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 | 大雄 最近又到了期末考試周,孩子和家長都為成績懸著心,考好了全家歡喜,考差了家長不免要增添幾分憂慮,孩子暑假又得多做幾本試題集。 對絕大多數家庭來說,成績,是孩子學習中的頭等大事。 的確,成績是重要的,它影響著孩子的初高中升學,以及未來進入哪種層次的大學。但家長如果把成績看得太重,也會產生許多負面效果,所以,把握好度很重要。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一書的作者吳曉樂,在做家教的第八年,將自己的所見所聞記錄下來,歸納為九個為教育所困的真實親子故事,無數讀者在讀這本書時看到了自己。 她在接受采訪時說到: 家長對待孩子成績的態(tài)度,影響著親子關系質量和孩子的身心發(fā)展。 把成績看得太重 孩子難以體會到父母的愛 生活中,許多家長慣以成績來評價孩子,甚至根據成績給予孩子不同程度的愛。 比如,考得好家長喜笑顏開,給孩子買很多他喜歡的東西,帶孩子出去玩;考得差了,則對孩子冷冰冰的,言語里滿是批評、嫌棄。 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感受到,父母是根據自己的外在表現來愛自己的,成績好才值得被愛,內在的自我價值感很低。 看過一則新聞;南京六合區(qū)一名13歲的男孩,成績不是很理想,本身已經很自卑了,可父親還總拿他和別的孩子做對比,心理壓力特別大。 于是,他給家人留下一張字條后,就離家出走了。 他在字條上寫道:“爸爸,我走了,你不用找我了,以后我不認識你,你也不認識我,你不該有我這樣的兒子,再見了,爸爸?!?/span> 男孩父母報警后,民警幾經追蹤才找到男孩。男孩委屈地說:“他不喜歡我!他覺得我這不行那不行,我就只能走了?!?/span> 還有的家長,為了提高孩子的成績,不惜通過各種方式來監(jiān)督、逼迫孩子學習,以為這樣就是為孩子好,疏于表達對孩子的愛和關心。 這種教育方式下,孩子難以體會到父母的愛,很容易破壞親子關系,致使孩子走向叛逆、反抗的道路。 一位爸爸就曾因這個問題而苦惱: 他說妻子當年高考失利,成為了她的心結,于是打小就對孩子的成績有嚴格要求,密切關注孩子的學習情況。 然而,妻子全心全意帶大的兩個女兒,對待她卻像仇人一樣,根本不服管教,家里經常爭吵不斷,硝煙彌漫,女兒也不愛學習。 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最重要也最基礎的養(yǎng)料就是父母的愛,讓孩子建立起安全感、價值感,促進身心健康發(fā)展。 如果家長過于重視成績而采用錯誤的教育方式,讓“愛”變了味道,對孩子只會有害無益。 家長在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中,應當始終把愛和關注孩子放在第一位,看到孩子身上除了成績之外的東西,發(fā)現他的閃光點,愛孩子本來的樣子。 不管成績好壞,都被好好愛著的孩子,更容易取得優(yōu)異的成績。 把成績看得太重 影響孩子心理健康和思維方式 每個班上總有一些孩子,一到考試就特別緊張焦慮,害怕自己考不好,心態(tài)很不穩(wěn)定。 這種表現,不但不利于孩子考試時的發(fā)揮,也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父母教育方式的不足。 家長總喜歡拿成績評價孩子,考得好就是“聰明、厲害”,考得不好就“笨、沒用”,慢慢的,孩子也會看重自己每次的考試成績,用成績衡量自己的價值。 這會給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過于看重結果,不利于成長型思維的建立,阻礙孩子的成長和進步。 曾看過一則新聞,杭州13歲的女孩曉曉(化名)從小每門功課都十分優(yōu)秀,只要是她在的班級,別人只有拿第二名的份。