fā)生的兩種情況并加以簡注,危急時刻,自救亦可救人。 傷暑肺先受之,肺為氣府,暑傷元氣,寸口脈弱,口渴,汗出,神昏,氣短,竹葉石膏湯主之。 竹葉石膏湯方 竹葉兩把 粳米半升 半夏半升(洗)石膏一斤 人參三兩 麥門冬一升 甘草二兩(炙) 注:經(jīng)方里面用的竹葉就是我們普通竹子的葉,是那種大毛竹的葉子,當然采集的時候要用嫩葉,不能用老葉。后世多用淡竹葉,長在地上的那種,用淡竹葉理法上是不對的,因為竹葉石膏湯的竹葉是入肺的,它叫竹葉石膏湯,竹葉的性輕盈上浮,主要的作用是清肺熱,而石膏的寒氣是重新制造一層太陽寒水。石膏這個藥就是那層太陽寒水,不是陽明的藥,解陽明的燥是知母。中暑只是熱而不是燥,所以不用知母。 夏天天氣特別的熱,如何才能解這個暑氣呢?這個時候下一場雨就好了,雨水把高空的那層寒氣給帶下來了,寒氣通過雨水降到地上,寒氣下來了之后暑氣也就解了。身體的運行模式和外面天氣運行的模式是一樣的,我們解暑其實也是需要這一層寒氣來給我們降雨解暑。你看,再熱的天,下一場雨即可就涼爽了。 傷暑,發(fā)熱,汗出,口渴,脈浮而大,名曰中暍,白虎加人參黃連阿膠湯主之。 白虎加人參黃連阿膠湯方 知母六兩 石膏一斤碎(棉裹) 甘草二(炙)粳米六合 人參三兩 黃連三兩 阿膠二兩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六味,米熟湯成去滓,納膠烊消,溫服一升,日三服。 中暍這種情況更嚴重一些,第一個中暑只是神昏汗出,沒有發(fā)燒,沒有發(fā)燒是熱不重,因為汗能及時的把身體里的熱散出去,身體的溫度能相對維持一個平衡,所以不發(fā)燒,這個時候的津液汗水還是足夠的,出汗也是人體為了更好的散熱。 中暍就不同了,暍這個字是一個日加一個曷,這個字發(fā)涸的音,通干涸的意思。偏旁部首加起來的意思就是被日(熱)所傷,體液干涸了。就是說,暑氣傷了人之后不停的出汗,把身體的體液給消耗干了。汗水出完了之后,身體就開始發(fā)熱發(fā)燒,這個情況更重一些,身體不但熱而且燥,嚴重缺水。 說到這兒,就牽扯到了一個概念,傷暑和中暍其實不是一回事兒。同樣被暑熱所傷,不同的傷暑是比較輕,還沒熱到發(fā)熱,中暍是熱到身體水液干枯的程度了。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多為辛苦之人戶外勞作,內(nèi)有暑氣未解,外有熾熱的陽光暴曬。類似現(xiàn)在說的熱射病,暑天戶外工作的人被太陽暴曬所致。 中暍雖然沒有寫神昏,但是我們通過用方可以推測出來不但有神昏,還有頭痛,因為熱入了血分才會用黃連。這種情況可以嚴重到人直接就暈倒了,不停的出大汗,而且意識模糊。 ? ![]() 以上兩種是夏天常見的傷暑情況,按照程度的輕重分為傷暑和中暍。還有其他的很多種情況不再一一列舉,有興趣的人可以去參考《桂林古本傷寒論 》暑病篇。 |
|
來自: 新用戶95892014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