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非子,秦朝始祖,秦非子是商名將飛廉之子惡來之后。秦人先祖嬴姓部族早在殷商時期就是鎮(zhèn)守西戎的得力助手。周孝王六年(前905年),秦非子因養(yǎng)馬有功被周天子封為附庸國。治都於秦邑(今甘肅省天水市清水縣東北),號曰“秦嬴”。 秦襄公,前770年,秦襄公派兵護送周平王東遷,被封為諸侯。自此,秦國正式成為周朝的諸侯國。 秦穆公,繼位后任用百里奚、蹇叔為謀臣,勵精圖治,擊敗晉國,俘獲晉惠公,滅亡梁國、芮國、滑國等。秦穆公二十三年(前637年),幫助晉懷公回國即位,秦穆公二十四年(前636年),幫助晉文公回國即位,實現(xiàn)秦晉之好。秦穆公時稱霸西戎,位列“春秋五霸”。 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富國強兵,逐漸成為戰(zhàn)國中后期最強大的國家。 秦惠文王,嬴駟(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11年),嬴姓,趙氏,名駟,戰(zhàn)國時期秦國國君(公元前338年—公元前311年在位),秦孝公之子。嬴駟十九歲即位,史稱“秦惠文王”。以宗室多怨,族滅商鞅,不廢其法。公元前325年,自稱秦王,成為秦國第一位君王。當(dāng)政期間,文有張儀連橫六國,武有公孫衍、樗(chū)里子、司馬錯,北伐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為秦統(tǒng)一中國打下堅實基礎(chǔ)。 秦昭襄王,嬴稷,嬴姓,趙氏,名則,一名稷(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51年),又稱秦昭王。戰(zhàn)國時期秦國國君(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1年在位),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異母弟,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較長的國君之一,在位五十六年間,發(fā)生了著名的伊闕之戰(zhàn),五國伐齊,鄢郢之戰(zhàn),華陽之戰(zhàn)和長平之戰(zhàn)。 早年在燕國為人質(zhì)。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去世,公子稷在趙燕兩國的武力護送,以及右相樗里疾、魏冉、宣太后等人的擁立下繼承王位。秦昭襄王即位初期,由其母宣太后當(dāng)權(quán),魏冉為咸陽將軍,王叔樗里疾為相。公元前304年,年滿二十二歲的秦昭襄王在舉行冠禮后開始親自處理決策國事。 秦昭襄王四十一年,當(dāng)時被稱為四貴的穰侯魏冉、華陽君羋戎、涇陽君公子芾、高陵君公子悝擅權(quán),出現(xiàn)了私家財富重于秦王室的局面,昭王聽從魏人范雎的建議,收回宣太后的干政權(quán),驅(qū)逐四貴,拜范雎為相,采用范雎所提出的遠交近攻策略,奠定了秦統(tǒng)一戰(zhàn)爭的勝利基礎(chǔ)。 ![]() 秦昭襄王在位期間任用白起為將軍,先后戰(zhàn)勝三晉、齊國、楚國,攻取魏國的河?xùn)|郡和南陽郡、楚國的黔中郡和郢都。發(fā)動長平之戰(zhàn),大勝趙軍。攻陷東周王都洛邑,俘虜周赧王,遷九鼎于咸陽,結(jié)束周朝八百年統(tǒng)治。 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1年),昭襄王去世,享年七十五歲,葬于秦東陵 秦始皇,秦始皇嬴政(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又稱趙政、祖龍。秦莊襄王和趙姬之子。中國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戰(zhàn)略家、改革家,首次完成中國大一統(tǒng)的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嬴政出生于趙國都城邯鄲,后回到秦國。