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襁褓之后,排便就成為人類每日必有的一件自然體會。大多數(shù)情況下排便不會成為人的困擾。但排便異常,會對人的健康和生活帶來重大影響。
了解自己的便便,即可簡單判明自己的身體狀況;通過飲食調(diào)整自己的糞便狀態(tài),也能減輕不必要的恐慌,提升生活質(zhì)量。本期食與心與大家分享有關(guān)人類屎話。 
1. 排便是件快樂事兒 每個人都體驗過便后的那種輕松暢快感,實際上正常排便會讓人感覺舒適,而不是痛苦,有以下幾個原因:
- 從心理上,便意/想要排便時下腹部的膨脹感和急迫感會讓人覺得不舒服,排便后這種感覺頓時消失,甚至有些生理上的舒適感。
- 排便之前直腸的信息傳輸?shù)酱碳た刂苾?nèi)臟功能的迷走神經(jīng),就位之后會讓人從緊張到放松地釋放出口的括約肌,順利將糞便推出。便后與腸道運動相關(guān)的肌肉會整體放松,人的心率和血壓同時有所下降,別看不沉,卻如釋重負(fù),感覺輕松舒爽。
- 排便會刺激生殖器官的神經(jīng),而該處神經(jīng)會刺激男女的生殖器,讓人感覺到舒服和暢通。
- 另外,不少排便過程中,堵塞的排泄物出去前后同時會排出大量氣體,減少腸道壓力,減輕腹脹,因此排便后會讓人覺得變苗條了,褲子和腰帶都變松寬了,自我感覺也更好。
傳統(tǒng)心理學(xué)家很早就注意到排便與快樂的關(guān)聯(lián)。精神分析學(xué)派奠基人弗洛伊德就把1.5-3歲的時間定為人格發(fā)展的肛門期,認(rèn)為在此時期,幼兒通過排泄糞便獲得快感經(jīng)驗,因而對肛門活動特別感興趣,并因此獲得滿足。了解人類屎話可以讓你見怪不怪。受膽汁、膽汁酸等影響,多數(shù)正常的糞便為黃褐色。但受飲食、藥物、身體狀況等因素影響,糞便也可能隨之呈現(xiàn)出不同的顏色。多一點了解人類屎話可以讓你見怪不怪。- 紅色便便——可能是因為吃了紅色蔬果(比如紅甜菜和火龍果),排除飲食因素的話就需要考慮有沒有下消化道(比如直腸)出血了;
- 黑色便便——大量黑色漿果(桑葚,黑莓,藍莓)等以及食用含有活性炭的食物或者補充劑,排除黑色漿果以及活性炭因素就需要考慮是否有上消化道出血;
- 灰色或者白色便便——有些藥物服用后會引起糞便變色,用藥前需要閱讀說明書,醫(yī)生一般也會提醒患者,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膽囊出現(xiàn)炎癥也可能讓糞便顏色變淺。

- 形狀。正常的糞便為濕潤的長條狀(也稱為香腸狀或者香蕉狀),太稀不成形可能是腹瀉了,而太干呈顆粒狀則有便秘的嫌疑。
- 大小。糞便大小因人而異,突然變多或者變少時需要注意是否便秘或者生病。
- 密度。正常的糞便會沉在水底,浮在水上的話大多是糞便中脂肪含量較高。如果糞便經(jīng)常浮在水上,就有乳糜瀉或者胰腺炎的嫌疑,最好去醫(yī)院檢測排除。
- 均勻度。正常的糞便形態(tài)顏色都比較均勻。如果里邊含有各種形狀的菜葉或谷粒豆粒,提示吃飯的時候沒有遵循細嚼慢咽的飲食規(guī)則。
很多生活規(guī)律的人會每天在固定的時間排便。排便的次數(shù),糞便的形態(tài),均勻度,量多量少也都比較穩(wěn)定。如果不是因為可知原因,比如時差、旅行、憋屎憋尿等造成的排便規(guī)律性突然改變,需要警惕。每天排便1到3次或者每周6次以上都是正常的,每天都有排便最好。如果超過3天沒有排便,就需要分析原因和努力改善。多年前食與心所在的中國科學(xué)院心理研究所,行為生物學(xué)實驗室的一項研究表明,排便次數(shù)少與認(rèn)知能力下降呈顯著相關(guān)。一周排便次數(shù)4次以下屬于中度便秘,3次以下屬于重度便秘。排便次數(shù)越少,記憶力和認(rèn)知力都會相應(yīng)受損越大。正常的排便時間應(yīng)該在5分鐘以內(nèi)完成,超過15分鐘就需要警惕是否有便秘了。