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No.10 卷第二 陰陽應(yīng)象大論篇第五(上)

 崔m95b7p4dpv0m 2022-06-19 發(fā)布于遼寧

圖片

標題分析:

陰陽就是天地間最大的象,是萬物的根本。什么是“應(yīng)象”呢?陰陽反應(yīng)或者相應(yīng)在所有一切的一種外在表現(xiàn)。《內(nèi)經(jīng)》里面指出“善言天者,必應(yīng)于人(也可以應(yīng)于萬物)”,這一篇所闡發(fā)的是陰陽五行的理念,并且將之應(yīng)象到了天、地、人之間,這是一篇包羅廣泛的教化,所以稱為“大論”。

大家要搞清楚,《內(nèi)經(jīng)》上下兩大部分,也就是兩個81篇,接近兩百篇的宏論,沒有太多的篇章是可以稱為“大論”的,所以對于有著大論之稱的篇章,都要格外的重視!

我們已經(jīng)講過的前面有《四氣調(diào)神大論》,然后接著就是這一篇。除此之外,《內(nèi)經(jīng)·素問》里面還有七篇著重論述了五運六氣的學(xué)說,而且這七篇也都是冠以大論的名,所以有“運氣七篇大論”的說法。(66-71,74篇)。這一篇雖然不在“運氣七篇”里面,但是,也可以做為七篇里面的提綱,所以稱為《陰陽應(yīng)象大論》。

圖片

進入正文:

黃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

道者,陰陽之理也。陰陽者,一分為二也。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天生于動,地生于靜,故陰陽為天地之道。

萬物之綱紀,

陰陽是一切事物的綱領(lǐng)、紀律。

什么是綱領(lǐng)?我們?nèi)嗽诖┮路臅r候,一提起衣服的領(lǐng)子,整個衣服就全部捋順了,這就叫做“提綱挈領(lǐng)”。有了綱領(lǐng),就可以抓住整體,理清全貌。

大曰綱,小曰紀;總之為綱,周之為紀,物無巨細,莫不由之,故為萬物之綱紀。

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

父母就是能生的意思,其實陰陽也就是父母,父母不過就是男人和女人,陰陽是變化的本源,也是生化的源頭。有了父母,才有了家庭,有了子女,有了一切。

所以,《易經(jīng)》里面指出“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就是最基本的大道之理。我們?nèi)祟?,男女相合才接著有第三個生命(子女),陰陽而能生陰陽。

但是,一切萬物由陰陽而生,一切萬物又是歸于陰陽而滅的,所以說生殺之本始,始于此。就如同日長月消,太陽升起來的時候,月亮就要落下去;陰盛陽衰,黑夜來臨的時候,光明就會漸漸的退去。陰陽是生殺之本,風(fēng)水地理師和古代的房中術(shù),都有一句神秘的口訣“生我之門,死我之戶”。

生殺之道,陰陽而已,陽來則物生,陽去則物死。凡日從冬至以后,自南而北謂之來,來則春為陽始,夏為陽盛,陽始則溫,溫則生物,陽盛則熱,熱則長物;日從夏至以后,自北而南謂之去,去則秋為陰始,冬為陰盛,陰始則涼,涼則收物,陰盛則寒,寒則藏物,此陰陽生殺之道也。

神明之府也,

在古代文化里面,“神”就是通曉天地之道的人。我們來看這個“神”字,“申”字加一個“示”。示就是向我們表示、展示、顯示的意思。申呢?就是要展示的內(nèi)容。

申字的變化,是很奇妙的,最基本的是橫和豎,這是橫向和豎向的延長線,宇宙萬物都是由點到線,然后不是橫向發(fā)展,就是豎向著發(fā)展。

兩個一交匯,那就是十,橫向和豎向都有了,方向全了,這就是十,十全十美。

明字呢?日月也。太陽加上一個月亮,就是明。所以說,神明不是神仙,而是洞悉天地自然之道的人。神,變化不測也。明,三光著象也。府,所以藏物也。神明出于陰陽,故陰陽為神明之府,此自首節(jié)“陰陽”二字,一貫至此。

