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贛南最早客家人

 東放西放 2020-08-09

中國江西龍南 賴觀揚(yáng)

摘 要:賴忠誠(236—298)三國末(280)由豐寧(潁川郡境)南遷至揭陽桴源(今江西寧都縣北)開辟而居。其長子賴光西晉永興間(304—306)仕于浙,此后其子、孫、曾孫相繼從桴源移家于浙。賴莊本居桴源,移家浙江松陽縣。時(shí)任江東府知府賴遇以其父居松陽為由,于晉隆安二年(398)奏請松陽為郡,尊賴光為松陽賴氏始祖。南朝元嘉間賴仲方由江浙返遷桴源,后于元嘉末(453)到赤竹坪開基(今寧都縣城址)。隋開皇十八年(598)易赤竹坪為虔化縣治,賴氏八支裔孫各徙一方,賴度重返桴桴源,裔延居至今。

關(guān)鍵詞:三國末     桴源     客家賴氏     松陽郡     赤竹坪

賴氏先祖于三國末,從河南潁川遷來贛南崇山峻嶺的桴源立基,帶來中原文化,齊魯文化與當(dāng)?shù)赝林幕跒榭图屹囀衔幕?。故贛南是客家賴氏的脈發(fā)之地。晉時(shí)由贛南宦徙浙江,南朝又返遷故地寧都。隋已發(fā)展鼎盛,或仕或商,進(jìn)入往復(fù)遷徙階段。經(jīng)一千七百余年衍傳,播遷江南和西南各省、港澳臺及新加坡、泰國、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等東南亞各國各地區(qū)乃至美國,人口已逾百萬。

①、賴忠誠公是寧都最早的客家先民。

在贛、閩、粵三角地帶客家區(qū)中,贛南是客家人的孕育地。位于贛南北端的寧都縣,是早期客家人的搖籃。而桴源賴氏,則為寧都縣最早的客家先民,賴忠誠公為其始祖。

賴忠誠,本居潁川郡豐寧(今河南省境),生于后漢建興十四年丙辰(公元236年)八月十二日戌時(shí)。官任都尉太常卿。自活州豐寧縣平寧里徙揭陽(寧都古縣名)之桴源,妣王氏,子四:光、達(dá)、通、道。

三國時(shí),潁川郡屬曹氏集團(tuán)的魏國,公元249年司馬懿殺大將軍曹爽,獨(dú)攬政權(quán)。司馬氏執(zhí)政時(shí),魏國內(nèi)部爭斗殘酷,"用滅族的慘刑殺戮曹氏集團(tuán)中人。使曹氏集團(tuán)大體被殺絕"。公元265年,司馬炎滅魏,建立晉朝,為晉武帝,史稱西晉。"西晉統(tǒng)治集團(tuán)是一個以殺奪濫嘗始,又以殺奪濫嘗終的黑暗集團(tuán)","司馬氏集團(tuán)中人,相互間只有一種極陰惡的殺奪關(guān)系,見利必奪,以殺助奪","高級士族壓迫中下級士族,不得上升。"政治十分腐敗,以至暴發(fā)"八王之亂"。(范文瀾著《中國通史》第二冊第369頁、人民出版社出版)身為中下級士族的賴忠誠,深感危機(jī)四伏,禍患無窮。為避禍亂,免遭殺戮,只好辭官,隱名避世,舉家南遷。當(dāng)時(shí),"自漢以后,贛南與中原腹地的聯(lián)系更加密切,""知有贛南這樣的避禍場所","又有其得天獨(dú)厚的農(nóng)耕條件"(萬陸著《客家學(xué)概論》第84頁,江西高校出版社1995年8月出版)。賴忠誠便選定早已向往的荒蠻而宜耕種,避世而能安身的理想之地--贛南。公元280年,時(shí)年44歲的賴忠誠,攜一家妻兒大小,輾轉(zhuǎn)遠(yuǎn)徙,經(jīng)宜黃陸路,來到贛南北端,在崇山峻嶺的梅水萬山之巔,擇址梅江河畔一塊"胃"形谷地(約50余畝),開辟而居。這里易漲洪水,常渡小筏過河,故名桴源。