后來,他升入一所名牌高中,這里高手云集,競爭可想而知。 一次單元測試,她只考了全班第五,她覺得那是人生中的污點,甚至因此喪失斗志,不想去學校。一向嚴厲的媽媽狠狠批評了她一頓,一氣之下她竟拿美工刀割傷了自己的手臂,并沖媽媽叫嚷:“我不想活了?!?/span> 經醫(yī)生詳細了解后,曉曉被診斷為抑郁癥。 如果家長總是強調要考出多好多好的成績,給孩子的學習壓力超過他的承受范圍,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表現出焦慮、抑郁、患得患失,抗挫折能力差。 家長不但不應該把孩子成績看得太重,反而應該幫助孩子正確看待成績,引導孩子多關注平時學習的過程,少關注結果,塑造孩子的成長型思維。 擁有成長型思維的孩子,不會因一時的考試結果而沮喪、一蹶不振,懂得通過不斷的努力提高自己,擁有更大的可能性。 當孩子成績不理想時,最痛苦的其實是他自己,這時,如果家長還批評他,只會增加孩子的心理負擔,削弱他的自信心。 家長應該成為孩子堅定的支持者,不以成績來定義孩子,看到孩子平時的努力和做得好的地方,給予肯定和鼓勵,這會增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我價值感。 除此之外,家長還應該給孩子有價值的建議和幫助,和孩子一起冷靜客觀地分析可以改進的地方,找到薄弱之處,通過實際行動來鞏固知識、提高能力,這比一味地強調成績有意義得多。 用鼓勵和支持的方式對待孩子,他才能在學習中得到樂趣,保持積極向上的動力。 比起短期的成績 要更關注孩子的底層能力 說到底,成績只是檢驗孩子前一階段的學習效果,尤其是小學成績,并不能代表孩子的潛力大小。 家長的關注點,不能僅僅停留在成績本身,而應當放在孩子底層能力的培養(yǎng)上。 比如好奇心、求知欲、學習習慣、時間觀念、專注力、自我管理能力等。 這就像蓋一座大廈,一開始最重要的不是快速成型、而是一步步打好地基,這樣蓋成的大廈才會穩(wěn)固。 每個孩子生來都有好奇的天性、對知識的渴望、想要成為更好的自己的追求。 教育的關鍵,在于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激發(fā)孩子的內驅力,讓他自覺地去學習進步。 做好了這些,考出好成績只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孩子擁有自主學習、自我管理的能力,會終生受益。 因此,家長大可不必因一時的成績而大動干戈,而是從孩子小時候起,持續(xù)關注并幫助孩子提高底層能力。 在好奇心方面,認真對待孩子提出的每一個問題,鼓勵孩子開動腦筋自己找到答案,或者和孩子一起探索答案。 在學習習慣方面,從小學一年級起,就應當制定一系列規(guī)則,通過規(guī)則的約束讓孩子形成初步的習慣,好習慣產生正面反饋,從而開啟正向循環(huán)。 如:放學后先寫作業(yè)再玩;養(yǎng)成預習復習的習慣;保持桌面、作業(yè)本的干凈整潔;不要一直跑來跑去,完成一部分作業(yè)才能離開凳子······ 在自我管理方面,一開始家長可以帶著孩子列計劃、做時間安排,慢慢的,讓孩子自己來規(guī)劃學習時間和任務,對自己的學習負責。 只有把自主權教給孩子,他才能真正學會自覺,無需他人提醒也能很好地約束自己。 總而言之,對一個孩子的成長發(fā)展來說,有太多比成績重要得多的事情,家長不能過于片面地追求成績,而忽視了孩子人格、性格、心理健康、個性品質等方面的發(fā)展。 畢竟,知識可以隨時學習,一個人的身心卻很難重新塑造。 在幫助孩子提高成績的同時,家長也要懂得反思,不以破壞親子關系和孩子的學習興趣為代價,做好這些,孩子在學習之路上會走得更穩(wěn)、更遠。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記得點個【在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