治病必求于本。

本,致病之原也。人之疾病,或在表,或在里,或為寒,或為熱,或感于五運六氣,或傷于臟腑經(jīng)絡(luò),皆不外陰陽二氣,必有所本。故或本于陰,或本于陽,病變雖多,其本則一。譬之伐木而引其柢,則千枝萬葉,莫得弗從矣。倘但知見病治病,而不求其致病之因,則流散無窮。疾病也是這樣,不論有多少種的疾病和疼痛,它的最根底的不過就是“陰陽”,實熱和發(fā)冷的病。

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

《易經(jīng)》里面的第一卦就是乾為天(三個陽爻)。坤為地,卦爻是三個陰爻,所以積陰為地,因為大地上有積水、有空洞、有濕氣。古人講,盤古開天辟地的時候,清陽的氣上浮成為天,濁陰的氣下沉成為地,其實這就是在用神話來做出解釋。)

陰靜陽躁,

這是天地陰陽之氣導(dǎo)致的,比如夜晚的時候是萬籟俱寂,而白天的時候就會很緊張忙碌。這里的“躁”,不是指火氣,不是內(nèi)心煩燥的“燥”,而是有足字旁,是指人坐立不安,來回走動的意思。同樣的道理,陰氣重的人,就比較安靜,甚至是會有一些郁悶,就好像是現(xiàn)在有一些男人,男子漢的陽剛之氣不夠強,成為了“宅男”,“偽娘”、“娘炮”。

陽氣太過強了也不好,那樣就會太浮躁,安靜不下來,比如有的小孩子,被家長給吃的熱量太高了,有了多動癥,多言多語,遇到事也是會狂躁不安。

藥也有分陰陽的屬性,比如說“干姜守而不走,附子走而不守”。姜者僵也,有不動的意思,因為它的藥性能夠驅(qū)除寒邪,保衛(wèi)身體的陽氣,所以稱之為姜(疆)。就是說,姜能夠象疆界一樣,抵御外來的侵略。過去有懂行的古人,大清早的時候走山間小路,這個時候霧氣和露水的濕氣很重,而且太陽光還不明朗,山里面也會有不好的氣體,所以他們在口里面含一塊姜,就能夠有效的抵御陰邪之氣。

附子呢?依附、隨附,都是有動的意思,所以它的藥性是走而不守。附子是什么藥呢?其實就是烏頭的一部分,因為它有劇毒,所以許多醫(yī)師都不敢使用。附子是大陽之類的藥,有游走的特性,所以麻黃、附子等等,都是升散的藥品。

相比于至陽的附子,鐵皮石斛可以說是至陰之王,它產(chǎn)地在浙江、福建和云南都有,石斛就是大補陰氣的藥,被稱為九大仙草之首,一般的藥物都只是說滋陰、補陰,《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里面直接說石斛是“強陰”。

陽生陰長,

春夏的時候太陽光強,所以春夏兩個字里面都有日字。秋冬的時候陰氣強,所以里面都沒有日字。春天和夏天,花會陸續(xù)開放,陽生的緣故。秋天和冬天,各種瓜果都會陸續(xù)的成熟,就是陰長的緣故。

陽生陰成,就好像有男人才能生,而只有女人才能夠成胎,男人能生,可是他自己無法懷孕,陽生陰長、陽生陰成,這是不變的道理。

陽殺陰藏

陽氣消退,或者是陽氣蕭殺。陽主殺伐,陰主收藏。有生必有死,人生活一天就會老一天。所謂“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花開花落,這是生殺的力量。陰氣主導(dǎo)的時候,就是秋氣的時候,這個時候果實累累,陽氣已衰,天地之氣轉(zhuǎn)入到了收藏之門。