(有的譜稱,"功行公卜居虔州,后移桴源,妣楊氏,合葬桴源口,后改葬巖前。"然寧都老譜無載,故僅以忠誠公為始)。

忠誠公在被窩嶺山下辟居筑宅,率領(lǐng)家人披荊斬棘,開墾桴源谷地農(nóng)耕。經(jīng)十八年辛勞,在洪荒的深山峻嶺中,辟出一塊樂園,從事日出而作的農(nóng)耕生活,并按中原的辦法,教子苦讀,習(xí)文練武,過上營謀耕讀的安定日子。永熙戊午年(公元298年)二月十八日,勞累過度的忠誠公辭世,享年62歲,葬桴源熱水,火龍吐珠形。

桴源在寧都縣北端,與宜黃縣毗連,屬今肖田鄉(xiāng)美佳山村,該村現(xiàn)有居民1300人,所轄山場競達(dá)58.9平方公里,而桴源就在梅嶺腹地的梅江河畔。居梅水萬山之巔。這是客家賴氏發(fā)祥的星宿之地??图屹囀舷让裨阼踉幢倬雍?,因仕外徙,又因亂遷回,幾進(jìn)幾出。直至隋開皇十八年,賴度公遷回桴源,賴氏才一直延居至今。因年代久遠(yuǎn)和山高林深,桴源賴氏曾被誤為"土著人"。唐宋后,才代有考證。

一、史證

據(jù)《桴源賴氏十四修族譜》(度公房)載,宋淳化甲午年(994),分寧典教賴肇初在《桴源賴氏二修譜序》中考證,桴源賴氏"初祖忠誠公,三國時(shí)人也,子列寶由宦而居浙東"。這已明確認(rèn)定,賴忠誠是桴源賴氏始祖。其子賴列寶因仕從桴源遷往浙江。明萬歷十六年(1588),中憲大夫羅汝芳也在五修譜序中說,"賴氏寧都,其先有定風(fēng)直士字列寶者。肇自西晉永興間(304-306)為浙東史。"乾隆八年(1743年)在南昌建"江西大宗祠",歲進(jìn)士賴定遇(瑞金夏塘人)倡建,并為祠譜撰寫《源流述》,文曰:"西晉永興間列寶官浙東,遂家松陽,列寶(是)忠誠公子,忠誠蓋三國時(shí)人"。"自忠誠以下(至)七公,九世世系獨(dú)詳。"清乾隆十年(1745)郡庠文學(xué)生賴象九考證綜述:"賴氏興焉,至三國末忠誠公隱名避世,自活州豐寧之平寧至揭陽之桴源,見山水幽靜,開辟而居。生子光公,號定風(fēng)直士,官浙東史,乃家浙東。"乾隆癸已至已亥,龍南桃川賴氏族譜進(jìn)行六修,定有嚴(yán)、實(shí)、細(xì)、勤要求,以"期無漏、無訛、無涉僭越、無虛誕冒混"。主修原余干縣教諭賴宣揚(yáng),不畏路遙,專程到寧都桴源采訪,查閱老譜,互換史料,拜謁古祠、古墓,詳考碑文,撰就六修譜序,序文曰:"忠誠公于三國時(shí)遷桴源,公之子列寶公,西晉永興間,仕浙東遂家于浙。"安遠(yuǎn)槎江梧桐泰寧公派賴氏族譜,在乾隆四十八年,朝廷嚴(yán)查族譜考文寡過中,"凡民間族譜,收集官解,刪除荒遠(yuǎn)。""贊美天子諸侯之詞一切僭妄富誕字樣,概行更刪。"當(dāng)年正月賴上掄在<源流述略>中曰;"忠誠公三國時(shí)人,其墓在今寧都州桴源,火龍吐珠形",又說"自忠誠以下人地確憑老譜記載詳悉,似不可泯沒"。