公元前247年繼承王位,時年十三歲。公元前238年,平定長信侯嫪毐(lào ǎi)的叛亂,之后又除掉權(quán)臣呂不韋,開始獨攬大政。重用李斯、王翦等人,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了統(tǒng)一中國大業(yè),建立起一個中央集權(quán)的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秦朝。 秦始皇奠定中國兩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 始皇帝十七年(前230年),秦派內(nèi)史騰攻韓,俘虜了韓王安,于韓地建置潁川郡,韓國滅亡。 始皇帝十九年(前228年),大破趙軍,王翦、羌瘣盡定趙地,俘虜趙王,趙國滅亡。 始皇帝二十二年(前225年),秦王政派將軍王賁攻魏,包圍了魏都大梁(開封市),引黃河水灌城,三個月大梁城壞,魏王出降,魏國滅亡。 始皇帝二十五年(前223年),王翦平定了楚的江南地,降服了越國之君,設(shè)置會稽郡,楚國滅亡。 始皇帝二十五年(前222年),燕國滅亡。 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將王賁從燕國南下攻齊,俘虜齊王建,滅了齊國。 ![]() 秦國從始皇帝十七年(前230年)起,到滅齊時止,耗時10年陸續(xù)兼并了六國,繼而于始皇帝二十八年(前219年)開始平定南方百越。從此,秦王政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進入了帝國時代。 公元前221年,秦統(tǒng)一六國之后,秦王嬴政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過五帝”,遂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gòu)成“皇帝”的稱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所以自稱“始皇帝”。同時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tǒng)一貨幣、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筑萬里長城;修筑靈渠,溝通長江和珠江水系。但是到了晚年,秦始皇求仙夢想長生,苛政虐民,扼殺民智,動搖了秦朝統(tǒng)治的根基。前210年,秦始皇東巡途中駕崩于邢臺沙丘。 胡亥(公元前230年 -公元前207年),男,嬴姓,趙氏,名胡亥,秦始皇第十八子,公子扶蘇之弟,秦朝第二位皇帝,即秦二世,亦稱二世皇帝,公元前210年―公元前207年在位。 胡亥少從中車府令趙高學(xué)習(xí)獄法。秦始皇出游南方病死沙丘宮平臺,秘不發(fā)喪,在趙高與李斯的幫助下,殺死兄弟姐妹二十余人,并逼死扶蘇,從而當(dāng)上秦朝的二世皇帝。秦二世即位后,趙高掌實權(quán),實行殘暴的統(tǒng)治,終于激起了陳勝、吳廣起義以及六國舊貴族的復(fù)國運動。公元前207年,胡亥被趙高的心腹閻樂逼迫自殺于望夷宮,時年二十四歲。 子嬰(?-前206年),即秦三世,嬴姓,名子嬰或嬰,秦朝最后一位統(tǒng)治者,在位46天。初稱皇帝,后改稱秦王,史稱秦王子嬰。秦二世三年(前207年)九月,丞相趙高逼殺秦二世,去秦帝號,立子嬰為秦王。五天后,子嬰誅殺趙高。十月,劉邦率兵入關(guān),在位僅四十六天的子嬰投降劉邦,秦朝滅亡。 李斯(?~前208年),戰(zhàn)國末楚國上蔡(今河南省駐馬店市上蔡縣重陽辦事處李斯樓社區(qū))人。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學(xué)家和書法家。 少為郡吏,曾從荀卿學(xué)。戰(zhàn)國末年入秦國,初為秦相呂不韋舍人,被任命為郎。旋任長史,拜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下逐客令時,上書力諫客不可逐,為秦王采納。又為秦并六國謀劃,建議先攻取韓國,再逐一消滅各諸侯國,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統(tǒng)一全國后,作為廷尉奉命與丞相王綰、御史大夫馮劫等議定“皇帝”之號。