陽化氣,陰成形。

對天而言,春天和夏天的時候,草木生長,這是陽氣的氣化作用;秋天和冬天的時候,果實成熟,這就是陰氣使它成形。對人而言,男子的陽氣使胚胎生長,女子的陰氣使胚胎在肚子里面逐漸的成形。所以,人體里面無形(肉眼看不到)的氣稱為陽氣;而有形(肉眼可見)的部分屬陰,比如說精血、津液等等,稱之為陰精。這是因為,陽氣清,無形,所以只能夠化成氣;而陰氣濁,有質(zhì),所以能夠成形。陽動而散,故化氣。陰靜而凝,故成形。

寒極生熱,熱極生寒。

當天氣冷到最冷的時候,這就說明已經(jīng)快要到春天了?!岸煲呀?jīng)到了,春天還會遠嗎?”反之,盛夏的酷熱之后,一定就是肅殺的冷秋。邵子曰∶動之始則陽生,動之極則陰生;靜之始則柔生,靜之極則剛生。所以,古訓(xùn)“事不可以做絕,話不可以說滿”來教導(dǎo)人們,因為物極必反,所以一定不可以把自己推到不可挽回的地步。打發(fā)奶油亦復(fù)如是。西方的運動是“外練筋骨皮”,煉身體上的肌肉。而東方的養(yǎng)生,講的是還要“內(nèi)練一口氣”,主張精氣神都要練的。同樣的道理,陰多了就嗜睡,沒精神,陽虛;陽極則狂。

寒氣生濁,熱氣生清。

   大家都知道,我們在煮水的時候,熱的水蒸氣會上騰為霧氣,清者輕也。那么,天氣冷的時候,寒氣就會凝結(jié)成為水珠,而這水珠就只能夠順著物體向下滑,它一定不能夠上騰。什么是“濁”?我們來看濁這個字,三點水加一個蟲字。有濁就一定會腐、會病,蟲就是微生物呀!熱生清,寒生濁,比如天氣熱的時候,我們就會頭暈?zāi)垦?,這是因為氣遇熱會向上沖的緣故。而天氣冷的時候,我們就會被凍得流鼻涕,鼻涕就是濁。

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脹。

   那么,清氣本來是應(yīng)該向上升騰的,而如果清氣在下,不能夠上騰,那么就會發(fā)生飧泄的病(消化不良,壞肚子)。濁陰本來應(yīng)該向下的,可是如果在上面發(fā)生了,而不得下降,就會發(fā)生脹滿的病。這是因為清屬陽,陽發(fā)生病變的時候,就表明生發(fā)的力量差了,所以不能夠消化。陽化氣,陰成形,因為陰氣重濁的緣故,所以陰氣出現(xiàn)問題的時候,肚子就會脹滿占有位置。陰靜陽躁,陰一凝固就是脹;而陽一病變,必定會躁動。對于陰陽寒熱發(fā)生出來的病,怎么樣來治療呢?“升清則飧泄治,降濁而脹滿愈”,所以后世的諸家醫(yī)師,都是采用“升清降濁法”,用這個來治療泄腹、脹滿的病患。怎么樣是升清?比如水加熱,這就是升清。怎么樣是降濁?投以利水、寒涼味的藥。

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

為什么清氣會上不來,濁氣反而能夠居在上面呢?這是因為,有的人違反了陰陽的規(guī)律,導(dǎo)致陰陽變異而生病?!胺醋鳌钡姆矗沁`反的意思。

濁陰不降,清氣不升,就會發(fā)生病變。濁氣不降,就會蒙蔽住清陽,好比天上的烏云遮住了太陽一樣,就會顯示不出光明來。

根據(jù)對應(yīng)來說,人的頭圓為天,肚腹方為地,所以在濁陰占據(jù)上部的時候,人的頭部就會覺得重,耳目也不會清明,覺得頭又昏又沉。

氣喘、胸悶,出現(xiàn)這些癥狀,都是因為陰陽逆行的緣故,比如慢性腎炎引起的尿毒癥,就會伴有頭痛、嗜睡、嘔吐(氣逆)、胸悶、舌苔厚膩等濁陰上泛的癥狀。?這種癥狀,都可以用“升清降濁”的方法,可以附子和大黃并用,因為這兩味藥都是主散而不主守,并且能夠生熱量,來達到降濁溫陽的功效。