信豐《賴氏永誠祠第六修族譜》"仕宦記"中載:"忠誠……宦虔州知府遂家此。"安遠(yuǎn)思公之孫光輔公(蓀公長子)周顯德二年乙卯冬月念日撰文《賴氏源流序》中稱:"活州豐寧有忠誠諱尚宓,官至虔州守。"

安遠(yuǎn)縣儒學(xué)訓(xùn)導(dǎo)褚汝文,在宣統(tǒng)元年五修序中說"忠誠公任虔州太守,見山水之秀,遂卜居焉,今寧都州也,復(fù)徙桴源。"尋烏賴氏族譜(得公派)在賴氏世系中載:"忠誠公……任南康郡太守。"《瑞金賴氏族譜》、定南歷市《賴氏源流志》(友信公派)均載:"忠誠公見桴源山清水秀,遂卜居焉。"

詳考各譜,雖有仕徙說法,但都肯定忠誠公來了南康郡(虔州府)。

二、物證

忠誠公古墓在桴源。"層巒復(fù)嶺繞村遮,道是陽都最舊家,熱水尚存三國墓,霽峰猶放六朝花"。這是道光乙巳年(1845年)春,賴拱辰寫的"桴源即景詩"。描繪了巍巍龍歸山下,迤迤梅江河畔的情景。在桴源上游二里許,岸邊有溫泉,日夜噴發(fā)串珠般的汽泡,騰騰熱汽,故名熱水。距岸百余米,有座高大雄偉的古墓,這就是賴忠誠公妣王氏墓。此墓屢修,近修在道光乙酉年(1825年),發(fā)起人和主持人是勒授文林郎分發(fā)甘肅知縣、在任興國縣儒學(xué)教諭加二級賴溶清(寧都人昭公裔)。他同族人本為仲方祖墓事,特來桴源議事,因同往瞻拜忠誠公墓,見墳石崩散,荊棘叢生,又詳考墓碑,乃議重修。特撰《重修忠誠祖墓記》一文記載于譜。文中載:"據(jù)舊碑載,公生于后漢建興十四年丙辰(236年)八月十二日戌時(shí),自活州豐寧縣平寧里徙揭陽之桴源,歿于永熙戊午(298年)二月十八日,葬三都熱水,火龍吐珠形,丑山未兼癸丁三分"。在桴源的忠誠公古墓,及其道光乙酉年前的古墓舊碑,是無可辨駁的物證。

三、佐證

據(jù)《贛州府志》載,會昌、安遠(yuǎn)、尋烏諸縣都建有"賴公廟"、"賴公祠"、"賴候祠"等廟宇,均祀護(hù)國佑民的賴公元帥。據(jù)載,晉時(shí)會昌有金姓者,夜于江岸捕魚,忽有香木入網(wǎng),取歸,夢神告以姓及某地某時(shí)人,得道于某山。于是按夢見將香木刻成神像,建廟于西滸,曰"賴公祠"?!独钪尽酚衷?,賴候,楚人,晉時(shí)奉老子教,隱于荊山,后至祁山,得飛升變幻之術(shù),。道家上神秩,初曰元帥,進(jìn)嘉應(yīng)候,再進(jìn)四海靈應(yīng)王。以上方志所載可證,晉時(shí)贛南的賴姓已名動諸縣。

四、理證

老譜所載,往往在祖公名下,有宦任等大事年份,但缺乏生歿時(shí)間,在世系排列中,造成辨認(rèn)難度。今查有忠誠公準(zhǔn)確生歿時(shí)間,正是研究世系的最好依據(jù)。按一般規(guī)律,以代距20年到30年計(jì)算,則可推算出各世祖公有關(guān)大事年份的歲數(shù),從中可檢測,是否合符正常規(guī)律。(詳見推測表)

推      測        表

世次

祖公名

出生年(公元)

大事年份

歲   數(shù)

1

忠誠

236

280

(44歲)、298年(62歲)