過去有人在廁所里建立一個小書庫,貌似在爭分奪秒地在學(xué)習(xí),而現(xiàn)在隨著電子產(chǎn)品的普及,更多人更喜歡在排便時刷手機,在不知不覺中延長了排便時間。人的大腦和迷走神經(jīng)與腸道末端有著有限的鏈接位點,所以人不能指揮和控制自己的腸道蠕動,但人能通過大腦的意識控制自己的腸道出口處的括約肌放松和腹部加壓來順利排便,不過便意完全可以被小說或者手機的一些信息干擾而延長排便時間,甚至能消除便意,這會造成出口周圍排泄物擠壓而長時間供血不足,增加患痔瘡的風(fēng)險。正常飲食者的大便帶有特定臭味,每個人都熟悉自己的糞便氣味,而這些氣味隨沖水會很快消失;如果大便惡臭不已,揮之不去,甚至排便后很長一段時間后面的人不想進衛(wèi)生間,或者出現(xiàn)了你原來完全不熟悉的氣味,則需要考慮是飲食出了問題,還是腸道微生物出了問題(比如炎癥、感染或者消化功能降低)。雖然通過糞便排出的是人體代謝廢棄物,但其中仍然存在著海量的鮮活生物。糞便干重的25%-54%為細菌、病毒、古細菌和真菌等微生物,其中大部分為活菌。 近年來成為研究熱點的糞便菌群移植就是對健康人的糞便進行分離處理,把其中的活微生物提取出來,移植給艱難梭菌感染、克羅恩病、自閉癥、老年癡呆以及癌癥等患者,來重塑這些患者的腸道菌群,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任何動物都不能對食物中的營養(yǎng)物完全消化吸收,都必須以排便的方式帶走一些營養(yǎng)物和消化物,以及不再需要了的微生物群。因此吃進去的部分纖維素、脂肪、蛋白質(zhì)和礦物質(zhì)以及伴隨的活菌必然隨糞便排出,熱量約占食物總熱量的5%,也有人高達10%,甚至20%,也并不表明個體吸收能力有多大問題。糞便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是不能消化吸收的膳食纖維,蛋白質(zhì)則主要來自于未消化的食物蛋白質(zhì),脫落的黏膜細胞和細菌中的蛋白質(zhì),脂肪則主要來自食物中未吸收的脂肪及腸道細菌發(fā)酵產(chǎn)生的少量短鏈脂肪酸,而礦物質(zhì)則與糞便含水量密切相關(guān)。因此人類的糞便應(yīng)該是弱酸性,正常的糞便大約pH值為6.0-6.5。正常糞便(含水量約75%)中的礦物質(zhì)很低,但當(dāng)含水量超過80%時,通過糞便排出的鈉、鉀等礦物質(zhì)含量顯著增加,因此大量腹瀉或長期腹瀉時需要注意預(yù)防電解質(zhì)紊亂。導(dǎo)致糞便中熱量差異的因素主要有: 食物的咀嚼程度。顯然越充分咀嚼的食物越有更多機會被吸收,糞便中排出的熱量就越少;而咀嚼強度次數(shù)越少的食物吸收也越少,通過糞便排出的熱量就越多。但這并不意味著咀嚼越少越有助于減肥,充分咀嚼反倒能增加飽腹感,人就不容易吃過量,而囫圇吞棗地快速進食則更容易吃多。 食物的加工程度。加工越精細的食物。食用后越容易消化吸收,需要排出的食物殘渣(糞便)就越少,長期精加工的飲食則可能引起便秘。纖維素含量低的食物由于在腸道里會延遲蠕動消化,可能提升消化吸收率,但是也會在消化道后端滋養(yǎng)起更多的有害微生物。 正常的糞便中約含有75%的水分,其余為纖維、細菌(包括活菌和死菌,約占糞便干重的一半)、細胞和黏液等。正常情況下一次排便約能減少50-150克的重量,具體重量和大小取決于進食量、飲水量和食物中的膳食纖維含量。因此多吃多拉,少吃少拉也是合乎情理的。健康成人每天至少需要2升水,飲水不足的情況下糞便含水量會降低,便便比較干燥,排便過程可能帶來痛苦,甚至可能便秘,還會加大痔瘡的概率。如果有便意時憋著不去廁所,會導(dǎo)致腸道運動延遲,糞便中的水分被重新吸收,軟便變成硬便,則更難以排出,這就是所說的便秘。正常飲水情況下,便便重量與食物的熱量(卡路里)無關(guān),而與食物中的膳食纖維含量有關(guān)??扇苄岳w維如豆類、堅果和種子中的膳食纖維被消化后部分會形成凝膠狀物質(zhì)把糞便粘合起來,而不溶纖維素則會形成糞便的形狀框架,從而讓糞便有形有色又容易排出。重點來了,排便多少跟膳食纖維食用量有關(guān)!研究發(fā)現(xiàn),低纖維飲食的人,一次胃腸運動(從吃下食物到食物殘渣排出體外)時間平均需要33小時,排出糞便重量約為51克;而高纖維飲食的人,一次胃腸運動的時間平均為19小時,排出糞便約151克。還有報告發(fā)現(xiàn),以植物性飲食為主的印度人每天排出的糞便重量是精制飲食的英國人的3倍。非病理性的腹瀉溏便屬于胃腸運動過快,而便秘則是胃腸運動過慢。