又比如哮喘病的患者,也屬于胸悶、氣喘這類的濁氣不降之病,可以用“大承氣湯”,使大便通順,濁氣下,而上通暢。

陰陽應(yīng)用是很廣泛的,我們?nèi)粘5酿B(yǎng)生,應(yīng)該“法于陰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有的人卻不是這樣,白天睡大覺,夜晚了去活動,這樣“陰陽反作”,哪有不病的道理!不要說很晚了不睡,就是少睡一些,頭和身體都是會抗議的,你們看那些熬夜的人,眼睛里會有血絲。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說明這是心出血了。還有的人早上一醒來,會有很多很粘的眼屎,其實這就是陰濁上逆造成的。眼屎原本是水,水應(yīng)該向下行,可是如果你到了深夜還不休息,強著調(diào)動出陽氣,使虛火上升,虛火蒸騰濁水而使陰水成形。

故清陽為天,濁陰為地;   

同樣的道理,大自然的規(guī)律也是這樣,清陽的氣上升為天,濁陰的氣積聚為地。所以天氣清明,稱為“天空”;地氣厚實,稱為“大地”。人上了太空之后就漂浮,天氣輕清;人坐在地面上就可能會受風(fēng)濕侵襲,地之氣濁重。我們的頭圓象天,頭腦要保持清明;我們的肚腹是方的,如同大地一樣,總是要往里面填物來充實。頭腦里面充滿著妙想飛揚,肚腹里面充滿著五谷雜糧,《道德經(jīng)》所說的“虛其心,實其腹。”此下言陰陽精氣之升降,以見天人一理也。天地者,陰陽之形體也。

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云出天氣。

地面上的水會蒸騰上去成為云,水氣又下降成為雨,雨雖然是從天上降下來的,可是卻出自于地氣。

云雖然是地氣所成,可是卻依賴著太陽熱力的蒸發(fā),這就是天地氣化的作用,陰陽交變的道理。

為什么要講這些呢?要知道,善言天者,必應(yīng)于人,人體的氣化也是這樣的。人體的云雨?清鼻涕是津液遇到寒氣,具有排寒的作用,所以有些人打個噴嚏就好了。肺的功能,相當于天空。而在這里,云雨二字,其實是不能分裂開來講的,而應(yīng)該是陰陽的兩個表現(xiàn)形式,可以有機的自在轉(zhuǎn)化。云進一步陰化變成雨,上下變化,陰陽互根。用藥上,黃芪配知母,黃芪升,易上火;知母陰成形,停留在人體的上部,從上而下的降,冷凝成形。一陰一陽謂之道。

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

以下三個青陽與濁陰是有所不同的。此處人體的功能,開、合、聞東西都是陽,陰則是眼屎耳屎鼻屎等。

人體的氣化,和天體的氣化是一樣的,人體的氣息走上,是通過口和鼻;而大小便的濁物走下,是通過二陰。

人體里面的水份,源頭是出自于腎,腎為水海。水居于下,由陽氣的蒸騰,能上行化作淚、汗而出,正如雨水的作用一樣,這就是人體的氣化。雖然淚水也是一種雜質(zhì),可是相比于大小便,還是很清的!

清陽發(fā)腠理,濁陰走五臟;

這里的濁陰是陰津,是形的層面。腠理,肌表也。清陽的氣由腠理發(fā)散出來,比如汗水;濁陰的氣在五臟里面散發(fā)。比如,人吃五谷,谷米里面的精華去滋潤光華人體的皮膚,而其濁的部分,經(jīng)胃腸五臟而起作用。所以,一個人的陽氣足夠了,皮膚就會細膩光滑,有色澤。而陽氣不足的人,就會皮膚粗糙,面無榮光。所以,相面術(shù)其實就是“察言觀色”,通過顏色而知道五臟的榮辱?!秲?nèi)經(jīng) · 靈樞篇》里面有“視其外應(yīng),以知其內(nèi)臟,則知其病矣?!鄙襻t(yī)扁鵲行醫(yī)的時候,就是“觀其外形氣色,可知內(nèi)腑病變。”