2

列寶

256、266

304

(48-38歲)、306年(50-40歲)

3

元公

276、286、296

304

(28-18-8歲)

4

莊公

296、306、316、326

398

(102-92-82-72歲)

5

遇公

316、326、336、346、356

398

(82-72-62-52-42歲)

6

匡公

336、346、356、366、376、386

402

(66-56-46-36-26-16歲)

7

碩公

356、366、376、386、396、406、416

453

(97-87-77-67-57-47-37歲)

從表中可看出西晉永興元年甲子(公元304年),桴源二世祖列寶公,出任浙東刺史時(shí)是38歲至48歲之間。當(dāng)時(shí)三世祖元公在8歲至28歲之間。東晉隆安二年戊戍(公元398年)奏準(zhǔn)松陽為郡時(shí),四世祖莊公在72歲至102歲之間,含有合理年齡。五世祖遇公在42歲至82歲之間,有合符宦任太守的年齡。元興元年壬寅(公元402年),六世祖匡公由太守入朝時(shí),在16歲至66歲之間,其中含有合理年齡。南朝元嘉末年癸巳(公元453年)七世祖碩公立基赤竹坪時(shí),在37歲至97歲之間,中間也有合符規(guī)律的正常年齡。

足見,忠誠公的出生年份是準(zhǔn)確的,忠誠公到碩公七世祖公世系排列也是準(zhǔn)確的。

從上可知,忠誠公確是三國時(shí)人,確于三國末遷來寧都 桴源,見這里崇山峻嶺,盤亙交錯,山水幽靜,是避亂佳境,即結(jié)宅而居。較比本縣他姓,確系最早的客家先民。

②、桴源賴氏孕育了松陽賴氏

公元298年,賴忠誠辭世后,其四個兒子光、達(dá)、通、道,仍留居桴源,繼承父業(yè),切依父訓(xùn),不忘苦讀,使中原文化在此得到傳承。又經(jīng)六年努力,長子賴光,學(xué)業(yè)有成,走上仕途之路。西晉永興元年甲子(公元304年)賴光,字列寶,號定風(fēng)直士,赴任浙東刺史。這是桴源賴氏第一個仕遷先民。賴達(dá)、賴通、賴道兄弟三人仍居桴源,據(jù)守家業(yè)。當(dāng)時(shí)正值"八王之亂",晉室離散,骨肉相殘。列寶公忠義剛直,于永興二年乙丑,上章奏劾成都王司馬穎,抨擊其"驕奢詐刻,破壞國體,使國中元?dú)怆x散,民心擾動,羌胡必侵"等侃侃數(shù)千言,被詔加太尉。同年秋七月,賴列寶公跟隨東海王司馬越,出征討伐成都王司馬穎,因未就而卒于軍營,列寶公賚受天府治喪。還葬浙東城西半舍許太寧鄉(xiāng),后來夫人吳氏于光熙27年葬于右。桴源三世祖賴玄公,字遠(yuǎn)大,奔父喪而往浙,因"哀毀過禮",而留居浙。四世祖賴莊公,字士端,世居桴源,寧康間,任南康郡太守,薦升司馬。"后見世事日非"而離贛,因祖父從東海王越討穎,卒于軍葬浙東城,故遷居浙江松陽縣。桴源,則暫荒蕪。從上可見,賴忠誠開辟桴源后,其二、三、四世三代子孫都是從江西寧都桴源遷往浙江的。

