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導讀: 今天“脫單”鬧得歡,當心明天拉清單。 “脫單”可是如今的熱詞,既然大家都把沒找著伴侶的人戲謔為“單身狗”,那“脫單”就意味著動物翻身變成了有尊嚴的人,絕對是件喜事兒。但脫單方式不同,結果也就不同,有的人真成了雙,有的人折騰半天還是老樣子,所以這“脫單”還是大有講究的。 我不是什么戀愛專家,只是一個初中學生的爸爸,要聊“脫單”這個話題就得格外注意方式方法,不然實在不好意思把文章擺進自家小號里。所以,我打算另辟蹊徑,借用一段歷史聊聊自己對“脫單”的看法。這歷史事關德意志第二帝國,事關人家當年“脫單”的往事。 伴隨1870年普魯士擊敗法國,以及次年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巴黎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志第二帝國皇帝,宣告著德國在戰(zhàn)敗者法國的廢墟上正式崛起。但是,即便威廉一世和“鐵血宰相”俾斯麥想方設法逼迫法國簽下賠款50億法郎的投降書,企圖讓對方永世不得翻身,他們還是很快就感覺到了后悔。法國畢竟是歐洲工商業(yè)強國,短短七年內就還清償了所有賠款,迅速恢復了元氣,開始醞釀一場針對德國的復仇之戰(zhàn)。 作為歐洲當時最成功的外交家,俾斯麥環(huán)顧四周,希望找到可靠盟友,編織出一道保護德國、阻擋法國的防御網。他深深懂得,剛誕生的德意志帝國身處歐洲正中的“四戰(zhàn)之地”,絕不能形單影只孤軍奮戰(zhàn),必須迅速“脫單”。 在1880年代,排除掉一貫抽身事外搞小動作的英國和仇家法國,歐洲大陸配得上與德國“喜結良緣”的對象并不多。一是俄國,二是后起之秀意大利,三是老邁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最后則是奧匈帝國。在這四個對象中,俾斯麥最看不上的就是德語同宗的奧匈帝國。 奧匈帝國的前身是日耳曼民族的領頭羊奧地利王國,剛剛被普魯士王國通過普奧戰(zhàn)爭擊潰,被迫退出德意志版圖。敗落的奧地利與匈牙利組成了“二元制”的奧匈帝國,看似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卻是外強中干問題一籮筐,既有數(shù)不清的民族隔閡,又有道不明的宗教隔閡,據說光是帝國軍隊發(fā)布一道命令就需要使用近十種語言文字,再加上帝國還有強烈的征服欲,總想吞并被俄國保護的東南歐小國,簡直就是個惹是生非不計后果的麻煩制造者,人稱“布娃娃帝國主義”。 但是俾斯麥自有一套邏輯。既然奧匈帝國是個招惹四鄰的麻煩,那如果德國能替其他國家收服這個麻煩,德國自身的地位威望也就與日俱增,不愁交不到新朋友。所以按照這個比較擰巴的邏輯,俾斯麥隨之開始了一番國際外交操作。 首先,德國與奧匈帝國冰釋前嫌結為盟友。盟友歸盟友,奧匈帝國充其量就是個跟班小弟,一切都要聽德國大哥的安排,所以德國憑借軍事實力勒令奧匈帝國停止了在巴爾干半島的滲透,從而得到俄國的諒解。俾斯麥趁熱打鐵,拉著俄國與委屈的奧匈結成了著名的“三皇同盟”。為了把對法國的戰(zhàn)略包圍圈拉得更緊些,德國又拽著同樣與奧匈有領土紛爭的意大利和解,結成“德奧意三國同盟”。這樣,德國拿奧匈這個小弟做交換商品,一下子爭取到兩個大國的支持,對法國的威脅形成雙保險。 請注意,在俾斯麥的操作中,德國的本意是拉攏俄國和意大利,懾服法國和英國,所以奧匈歸根結底是盤配菜上不了桌面。但這種局勢在十年后的1890年開始逆轉,因為老宰相俾斯麥被新皇帝威廉二世趕下臺了。 與祖父威廉一世的老成持重謙和低調不同,身有殘疾卻又剛愎自用的威廉二世早就看不慣俾斯麥復雜花哨的外交組合拳,繼位后立刻大刀闊斧實施自己的治國方略。首先,他看不上國內危機重重的俄國,哪怕俄國沙皇還是自己的表兄弟,其次,他也很不服氣英國握在手里的世界霸權,哪管英國國王也是自己的表兄弟。所以,他“果斷”廢止了與俄國續(xù)約,讓“三皇同盟”作廢,又開啟了“造艦競賽”,不惜挪用陸軍軍費去建設海軍同英國皇家海軍叫板。 威廉二世的操作“見效神速”。先是俄國沙皇惱羞成怒,直接和法國結盟,讓俾斯麥當年擔心的兩面夾擊變成了事實。后是英國上躥下跳挑撥離間,不但讓德國更加孤立,還進而促成了英法俄“三國協(xié)約”。