- 基礎(chǔ)代謝率,消耗的熱量約占70%-80%;
- 食物的生熱效應(yīng)(即人消化吸收食物消耗的熱量),每天約200到300大卡,消耗的熱量約占10%。
首先,排便過程的耗能屬于食物生熱效應(yīng)的一部分,占每日攝取的食物總熱量的10%左右。引起食物熱效應(yīng)的過程包括糞便運輸、胃腸運動、食物消化、食物吸收和營養(yǎng)運輸?shù)?,而不僅僅是排便這一行為。其次,排便去除的是人體內(nèi)代謝廢物的重量,而不是人體的脂肪。通過藥物或特定產(chǎn)品促進排便減肥是一種有害無益的行為,長期會帶來嚴(yán)重健康威脅,比如黑腸病和腸漏。 隨著增齡,人的胃腸運動會變慢,身體活動水平減少,同時有基礎(chǔ)疾病的人服用的藥物也可能誘發(fā)便秘,尤其是治療幽門螺桿菌時服用復(fù)合抗生素導(dǎo)致便秘十分普遍。還有不少中老年人怕休息不好,為了少上廁所不愛喝水,因此中老年人便秘的發(fā)生率遠高于年輕人。 但是可以通過增加飲食中的膳食纖維含量(如多吃全谷物和豆類雜豆類食物),增加身體活動水平(如走路或者其他運動),每天最少喝2升水,服藥的話同時補充含有益生菌或者益生元的食物等等方式,促進胃腸蠕動,預(yù)防和改善便秘。食與心與很多人交流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人有這樣一個誤區(qū),“兒童和老年人牙口不好消化不好,應(yīng)該吃松軟好消化的食物”,其實這是一個對人類和動物食品飼料營養(yǎng)的一個嚴(yán)重錯誤認(rèn)識。人類和動物的食物中都必須包含大量不好消化的東西,加強其腸道蠕動和排出。 實際上膳食纖維就是人體不能消化的食物,因此很多類型的膳食纖維或益生元都被冠名以不能消化的食物(indigestible foods)。因為它們不能被消化和吸收,才會在腸道中反復(fù)攪拌和刺激蠕動,讓更多的產(chǎn)短鏈脂肪酸的微生物去部分分解它們,然后讓它們完成在腸道中不消化和打掃衛(wèi)生的工作后,隨不需要的微生物一起退場。反之,如果長期給幼兒和老人吃“容易消化”的食物,反倒影響他們的腸道正常蠕動和排便時間延遲,讓排泄物在消化道末端堆積時間過長而促進有害微生物過度增殖,從而導(dǎo)致神經(jīng)系統(tǒng)發(fā)育和控制能力下降,認(rèn)知問題(如自閉癥多動癥阿爾茲海默癥和帕金森癥)風(fēng)險會明顯升高。缺乏膳食纖維(通過精細加工出除了食材中的纖維)的飲食雖然口感更細膩順滑,貌似更容易吸收消化,但剝奪了腸道有益微生物的食物,還破壞了構(gòu)成糞便骨架黏合劑的纖維,從而擾亂腸道菌群,誘發(fā)腹瀉便秘,粘便(粘在馬桶上沖不下去,需要用很多手紙才能凈菊的情況),還增加多種身心疾病風(fēng)險。 很多人擔(dān)心“不好消化”的食物剌嗓子,也不好吃,但是用高壓鍋或者破壁機對于富含纖維的全谷物、豆類和蔬菜進行物理加工烹飪,同樣可以做出口感鮮美、細膩順滑、且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這樣的高纖維飲食不僅能促進有益微生物生長,提升腸道屏障功能,預(yù)防便秘,還能減小各種疾病風(fēng)險。怎么判別你的粑粑是健康合格的呢?如果你的排便時間調(diào)整在5分鐘以內(nèi),用手紙量極少,馬桶沖水一次性干凈,沒有讓下一位進廁所的時候立刻退出,你的粑粑就是身心健康那個類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