五世祖賴遇,字臣慶,東晉孝武太元十八年(393)以文學(xué)舉試,初任郎中,后升江東太守,加升副史兼管屯田事。以父居松陽為由,于隆安二年(398)十月十六日,上書奏松陽為郡。《頒請松陽郡表》中曰:"臣父 莊  蒙恩擢任虔州薦升司馬,離活州豐寧之故地,駐安遠(yuǎn)桴源之勝區(qū),水秀山清,悉屬皇家?guī)УZ……懇請圣天子特筆親書松陽郡三字"。晉安帝于十一月十三日  親書"松陽郡"三字賜于賴遇,并頒布松陽郡為賴氏郡望?!妒ブ肌分性唬?quot;遇之賴姓出于昭代賜姓之國,郡名穎川,蓋由先人食邑而然。今江東府知府賴遇,因父賴莊遷居浙江處州松陽縣,奏請松陽居為郡,請命于朕,蓋欲普天下知賴之復(fù)有松陽也。朕以御筆親書"松陽郡"三字賜與江東府知府賴遇""為萬世之郡"。自此,才有松陽賴氏之謂。因賴列寶公始發(fā)浙江,賴遇公尊其為松陽賴氏一世祖,唐嗣圣間,賴靖公肇修族譜,沿襲遇公所定,此后歷修"以列寶公為始祖,則依安成舊譜而系其世次"。因而,開發(fā)桴源之始發(fā)祖賴忠誠公則被擱于一邊了。正如蓮湖昭公派譜局,在道光癸巳年(1835)所述,"詳查仲方太祖以上,尚有忠誠公來寧始發(fā)之祖,不忍忘其木本水源……"再者,忠誠公墓在桴源熱水,離寧都縣城170里,平日,即使寧都縣城人,也少有前往。偶爾看見墓碑碑文,得知忠誠公來寧始發(fā),也不敢妄改上祖老譜所定。外地修譜,更無機(jī)會到墓地考究,只好以譜傳譜,造成對忠誠公的忽視。幸有道光乙酉年,賴溶清先生詳考古墓后,撰有<重修忠誠祖墓記>一文刊于譜,讓后人得知真情。

從上可知,寧都桴源賴氏始祖忠誠公,開創(chuàng)了客家賴氏,其直系子孫,由寧都往浙江開拓了松陽賴氏,桴源賴氏比松陽賴氏早118年。寧都桴源是客家賴氏的發(fā)祥地。寧都是賴氏由潁川發(fā)展的大流,是百萬客家賴氏的源和根。

③、賴仲方歸隱寧都,為寧都縣城基址開拓第一人

東晉末期,帝室空虛,靠王、謝、庾、桓四大士族力量平衡而存。四大族為權(quán)而爭,戰(zhàn)事不斷,后剩下桓氏稱雄。公元404年,桓玄廢晉安帝,自立皇帝。當(dāng)其稱帝時(shí),劉裕率兵攻入建康,殺死桓玄,并滅其全族,恢復(fù)了晉安帝的皇帝名義,卻實(shí)握朝政大權(quán)。后又累積戰(zhàn)功,樹立威望,公元420年,劉裕終廢晉帝,建立宋朝,史稱"劉宋"。