等生米做成熟飯,威廉二世發(fā)現(xiàn)自己和德國真成了孤家寡人,身邊只剩下一個不成器但還算老實的奧匈帝國。這時的德國已經沒有選擇,只能假戲真做,和奧匈帝國成了真正的、鐵一般的盟友。哦對了,“鐵一般的盟友”也是威廉二世自己說的,說話的場合就是“德奧同盟”宣告成立的那一刻。 截至1914年,德國就剩下奧匈帝國這么一個鐵桿盟友,而這位小弟盟友還是令老大德國不省心,始終在盯著波黑和塞爾維亞這兩個東南歐小國想據為己有,結果就引發(fā)了奧匈皇儲被刺殺的“薩拉熱窩事件”。隨著復仇心切的奧匈帝國時刻準備對塞爾維亞開戰(zhàn),而身為塞爾維亞保護國的俄國也針鋒相對,德國變得力不從心。盡管千方百計勸說奧匈帝國不要輕舉妄動,但為了大哥尊嚴,德國不得不硬著頭皮跟英法俄死磕下去。直到1914年8月31日,德國與俄國、俄國與奧匈、德國與法國先后宣戰(zhàn),“一戰(zhàn)”全面爆發(fā)。 后面的歷史大家都很清楚。盡管德國是軍事強國,但身處兩線作戰(zhàn)的不利境地,再加上有奧匈帝國這么個專門打敗仗幫倒忙的盟友,最終還是走上了崩潰之路,威廉二世自己也只能倉促退位,帝國風華隨之煙消云散…… 每當回顧這段歷史,我總會不經意想起影片《無間道》中傻強說的那句話,“出來混跟老大,一定要跟個像樣兒的,要是碰上個不像樣兒的那就慘啦!”而一心編織同盟關系抵御風險的德國,在找?guī)褪帧懊搯巍钡倪^程中其實就是被傻強的句式說中了,老大挺像樣兒,但找的小弟太不像樣兒的,最后把老大也拽進了溝里。我想,人在“脫單”的過程中,恐怕也要花點兒耐心和時間,找個像樣兒的,千萬不敢隨便湊合,湊合來湊合去一定也會很慘。 其實從德國結盟的歷史中,我們還是能看出一些“脫單”必須遵循的規(guī)律來。 首先是頭腦要保持清醒。德國在俾斯麥時期雖然奉行的路線很復雜卻很有效,因為俾斯麥的頭腦是清醒的,但后來的威廉二世則糊涂沖動得多,為了夢想或者妄想甘愿得罪一切拋棄一切。如果換做一個人,那這種前后不一朝令夕改的作風只能預示一點,這個人腦子拎不清,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干什么。這樣的腦袋再想“脫單”,只會給別人鉆空子,接下來就是遇人不淑。 其次是“脫單”對象不能湊合。德國與奧匈帝國之所以越綁越緊,原因就是德國已經把前面能合作的伙伴都給得罪光了,最后只能矬子里拔將軍,選了個奧匈帝國這么個自己看不上的伙伴湊合。俗話說強扭的瓜不甜,拉郎配的日子沒法過,像這樣步調不一致、眼光不一樣的兩個伙伴又如何可能強強聯(lián)合呢?話說回來,“脫單”只是個儀式,重要的還是“脫單”之后的日子,要是倆人什么都掰扯不清鬧不明白,到頭來只會互相影響一起砸鍋。 最后則是目標志向要足夠遠大。德國皇帝和俾斯麥都是十九世紀的人物,如果他們生活在今天就會明白,執(zhí)著于復仇與反復仇、掠奪與反掠奪的純利益關系,說到底是見不得光沒前途的關系,這樣的結盟不是人的結盟而是狗的結盟。唯有跳出這種陰暗狹窄的格局,人或者國家才會看到陽光和希望,才會意識到發(fā)展合作是正途。同樣的道理,“脫單”也要找志同道合、同舟共濟的人才行,不能為了片刻歡愉、利益甚至面子去鉆牛角尖,那是活受罪。 德意志第二帝國就是一個致力于“脫單”自保,最終死于“脫單”不慎的鮮明例證。既然歷史擺在那兒,我們尤其是年輕人就應當意識到,“脫單”是有門檻有準則的,不能一窩蜂亂糟糟往“圍城”里鉆,鉆進去也會像錢鐘書先生說的那樣,“迫不及待想沖出去”。 男人和女人之間,講求的是志同道合琴瑟和諧,而不是表面上的搭調登對。男人遇到一個不像樣兒的女人,多半會被扯下水稀里糊涂地走上人生下坡路,女人遇到一個不像樣兒的男人更可怕,極有可能倍受傷害做一輩子揮之不去的噩夢。 今天“脫單”鬧得歡,當心明天拉清單。“脫單”這件事關乎一個人一輩子的幸福,所以萬萬不可隨便不可短視。真要是到了“脫單”的關鍵時刻,一定要回顧細品下我講的這段歷史,起碼保證自己不要走彎路吃暗虧才行。 END 小編其人 小皮流流(另一網名:皮皮中尉):現(xiàn)為某主流媒體主任編輯,“天涯文學”簽約作家,“360個人圖書館”原創(chuàng)達人;在本職中品味業(yè)務骨干的充實,在讀書寫作中聆聽先哲的教誨,在陪伴妻子女兒的過程中體會最純真的快樂。 歷史推薦 每周一至周五晚20:00,咱們在“銘語銘言”不見不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