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

這里的濁陰,是垃圾。清陽的氣外充在四肢,濁陰的氣內(nèi)遍在穴腑。四肢可以運動,所以和清陽之性相應(yīng);六腑只能內(nèi)部消化,所以濁陰歸屬它。如果腑臟里面的精華有余,才會充遍到四肢里面去,假如說某個人的手腳無力,那就是臟腑氣不足的表現(xiàn)。

水為陰,火為陽, 陽為氣,陰為味。

在五行里面,月光如水,水屬于陰;驕陽似火,所以火屬于陽。

陽氣清成為無形的氣體,肉眼雖然不可以見,但是確實有作用。陰重濁所以有形,有形就有味道。

關(guān)于味道,燥、焦、香、腥、腐五種為陽為氣;酸、苦、甘、辛、咸五種為陰為味。我們說香氣、腥氣,腐臭的氣,或者是酸味、咸味,沒有說燥味的,這個五氣和五味,一定要分得清。

各種藥都有不同的味,各種病也有不同的味,這就和中醫(yī)里面的望、聞、問、切中的聞相應(yīng)了。比如,咸味可以入腎,香氣能夠醒脾,這樣五味和五氣就有了陰陽,就和腑臟相應(yīng)了。

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

食物和飲品里面的五味,能夠滋養(yǎng)形體(味歸形)。形體里面的氣,也有五谷來補充,所以精這個字是有米字旁的(形歸氣),形體離開氣那是不行的(無氣是死氣沉沉,有氣是朝氣蓬勃)。真氣能夠產(chǎn)生精華(氣歸精),而精華又能夠化生出一切(精歸化),這個就是氣化的過程。

天地之氣孕育出了植物和動物,植物和動物又被人食用,來滋養(yǎng)身形,谷米里面的精華(米的青綠色部分),這個部分成為氣,供給人體所需要的能量,使人有所為。所以,不吃主食,只靠吃營養(yǎng)藥、或者是喝湯、飲料活著的人,離死就不遠了!現(xiàn)在,有一些人愛美,用不吃主食來做減肥,身上的肥肉確實是少了,可是精氣也隨著減少了。

精食氣,形食味,化生精,氣生形。

精是由真氣產(chǎn)生出來的,形體是由五味來補充的,飲食經(jīng)過生化之后成為精,又經(jīng)過氣化的作用來充實形體。所以,這里,我們就知道了食飲對于人的重要,才有“藥補不如食補”的說法,正確的飲食,比吃補藥還要好。

味傷形,

不正確的飲食,也是會傷害到身體的(味傷形)。貪圖口味,而喪命者有很多人。佛教有過午不食之說,這也是有利于養(yǎng)生的,下午的時候如果吃多了,這個時候陽氣本來就弱了,人再去靜修就容易昏沉,這是因為全身的能量都去消化食物了,大腦就會缺氧。尤其是吃晚飯,更加的不利于消化,對身體的健康很不好。棋圣聶衛(wèi)平,凡是參加重大的比賽時,都是不吃主食的,讓頭腦保持清明,就是這個道理。

氣傷精,

人體里面的氣,是以中和為適宜的,如果陰陽不論哪一個,只要偏盛了一方面,都會傷害到精。比如,人在大怒的時候,會使陽過激,而使陰弱,不平衡自然就病了。國外有一位媽媽,在大怒之后喂小孩奶水吃,結(jié)果她的小孩出現(xiàn)中毒的現(xiàn)象,這就是氣傷精。