在此時(shí)期,六世祖賴匡,字廷輔,于晉元興年間(402-404),由太守入朝,力佐晉室。義熙間(405-418)累官至太尉,參佐朝政,加相國,封茹公,但因劉裕專權(quán),晉室危亡在即,慨然曰:"無人食西山薇久矣!"遂棄爵歸隱。歿元熙元年(419)。七世祖賴碩,字仲方,官任太常侍少卿,因父相國辭位,承父志終宋不仕。南朝元嘉間(424-453)同弟賴毅,字仲堅(jiān),為避亂歸隱老祖居江西揭陽(寧都縣古縣名),途經(jīng)福建汀州,江西石城丹陽,"追尋忠誠公芳蹤,避居故地揭陽之桴源"。這是賴氏第二次遷入桴源。后來,因洪水為患,仲方公又遷出清泰鄉(xiāng)金光里三都(今寧都洛口鎮(zhèn)),又遭洪水沖毀屋宇、漂蕩一空,在尋找家物時(shí),見本宅金花鼓停在金精山塹口,看其地勢平坦,暫住于此,但虎傷牛畜,不宜久居,即于元嘉末年(公元453年),遷至赤竹坪(又稱雪竹坪,即今寧都縣城地)拓荒筑室,興建廳堂亭廡,遂號"筑室翁"。赤竹坪系梅江河畔平川,地勢平坦,土壤肥沃。雖屬洪荒,竹木茂密,經(jīng)逐年開發(fā),勤勞墾種,也日愈豐裕。當(dāng)時(shí),賴氏在赤竹坪開發(fā)的范圍是:東至豬岡山,西至復(fù)船岡、鵝鴨塘,南至螺石寨,北至當(dāng)口嶺。所建廳堂,氣派非凡。東畔開"愛蓮池",西畔立閣曰"復(fù)松亭"(意即復(fù)興松陽大業(yè)),南畔白竹巷鑿"玉泉井",北畔建小溪書屋。仲方公詩禮傳家,潔身自好,傳承耕讀治家的客家門風(fēng)。后來,教諭游寬曾題其榜,有"草堂春暖乾坤潤,不染王門半點(diǎn)塵"之句。(遺址在寧都縣城老衙背,雖經(jīng)改建多次,仍可偶見有"老衙背"門牌的老屋)。賴姓在赤竹坪衍居140余年后,丁口大發(fā),是客家賴氏進(jìn)入鼎盛發(fā)展時(shí)期。賴仲方生三子,長子賴徽,字文獻(xiàn),生子:辰(老譜之載,有稱夭者,有稱為官外徙者,待考)。次子賴郁,字文華,生子:定,字大用,陳宣帝大建間,官潭州轉(zhuǎn)運(yùn)使,遂家潭州(今湖南長沙境)。三子,賴燦,字文輝,生子七:賴昭,字宣著,生子四:塤、篪、琴、瑟;賴得,字宣仁,生子三:標(biāo)、極、樞;賴度,字宣儀,生子五:誠、忠、佑、奉、瑞;賴明,字宣光,生子:杞、松;賴思,字宣繹,生子五:蘭、蕙、芷、蓀、萃;賴求,字宣行,生子三:播、揚(yáng)、抑;賴彥,字宣杰,子一,棟,(總稱"七宣",各公子孫繁盛)。經(jīng)百年?duì)I造,赤竹坪已人煙稠密,初具城鎮(zhèn)規(guī)模。隋開皇十八年(598年),地方官奏請遷揭陽縣陽田營縣治于赤竹坪,改名虔化縣,朝廷準(zhǔn)奏,褒封賴文輝公食邑千戶,議授公爵秩,輝固辭曰:"先公本顯宦,一身之貴不足為榮,愿樂田里足矣"。遂賜金銀各百兩,及地名官竹園釣州繞塔嶺下周迴二十五里田地貿(mào)易。將赤竹坪祖墳地宅改立虔化縣治。(詳見《桴源賴氏十三修族譜》<先代世傳>第3號(頁)、《寧都蓮湖賴氏十二修族譜》<朝舉公第三修譜序>)。宋紹興23年癸酉(1153年)虔化縣更名為寧都縣至今。為念賴氏開拓之功,后來建"神司"、"華表"、"靈山"三廟,合州永祀。封賴文輝"神司神",建"神司廟"于州治儀門外左,州憲朔望行香。封賴文華為"華表神",在州治東大街石橋頭,即削筋街,建"華表廟",每值神誕,合關(guān)迎神像于大街,孕惠廟連日演戲慶祝。封賴文獻(xiàn)為"靈山神",在州治西,城隍廟背靈山巷內(nèi)建"靈山廟"?!秾幎贾彪`州志》載:"<辛酉志>曰:上三廟,傳為祀賴氏祖文輝、文華、文獻(xiàn),州治舊名雪竹坪,系賴姓地基,故設(shè)祠祀。"后人為紀(jì)念賴仲方對赤竹坪的開拓之功,在寧都州衙背建"仲方公祠。"舉人陶莊作聯(lián)云:"為布衣子孫雖簪纓不離本色,掌秘書門戶有經(jīng)籍乃見光華。"在仲方公祠西片建"文輝公祠"。為發(fā)展教育,乾隆三十三年,在州城衙背仲方公祠之東,文輝公祠之西建"松陽試館",嘉慶二十五年,在仲方公祠后蔡屋巷內(nèi)高棚下又建"賴溪試館"。均為童生考試上進(jìn)之用。