后任丞相,多次隨始皇帝巡行。反對淳于越分封子弟之議,主張禁私學(xué)、廢《詩》、《書》、六國史記及“百家語”。又以小篆為標(biāo)準(zhǔn),整理文字,作《倉頡篇》以為范文。 始皇帝死后,與趙高矯詔迫扶蘇自殺,立胡亥為帝。秦末農(nóng)民起義爆發(fā)后,勸二世更為法律,行“督責(zé)之術(shù)”,加強君權(quán)。后被趙高誣為謀反,具五刑,腰斬于咸陽市,夷三族。 趙高(?-前207年),嬴姓,趙氏。秦朝二世皇帝時丞相,任中車府令,兼行符璽令事,“管事二十余年”。秦始皇死后,趙高發(fā)動沙丘政變,他與丞相李斯合謀偽造詔書,逼秦始皇長子扶蘇自殺,另立始皇幼子胡亥為帝,是為秦二世,并自任郎中令。他在任職期間獨攬大權(quán),結(jié)黨營私,征役更加繁重,行政更加苛暴。公元前208年又設(shè)計害死李斯,繼之為秦朝丞相。第三年他迫秦二世自殺,另立子嬰為秦王。不久被子嬰設(shè)計殺掉,誅夷三族。 陳勝吳廣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平民起義。此次起義沉重打擊了秦朝,揭開了秦末農(nóng)民起義的序幕。 ![]()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秋,秦朝廷征發(fā)閭左貧民屯戍漁陽,陳勝、吳廣等900余名戍卒被征發(fā),途中在蘄縣大澤鄉(xiāng)(今宿州)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達,情急之下,陳勝、吳廣領(lǐng)導(dǎo)戍卒殺死押解戍卒的軍官,發(fā)動兵變。起義軍推舉陳勝為將軍,吳廣為都尉。連克大澤鄉(xiāng)和蘄縣,并在陳縣(今河南淮陽)建立張楚政權(quán),各地紛紛響應(yīng)。 在這個時候,各個郡縣受不了秦朝官吏暴政之苦的人,都逮捕宣判他們官吏的罪狀,把他們殺死來響應(yīng)陳涉。于是就以吳廣為代理王,督率各將領(lǐng)向西進攻滎陽。命令陳縣人武臣、張耳、陳馀去攻占原來趙國的轄地,命令汝陰人鄧宗攻占九江郡。這時候,楚地幾千人聚集在一起起義的,多得不計其數(shù)。 起義不到三個月,趙、齊、燕、魏等地方都有人打著恢復(fù)六國的旗號,自立為王。 陳勝派出周文率領(lǐng)的起義軍向西進攻,很快攻進關(guān)中(指函谷關(guān)以西地區(qū)),逼近秦朝都城咸陽。秦二世驚慌失措,趕快派大將章邯(hán)把在驪山做苦役的囚犯、奴隸放了出來,編成一支軍隊,向起義軍反撲。原來的六國貴族各自占據(jù)自己的地盤,誰也不去支援起義軍。周文的起義軍孤軍作戰(zhàn),終于失敗。吳廣在滎陽被部下殺死。起義后的第六個月,陳勝在逃跑的路上被他的車夫莊賈設(shè)計殺害了。最后莊賈帶著陳勝的首級去向秦軍邀功請賞去了。 陳勝吳廣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農(nóng)民起義。陳勝吳廣的革命首創(chuàng)精神鼓舞了千百萬勞動人民起來反抗殘暴的統(tǒng)治。但是,陳勝吳廣起義卻開啟了一個不變的規(guī)律,那就是王朝末年第一個起義的最終均以失敗結(jié)束,原因是:王朝的末年雖然統(tǒng)治者昏庸導(dǎo)致百姓生活困難,但還未到天下大亂的程度。那些帶頭起義的人由于初期取得一些成果,得到了好處,別的地方的人就會爭相效仿,其結(jié)果就是天下大亂,百姓更加艱難。而帶頭者就變成了天下大亂的“禍?zhǔn)住保蔀榈準(zhǔn)鬃⒍]有好下場,他們會成為官軍首先討伐的對象,而后來的起義者則會趁機壯大實力,甚至還會落井下石,所以那些帶頭起義的人注定會失敗。 陳勝:“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一句非常具有反抗精神的話振聾發(fā)聵,是一句影響了中國人整整兩千年的話。喊出了幾千年來百姓心中的真實愿望: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改變不平等的命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