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發(fā)生在南北朝時期,當時東晉偏安江南,北方前秦苻堅大膽改革,意欲統(tǒng)一天下。 前秦陳留縣令蘇道質(zhì)的第三個女兒名喚蘇惠,字若蘭,從小生得儀容秀麗,又偏愛詩詞、刺繡,被父親視為掌上明珠。 蘇惠長到十六歲時,十里八鄉(xiāng)上門求親的富家子弟踏破門檻,可若蘭一個也沒看上,在她的心中,夫婿必是一位風流倜儻,文武全才的翩翩佳公子。 這一年清明,若蘭女扮男裝隨父出外踏青,當父女走到一處湖畔,正為眼前的山光水色癡迷時,忽見遠處一位俊秀青年正引弓搭箭在射水鳥,端的是箭無虛發(fā)。 蘇道質(zhì)愛才,便信步過去與他攀談起來,那青年自我介紹名喚竇滔,從小習文練武,立志為國建功立業(yè),一旁蘇惠見那他言語不凡,不由芳心暗許,雙頰瞬間染上一抹紅暈。 回家后,蘇道質(zhì)便主動托人到竇家求親,竇家也久聞蘇惠芳名,當下應允,不久才子佳人喜結良緣,成就一段佳話。 婚后,竇滔與蘇惠詩書唱和,同進同出,真是柔情似蜜,羨煞旁人。 這時,苻堅為實現(xiàn)野心,正招賢納士,竇滔便主動前去投奔,因他文武全才,很快受到苻堅賞識,官升至秦州刺史,可惜不久,他因性格耿直,得罪朝中權貴,受人陷害,被發(fā)配去了沙州(今敦煌)服役。 丈夫走后,蘇惠孤身一人,相思成災,整日以淚洗面。 五年后,苻堅統(tǒng)一北方大部,即將厲兵秣馬討伐東晉,因急需人才,便派人召回竇滔,加封他為安南將軍,令其鎮(zhèn)守襄陽。 竇滔在赴襄陽任時,順便回家看望蘇惠,夫妻相見抱頭痛哭,訴過一番衷腸,蘇惠抬眼一望,發(fā)現(xiàn)在竇滔身后卻站著一位美麗女子,經(jīng)詢問,竟是丈夫在沙州時,因寂寞難耐,續(xù)娶的一位小妾,名喚趙陽臺。 蘇惠聞言不次于冷水澆頭,瞬間心如刀割,她一片癡心不料卻等來竇滔的負心,然,當時為官者三妻四妾原屬平常,蘇惠只能將愁怨壓在心底,暗自傷心流淚。 三天后,竇滔帶著趙陽臺去了襄陽,留下蘇惠繼續(xù)獨守空房。 若蘭再次陷入對丈夫的深深懷念中,為了派遣這相思之苦,她便拿起五彩絲線,苦心創(chuàng)作出一首頭尾相連的回文詩,并將它一針一線織在一塊潔白的錦帕上,派人捎給了竇滔。 竇滔收到錦帕,仔細看去,不禁大吃一驚,那上面共有841個字,排成縱橫相間的各為二十九個字的方圖,絕妙的是,這些字無論從哪里切入,均可成為四言或六言詩,而且每首詩回環(huán)反復去讀,都是字字含情,句句有淚,述說著妻子對自己多年來的深情厚義,真堪稱巧奪天工的絕世佳作,世人稱為《璇璣圖》,又稱'織錦回文’。 竇滔接連看了幾個晚上,最終良心發(fā)現(xiàn),痛悔自己耽于享樂,有負于若蘭的一片癡情。 次日,他便決然送走了趙陽臺,并親自駕車返鄉(xiāng)去接蘇若蘭,當夫妻再次相見,蘇惠淚如泉涌,緊緊地擁著丈夫,久久不愿放手…… 后來,武則天看到這篇《璇璣圖》,大為驚嘆,親自為它撰寫序文,其中有言:“才情之妙,超古邁今……”對蘇若蘭的才情欽佩至極。 到了宋代,才女朱淑真坐臥研究這首“織錦回文”,之后寫成《璇璣圖記》,可見她對蘇惠也是多么地仰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