精化為氣,

謂元氣由精而化也。如果精充足的話,又會化為氣,來補充身形。

氣傷于味。

如果食飲不節(jié)(偏食或亂食),不僅物質(zhì)之精受到傷害,且功能之氣亦受損。

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

屬陰的五味,會從下竅(二陰)排出;屬陽的氣體,會從上竅發(fā)散。上竅就是口、鼻、眼、耳等等,怎么發(fā)散呢?俗話說,口開神氣散,眼大漏神,這類的就是。

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

五味里面,味厚的是屬于純陰,味薄一些的是屬于陰中之陽;陽氣里面,氣厚的屬于純陽,氣薄的時候是屬于陽中之陰。

味厚則泄,薄則通:

味道厚的時候,會使人泄瀉,不能夠保持住精華,因為陰太盛就會奪取陽氣。

氣薄則發(fā)泄,厚則發(fā)熱:

陽氣薄的時候,就會滲泄邪氣進出;陽氣厚的時候,就能夠助陽生出熱能。

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

火,天地之陽氣也。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故萬物之生,皆由陽氣。但陽和之火則生物,亢烈之火反害物,故火太過則氣反衰,火和平則氣乃壯。

壯火散氣,故云食氣,猶言火食此氣也。少火生氣,故云食火,猶言氣食此火也。此雖承氣味而言,然造化之道,少則壯,壯則衰,自是如此,不特專言氣味者。但是,要知道,人體是恒溫的,低了不好,亢陽也不會好,陽極轉(zhuǎn)陰,所以壯火之氣衰。

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就比如我見過有一個人,每天沒事就吃各種補藥,補藥基本都是高營養(yǎng)、高熱能的,熱能是火,少量的熱能能夠讓人有活力.但是,太大的火,過度的熱量就是病,不要忘了,“災(zāi)”字里面也有火。結(jié)果呢?那個人后來補得身體是弱不禁風(fēng)的。

亢陽不僅是無助于元氣,反而會侵蝕元氣,就好像是人在高溫的烈日之下,就會虛脫無力。還有人在洗澡之后,就會顯得力有不足。又比如,人在暴怒的時候,手都會抖,覺得全身無力,這都是“壯火食氣”。

佛家講“一點心頭火,能燒十萬功德林”。怒是不好的心態(tài),大家看“怒”這個字,是奴隸的心態(tài)。

氣食少火:元氣是靠微陽來溫養(yǎng)的,所以它要吞噬微陽,才能夠積累。

壯火散氣,少火生氣:亢陽會使元氣散,而微陽卻能夠生助元氣。

氣味辛甘發(fā)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

在五味里面,氣味辛辣甘甜的,并且有著發(fā)散作用的是屬陽;酸和苦味的,并且有著涌泄作用的就屬于陰。

所以,用藥的時候,你想知道這味藥是陰是陽?怎么來辨別?它補陰還是補陽?就氣味來定。比如胡椒、辣椒、姜等,具有辛辣味的,有發(fā)散的作用,這些屬陽。比如桔皮、苦杏仁、百合等等,具有苦味,有瀉火的作用,就屬陰。

所以,人在得了風(fēng)寒感冒的時候,很多人會用姜加紅糖熬湯喝,感冒就好了,這是用辛甘兩味相合,陽氣增強了來驅(qū)風(fēng)寒。又比如有人上火了,吃一些苦杏仁,或是喝一些酸梅湯,以酸苦的味道來增強陰氣,就能夠減弱陽火。

此言正味之陰陽也。辛散甘緩,故發(fā)肌表。酸收苦泄,故為吐瀉。涌,湧同。

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

人體里面,陰陽二氣應(yīng)該平和,中醫(yī)不是講中國的醫(yī)學(xué),而是中和的醫(yī)學(xué)。

如果陰氣偏勝了,陽氣必然會受到損害,而陽氣偏勝了,陰氣也會受到損害。陽氣偏勝的時候,人體就會發(fā)熱;陰氣偏勝的時候,人體就會生寒。陰陽偏勝之為病也。陰陽不和,則有勝有虧,故皆能為病,太過所致也。

重寒則熱,重?zé)釀t寒。

人體受到寒氣侵襲了,先是發(fā)冷、打噴嚏,接著,重度的寒氣從體表進入到臟腑,這個時候人體就會發(fā)高燒,這就是重寒則熱,是寒極生熱的現(xiàn)象(陰轉(zhuǎn)陽)。

