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記得去年夏天的時候,有一次我發(fā)了很大的脾氣,孩子當時就嚇哭了,但是他還是哭著跑過來要我抱。 當我抱著他的時候,我真的一個字都不想說,我就在想,小孩子也真的是不容易,因為他不知道還有沒有比這更兇的? 他不知道接下來還會發(fā)生什么?他還需要依賴這個環(huán)境去求生存,他懼怕父母??墒?,我也真的很生氣,怎么辦? 當我回想起自己的小時候,一向溫柔和藹的父母開始對我發(fā)火的那些場面,我的內心也是非常害怕和痛苦的。 而這種痛,我總是會記很久,也才知道,原來,父母還有這樣的一面。 我也還記得,孩子還小的時候,他是那么的可愛;他第一次開口喊爸爸的時候,我是那么的激動與感恩;也記得他抬著頭、憋著淚、看著我的時候...... 我們把最好的愛都給了孩子,傷得最深的可能也是孩子,我想說的是,小孩子最怕媽媽變臉。 二 當孩子求抱抱的時候,他是在尋求安全感,因為他不確定媽媽是否還愛他。舉個例子: 我們在生氣的時候,孩子總是會氣沖沖地提各種要求: 媽媽,你不允許工作;媽媽,你抱我去客廳。 以前的時候,我會說,我就是要工作,而且,當時的心情,怎么抱? 后來的時候,我懂了,當孩子生氣的時候總是提一些要求的真正原因,其實是在尋求安全,確定一下媽媽是否還愛他,或者說孩子還有點求和、妥協(xié)的成分在里面。 待情緒平復之后,我們可以這樣告訴孩子: 剛才媽媽沒有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嚇著你了吧?對不起,但是,媽媽依然很愛你。 我從不吝嗇給孩子說對不起,我覺得它和我愛你一樣重要。 不要覺得事情小,孩子小就敷衍了事,要不了多久,我們也都會忘記這件事,但是,我們的處事態(tài)度,會成就孩子的性格。 同時,這句話也不能成為自己的擋箭牌,不能每次生氣之后都這樣重復,以此來緩解自己的內疚之心。 否則,那和打一巴掌再吃個糖有什么區(qū)別? 適當?shù)墓睬?,孩子才會和我們敞開心扉,那么,我們就來一次復盤重建我們之間的連接,不然,這次生氣完全沒有意義。 三 當下一次生氣來臨的時候,該怎么辦?或者是說,怎樣做,才可以避免這種情況的再次發(fā)生? 1、我想,它絕不是暗自發(fā)誓,下次我不這樣對你了,我的親身體會是,這樣的發(fā)誓沒用,你得意識到自己已經在生氣(吼叫)了才行。 這種意識不是說你正在生氣的時候意識到自己在生氣,那個時候是停不下來的,沒有用的。 而是你通過記錄查找到,哇,我生氣的頻率還挺高的,這樣,你才會有意識地在下一次生氣時降低自己的嗓門,不那么生氣。 日歷上顯示著兩次生氣的時間僅僅隔了3天,而去年的日記上同樣寫著:“孩子最怕媽媽突然變臉”。 我突然意識到,我好像從來沒有認認真真地改過呢?所以,這個6月初,我盡量不做那么多的工作,盡量和孩子好好說話,和諧相處,持續(xù)了11天。比起上一次的3天,我覺得我們都進步了。 我告訴他,這是我們共同努力的結果。其實,在和諧相處3天以后,我就很開心地告訴孩子,你看,我們這3天沒有吵架呢。 上一次,我不再像之前那樣大喊大叫,我一直很平和地說話,是因為,我真的意識到了,雖然,我做得還不夠好,但是,我已經在進步了。 2、當你很想打罵或者是吼叫孩子的時候,好好想一想到底是什么觸怒了自己?觸發(fā)情緒的根源在哪里?是孩子嗎?還是對生活的不滿? ①一定要倒著推,找出自己生氣的原因。 壞情緒必然要找到一個出口,不然只會憋出內傷,但是,這個出口不應該是孩子,不公平,所以,請不要把生活的苦發(fā)泄到孩子身上。 如果是因為孩子不想學習,那么,我們就要多想辦法調動孩子的內驅力,讓孩子從一點一滴開始改變。而不是讓這些事情成為孩子的壓力,我們更不要嘮叨個沒完。 如果是孩子的某個小問題,那我們就針對性 ②告訴孩子,不要害怕媽媽生氣。 我會跟孩子講,每個人都是有情緒的,發(fā)脾氣也都是正常的,所以,你不要害怕媽媽生氣。生氣的關鍵在于一個人是否能把控好自己的壞脾氣,下次你可以提示一下媽媽,你怎么又生氣了呢? 有的時候,我稍微嘮叨一點,孩子就會說,媽媽,你又開始了。其實,小孩子真的是很敏感的,從語氣上就能判斷出來。 我們也都是不完美的父母,也不可能永遠都不生氣,但是在生氣之后,也要盡量復盤,做好撫慰工作。 這世界上,恐怕只有年幼的孩子才會一遍一遍地原諒我們,換了任何人都不現(xiàn)實,我們很清楚,他不能把我們怎么樣,他自己也不會怎樣太出格。但是, 多出門,帶孩子見見不同的人和事,多聽聽別人的故事吧,可能自己在帶娃的時候又會平和許多。 有句話說,幸福不是擁有的多,而是計較得少。 ![]() 我是盛夏書香,一位5歲男孩的媽媽,畢業(yè)十年不曾看書,因為孩子,我重拾書本,并一直活躍在育兒領域。 在這里,沒有什么高大上的育兒理論,只是我做母親以來的一些真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