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譜是封建家族記載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跡的歷史資料。也就是“家族史”或“家史”。它是代代相傳,由許多代撰寫的一種特殊體例,且永遠沒有終結(jié)的“作品”。它全面記錄了一段時期內(nèi)一個宗族父系親屬的全部人口姓名、生卒年月目,并有該姓的起源、始祖籍考,分支繁衍源流、世代遷徙沿革。還附有家規(guī)、風俗、契約、藝文、村圖和與本族有關(guān)的重大事件等資料。 寧都縣地名辦公室在地名普查和編篡《地名志》過程中,通過走村串戶的調(diào)查、收集,查到了1060部家譜,共計6500多冊。類別有宗譜、族譜、房譜、祭譜、草譜。從這些珍藏于民間的寶貴歷史資料中,發(fā)現(xiàn)了許多與地名有關(guān)的難得信息,獲得了大量的地名沿革的重要線索,給基層地名工作人員探討地名的特殊性和內(nèi)在規(guī)律提供了原始資料。同時,也為地方上編史修志提供了許多寶貴材料?,F(xiàn)就寧都縣家譜對地名的作用舉例分述如下: 一、查清了歷史悠久的聚落點始建年代 寧都縣城(今名梅江鎮(zhèn))自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始為縣治所,這是縣志、州志、府志都有記載的。然而,何時辟為較穩(wěn)定的居民聚落點,卻難以找到文字依據(jù)??h有關(guān)部門花了很大精力也很渺然。1982月,地名普查人員在好幾個鄉(xiāng)查到了不同版本的《松陽賴氏族譜》。譜載:賴氏三世祖仲方、仲堅初居浮源(今肖田鄉(xiāng)美佳山村委會境內(nèi)),南北朝元嘉末,遭水患遷雪竹坪(今縣城),見地勢平衍,筑室而居,因號筑室翁。宅后開愛蓮池,左邊鑿井泉井。其后為虔化縣。(即今寧都縣)治所。以此資料為線索,查考了《寧都直隸州志》,確記載了雪竹坪最早的池、井名愛蓮、玉泉。經(jīng)訪問許多老人,均介紹縣城中心(今三八糧站周圍)是古池、井座落點、他們回憶,建國前還立有賴氏碑石,后因擴建住宅,碑石被搗毀。地名辦會同有關(guān)部門研究鑒別,認定縣城最早的聚落點是古池、井四周,《松陽賴氏族譜》記載的南北朝元嘉末徙居雪竹坪,可以作為形成較穩(wěn)定的居民點年代,迄今已有一千五百三十多年的歷史。 二、搞清了古地名的位置 寧都縣置縣于三國吳嘉禾五年(公元236年),初名陽都縣,縣治設(shè)在白鹿營。這個距今一千七百多年的縣治所準確地點究竟在何處?一直沒有搞清楚。地名普查中,在黃石公社大洲塘村查到一部《洲塘張氏十一修族譜》,終于搞清了白鹿營的確切地點。譜載:公直翁原籍姑蘇張家巷,宋嘉定十年丁丑歲徙寧都五十七都白鹿營,吾地晉代前乃陽都縣治所。從譜中的《洲塘張氏世居村圖》所標示的白鹿營村舍方位,對照現(xiàn)在的1:5萬地形圖,水系、山峰均相似,可以斷定今上營村就是白鹿營。普查人員又深入上營,發(fā)掘了數(shù)塊記載“白鹿營”的古碑,進一步得到物證。 三、弄清了名人祖籍遷徙沿革歷史 新華社1984年6月27日電訊報導(dǎo):“孫中山先生祖輩曾在寧都定居”(登載于《江西日報》)。此報導(dǎo)所引證的孫中山先生家世源流遷徙地點和世次代數(shù),就是縣地名辦于1982年在田頭公社孫屋底村查到的《寧都富春孫氏伯房十二修族譜》所記載的。早在1942年,廣州中山大學羅香林教授編纂的《國父家世源流考》一書,就指出孫中山先生祖先在寧都定居過,但缺乏由寧都遷往廣東的沿革歷史。孫中山先生的長子孫科當時在序言中,對這本書沒有這段歷史的考證表示“遺憾”?!秾幎几淮簩O氏伯房十二修族譜》彌補了《國父家世源流考》的不足之處,完整地提供了孫中山生祖籍遷徙過地點的來龍去脈:寧都南關(guān)——福建長汀河田——廣東紫金縣忠壩——廣東增城縣——廣東中山縣涌口門村——中山縣翠亨鄉(xiāng)。譜中記載孫中山先生祖籍世次名諱也很詳細。譜載:孫中山先生始祖孫 在編篡《寧都縣地名志》時,有一“狀元墓”的釋文,就是從家譜中獲得了翔實的原始材料而撰就的。北宋皇佑癸已狀元鄭 四、澄清了地名含義、名稱來歷的訛傳 地名由來、含義是地名工作者最費功夫的難題之一。寧都縣在普查、編志過程中,從查到的家譜中澄清了許多地名的由來、含義的訛傳。城郊梅江河東岸有一個300人的“湖南”村。開始普查時,基層普查人員將收集到的兩種由來都報縣里:一說“因村北有小湖而得名”,二是“早年有湖南人氏始居,故名?!笨h里復(fù)查時,深入實地,發(fā)現(xiàn)兩種法說都站不住腳。于是從尋查家譜入手,根據(jù)線索,在別地找到一部《寧都魏氏思榮初修房譜》,終于澄請了訛傳。譜載:“子秀公由城關(guān)小東門遷水東,村靠梅江,以纜為渡,名曰浮纜渡,今曰湖南”。而后在《寧都直隸州志·城池志》中又查到四十五都有“浮纜渡”村。經(jīng)核對湖南村的墳山,早年的墓碑上鐫刻“四十五浮纜村”,證實“湖南”是由“浮纜”轉(zhuǎn)音而來。石上鄉(xiāng)有個村名“應(yīng)坊”,先是以“應(yīng)姓建材”得名的。但寧都從未聽說有應(yīng)姓。經(jīng)訪問一位八十高齡的歷史老師,人稱“寧都通”,他查閱了積累多年的“寧都姓氏人物考”,也未發(fā)現(xiàn)有此姓。后來還是從《石溪李氏九修族譜》中澄清了譜傳。譜載:“超公于康熙中從謝坊遷居石上西南鷹嶂巖麓。”原來,應(yīng)坊村先以自然實體鷹嶂巖得名,后人以諧聲寫成應(yīng)坊巖,又簡稱為應(yīng)坊。 家譜,歷來被認為是記錄封建宗族的產(chǎn)物。但從以上例證可以斷言,家譜中也有不少社會科學的信息,它是研究歷史的第一手資料,也是開展地名工作不可缺少的寶貴考古資料之一。當前,有的地方某些人提出集修族譜,這是維護封建宗族的舊思想,我們應(yīng)斷然反對。但地名工作者應(yīng)以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看待現(xiàn)在仍珍藏于民間的舊家譜。應(yīng)積極收集、保護瀕臨失傳的歷史遺產(chǎn)。1941年《中共中央關(guān)于調(diào)查研究的決定》中提出:“收集縣志府志省志、家譜,加以研究?!敝灰覀冋J真去發(fā)掘、整理、研究,堅定地立足于現(xiàn)實,持清醒的揚棄態(tài)度,批判地繼承,是可以像沙里淘金一樣,淘洗出閃亮發(fā)光的金子來的。 ![]() 文章作者:邱常松 文章來源:《江西地名通訊》第2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