同樣的道理,熱到了極點,又是會出現(xiàn)寒的現(xiàn)象,這就是陽轉(zhuǎn)陰。

寒傷形,熱傷氣。氣傷痛,形傷腫。

寒為陰,形亦屬陰,寒則形消故傷形。熱為陽,氣亦屬陽,熱則氣散故傷氣。/寒邪的氣會損傷人的形體,比如凍傷。熱邪呢?能夠損傷人的氣。人體的熱量一過頭了,元氣就損傷了。氣行血則行,血的運行是靠氣來推動的,氣一受傷了,血就會阻滯在經(jīng)絡(luò)里面,而使人感到疼痛,所謂“痛則不通”(氣傷痛)。形體受傷了,肌肉就會腫脹起來,這是形傷腫。       

故先痛而后腫者,氣傷形也;

因此,如果是肌肉先疼痛,然后腫起來的,這是因為氣有了變化而導(dǎo)致的形體受傷,所以應(yīng)該先治氣為本,消腫只是現(xiàn)象(標)。

先腫而后痛者,形傷氣也。

如果是先腫起而后感覺到痛,這是因為形體受傷了,而累及到的元氣,就可以先以治形體為主。

大家要注意,中醫(yī)是講辯證施治的,先腫后痛和先痛后腫是不同的,中醫(yī)治病就是如此,而西醫(yī)只是當做消炎來處理。

氣先病而后及于形,因氣傷形也。形先病而后及于氣,因形傷氣也。

風(fēng)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干,寒勝則浮,濕勝則濡瀉:

   賊風(fēng)太過,侵入到人體的時候,形體就會感覺到疼痛;邪熱太過的時候,肌肉就會發(fā)生紅腫;燥氣太過的時候,津液就會枯涸;寒氣太過的時候,心腹就會絞痛;濕氣太過的時候,就會發(fā)生泄瀉。   

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fēng)。

  天有四季的變換,形成了生長(春生夏長)、收藏(秋收冬藏)的規(guī)律;還有陽氣的五種變化,合而言之,則春屬木而主生,其化以風(fēng);夏屬火而主長,其化以暑;長夏屬土而主化,其化以濕;秋屬金而主收,其化以燥;冬屬水而主藏,其化以寒。五行各一,惟火有君相之分。此言寒暑燥濕風(fēng)者,即五行之化也。

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

人有五臟,五臟化生出來了五氣,由這五氣發(fā)出了喜怒悲憂恐五種心態(tài)。五臟者,心、肺、肝、脾、腎也。五氣者,五臟之氣也。心在志為喜,肝在志為怒,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憂,腎在志為恐。

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

不論是喜和怒,它都是由氣伴生出來的,也可以反過來傷氣,正是水可載舟,也可覆舟。所以,大喜或者是大怒,都會傷到氣,怒則氣上,喜則氣緩。好比是有太陽照是好,可是如果是天特別熱,烈日暴曬,那就不好了。又比如雪景很好看,可是凍雪成災(zāi)那就不美了。寒氣或者是暑氣,如同大喜和大怒一樣,如果從外侵入到人體內(nèi),也是會損傷到人的身體的。

暴怒傷陰,暴喜傷陽。

人在大怒的情況下,就會傷到陰氣,如氣死金兀術(shù)(怒傷肝);人在大喜的狀態(tài)下,就會傷到陽氣,如范進中舉而瘋了(喜傷心,所以得失心瘋)。氣為陽,血為陰。肝藏血,心藏神。暴怒則肝氣逆而血亂,故傷陰。暴喜則心氣緩而神逸,故傷陽。如《行針篇》曰∶多陽者多喜,多陰者多怒。亦各從其類也。

