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發(fā)自簡書App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xiāng)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边@首詞,就是“清代第一詞人”納蘭性德的傳世之作《長相思》。 喜歡這首《長相思》,詩詞是講靈性的,第一眼喜歡就是真的喜歡了,但我卻不真的懂,今晚看了王崧舟老師的教學實錄,好像明白了點什么。 一,盡情的誦讀。 同學們,在王安石的眼中,鄉(xiāng)愁是一片吹綠了家鄉(xiāng)的徐徐春風,在張籍的筆下又成了一封寫了又拆、拆了又寫的家書。那么在納蘭性德的眼中,鄉(xiāng)愁又是什么呢?請大家自由地把《長相思》這首詞仔細讀四遍,前兩遍爭取把生字、多音字念得字正腔圓,后兩遍爭取把詞念通順,注意內部停頓。(學生讀) ①讀,注意詞中的生字和多音字,把詞念得字正腔圓。(讀正確) ②讀,注意把它念通順,注意詞句內部的停頓。(讀流利,讀出停頓) ③讀,讀古代的詩詞,不但要把它讀正確,讀得有節(jié)奏,還要盡可能多出它的味道來。(讀味道) ④讀,緩慢而深情的讀題目“長相思”,(由味道到感覺) ⑤讀,看插圖,看注解。讀出作者身心分離的感受,讀出作者對故園的相思。 邊思邊讀,邊讀邊思。學生由讀準字音開始,直至讀得字正腔圓、抑揚頓挫,終于不僅讀出了“味道和感覺”,也在讀中感知了詞的大意。古人把讀書時的品味揣摩喻為“春雨潤花、清水溉稻、魚入水中、溪流濯足”,可見唯有全身心浸染于語境之中,方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 二,心靈的回想。 師:孩子們,請閉上眼睛,讓我們一起,隨著納蘭性德走進他的生活,走進他的世界。隨著老師的朗讀,你的眼前仿佛出現了怎么樣的畫面,怎么樣的情景?(稍作停頓)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xiāng)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師:孩子們,睜開眼睛,現在你的眼前出現了怎么樣的畫面和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你仿佛處在一個怎么樣的世界里? 生1:我看見了士兵們翻山越嶺到山海關,外面風雪交加,士兵們躺在帳篷里,翻來覆去怎么也睡不著,在思念他的故鄉(xiāng)。 師:你看到了翻山越嶺的畫面。 生2:我看見了納蘭性德在那里思念家鄉(xiāng)、睡不著覺的情景。 師:你看到了輾轉反側的畫面。 生3:我看到了納蘭性德走出營帳,望著天上皎潔的明月,他思鄉(xiāng)的情緒更加重了起來。 師:你看到了抬頭仰視的畫面。 ……把學生帶入情景,想象眼前的情景,理解納蘭性德的愁思,由對家鄉(xiāng)的思念而過渡到對作者“身”在哪里的叩問,這是極其自然的步步遞升。身在征途,心系故園,在舒緩的音樂中讓學生想象故園景象。 老師一句一句的引讀,讀出了詩人的身與心的分離,讀出了相思之長。 感覺王老師真的走近了作者,走進了這首詞。一直和課堂和學生們在一起,指導起來游刃有余。而在我的課堂中,總是在想下一步我該說什么,我該做什么,課堂是我的,而不是學生的,做不到師生合一。 三,生命的追問。 “讀到現在為止,你是不是應該問一問納蘭性德?”教師這一發(fā)話,勾起了學生對詞人心靈的叩問。而相機呈現的詞人征途所作《菩薩蠻》中的兩句話,又讓學生能憑此而以詞人的妻子、父親、孩子等身份,與詞人展開一場情景對話。在一唱三嘆的回轉反復中,學生體悟到了詞人內心兩難的矛盾沖突,知道了“身向榆關那畔行”并非“輕離別”,而是為了戍邊衛(wèi)疆、保家衛(wèi)國。建功立業(yè)的壯志和理想,思念家鄉(xiāng)的孤獨和寂寞交織在一起。 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長相思。 風一更,雪一更,更更喚醒長相思。 愛故園,愛祖國,字字化作長相思。 靜心回放教學場景后會發(fā)覺,盡情地誦讀、心靈的回想和生命的追問,構成了這節(jié)課三大亮點。在洋溢著詩意的氛圍中,學生感動著、吸納著、享受著。課已畢、情未了,我們無法淡忘課堂上那直面心靈的誦讀、刻骨銘心的想象和充滿生命意義的追問。 ![]() 圖片發(fā)自簡書Ap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