(查安遠(yuǎn)、尋烏老譜,碩公下有元弼至繼(衍)祥八世,且有東谷日葵<賴氏源流東谷記>一文,然查寧都昭公、得公、度公、思公四房現(xiàn)存老譜及仲方公墓碑,均無載)。

因赤竹坪改為虔化縣治,"七宣"公子孫各徙一方。賴昭公,依俗留守祖業(yè),居原處。長子塤公支分虔化縣城和縣內(nèi)湖田、上下七里、陂頭、羅家排,和香港、臺灣及美國。三子琴公,字聲清,于唐貞觀丁亥(627)徙蓮湖,為蓮湖始祖。二子篪、四子瑟失考。

賴得公官至太尉,夫人黃氏合葬麥山畬埏(今寧都縣劉坑鄉(xiāng)高坑村境),子三:標(biāo)、極、樞。標(biāo)公,仕唐,直殿將軍,由揭陽(今寧都縣,下同)移居福建上杭古田,派下十一代皆世襲將軍。極公由揭陽遷福建寧化縣石牛村開基,樞公由揭陽徙福建清流縣黃家地立基。后裔眾多南渡東南亞各國各地區(qū)。

賴度公配邱氏:"深痛先人之墳?zāi)箯]舍無人看守,因而思?xì)w故里,復(fù)轉(zhuǎn)桴源",夫婦合葬熱水嶺,子五:誠、忠、佑、奉、瑞。世居清泰鄉(xiāng)(今寧都肖田鄉(xiāng)),后分徙吉安、永豐、萬安、撫州、宜黃、建昌、南豐、樂安、豐城、龍南、安遠(yuǎn)、瑞金、南昌、奉新等處。

賴明公配徐氏,子二:杞、松,分徙水西(撫州)、宜黃、樂安等處。

賴思公配方氏,合葬麥山畬埏,子五:蘭、蕙、芷、蓀、萃,蘭公徙石城秋溪,蕙公徙石城小弼,芷、蓀、萃三公居官竹園,后芷裔外徒,蓀公子徙安遠(yuǎn)上林(濂江)廣昌驛前,萃公裔居官竹園、信豐小江等地。

賴求公配符氏,與兄思公曾游帝都,見高孝基,基大奇,為贊其行,贈券以歸。子三:播、揚(yáng)、抑,分徙赤墈、湖田橋,今會昌、瑞金、上猶水垅孜等地。

賴彥公配王氏,隋開皇十七年(597)任揚(yáng)州州判,遂家揚(yáng)州,子一:棟,后裔又遷河南、江西會昌等地。

綜上所述,賴仲方公南朝元嘉間,為避戰(zhàn)亂重返祖居故地揭陽(寧都古縣名)之桴源,元嘉末定居赤竹坪,開辟洪荒,拓荒筑室,"理亂不聞,明哲保身","潔身自好,詩禮傳家",使賴氏由弱到強(qiáng)發(fā)展,仲方公開發(fā)了這塊風(fēng)水寶地,使子孫興旺發(fā)達(dá),也為本邑百姓造福。以至開皇十八年,官府看中,易為縣治。當(dāng)今繁華之際,鶯歌燕舞之時(shí),靜靜想來,怎可忘記當(dāng)初開拓第一人呢?正是:梅水有心歸赤竹,碩公受意奠州城,歌舞升平曾記否,當(dāng)初拓荒第一人,功德千秋有評說,流芳萬載裕百姓。

                                           賴觀揚(yáng)

2003年6月28日重印

地址:江西省龍南縣農(nóng)業(yè)局后四棟西3間

郵編:341700

同意刊登  賴觀揚(yáng)簽字  2010年12月25日

(作者授權(quán)代發(fā))

    轉(zhuǎn)藏 分享 獻(xiàn)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