厥氣上行,滿脈去形。

   厥,逆也。更可怕的是,如果逆氣向上沖來,血脈可能會因為一時不暢而阻塞(滿脈),造成形色的突變(去形),也就是身體或者是面部的表情,突然之間變得很可怕。   

喜怒不節(jié),寒暑過度,生乃不固。

固,堅也。所以說,如果人對自己的喜怒不加以節(jié)制,對外界的寒暑如果不善于調(diào)適,就會有生命的危險,生機就會不穩(wěn)固。有的人可能會不明白,怒的情緒不好,節(jié)制還說得通,喜悅的心情不是好的嘛,干嘛要節(jié)制呢?可是,如果持續(xù)并高漲的歡喜,是會得失心瘋的,就好像佛說“黑鐵鏈綁人,白鐵鏈也綁人。”不是只有黑鐵鏈才能綁人,白鐵鏈就不會。

我以前指出過,一個有修養(yǎng)的人,不僅要善于調(diào)整自己的內(nèi)心,不讓喜怒動搖自己的平和心態(tài);還要能夠善于應(yīng)對外界的自然環(huán)境,內(nèi)調(diào)心境,外調(diào)環(huán)境。要能夠適應(yīng)寒暑,有的人天才冷一些就猛的加衣服,完全依賴外力,自身的機體沒有一絲的抗寒能力,這是“依境不依人”。這樣的人,生命的基礎(chǔ)都是不堅固的。

故重陰必陽,重陽必陰。

所以,陰氣過盛了就會轉(zhuǎn)向相反的方面,陽氣也是這樣。就如同人大笑的時候,笑到最后會流出眼淚,密法講中觀,儒家講中庸,顯宗講中道,醫(yī)學(xué)講中醫(yī),都是要人適中,所謂過猶不及!

故曰:冬傷于寒,春必溫病;春傷于風(fēng),夏生飧泄;夏傷于暑,秋必痎瘧[jiē nüè];秋傷于濕,冬生咳嗽:

很多人生病了,卻還不知道自己的病是怎么來的?一切的病都是有著因果關(guān)系的,有病因才會有病果。天下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陽極生陰,陰衰了就會影響到陽,所以冬是春的因,春又是夏的因。

就好像2008年的冬天,沒有下雪,該冷的時候不冷,事出反常必有妖,結(jié)果雪在2009年的春節(jié)時成災(zāi)了。而這個因呢?又影響到了后來的地震,以及手足口病等等。

冬傷于寒者,以類相求,其氣入腎,其寒侵骨。其即病者,為直中陰經(jīng)之傷寒;不即病者,至春夏則陽氣發(fā)越,營氣漸虛,所藏寒毒,外合陽邪而變?yōu)闇夭?。然其多從足太陽始者,正以腎與膀胱為表里,受于陰而發(fā)于陽也。愚按∶傷寒溫疫,多起于冬不藏精,及辛苦饑餓之人。蓋冬不藏精,則邪能深入,而辛苦之人,其身常暖,其衣常薄,暖時竅開,薄時忍寒,兼以饑餓勞倦,致傷中氣,則寒邪易入,待春而發(fā),此所以大荒之后,必有大疫,正為此也。但此輩疫氣既盛,勢必傳染,又必于虛者先受其氣,則有不必冬寒而病者矣。避之之法,必節(jié)欲節(jié)勞,仍勿忍饑而近其氣,自可無慮。

圖片

最后,我們介紹了一味草藥——金銀花。

圖片

課后問題:

Q1:肝血不足,怎么調(diào)理?(當歸,炒白芍,桂圓,大棗,花生衣)

Q2:同事媳婦骨髓炎癥,抗生素多吃會胖,耗陽氣耗能量。

Q3:吃點飯就想上大號,說明胃腸蠕動不足,陽氣不夠。(少吃冷的,輕斷食。) 小便是腎氣足才能蒸騰。陽氣不足反應(yīng)在小便上,有兩種方式:1、開合功能沒有,就沒有小便。2、陽氣虛,小便也會有很多,不氣化,直接來了。

參考文獻:

大部分摘錄自“老陳的傳統(tǒng)文化”截止到壹拾伍

https://mp.weixin.qq.com/s/hjUAIahd8XXFkYgMp-bTGQ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