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7年,當達·伽馬率領(lǐng)四艘葡萄牙艦船,繞過非洲南部的好望角到達印度后。 這位歷經(jīng)磨難的探險家立即宣稱,自己達成了與哥倫布一樣的偉業(yè),成為第一個有組織到達印度的外國人。 ![]() 達·伽馬登陸印度畫作 其實他不知道的是,早在80多年前,明朝的三寶太監(jiān)鄭和,就帶著遠超葡萄牙人船只數(shù)量的艦隊踏上了南亞的土地。 并派出使節(jié)訪問周邊的國家,宣傳中華文明的威名,遠遠早于15世紀末歐洲各國支持下的大航海行動。 后世的歷史學家認為,鄭和7次下西洋對東南亞以及南亞周邊地區(qū)各國的文明進程,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 鄭和下西洋路線圖 但后世國內(nèi)外研究相關(guān)時代歷史文獻的專家,無不對鄭和7次下西洋的真實目的產(chǎn)生了懷疑。 中國的遠洋舉動,并未像西方的地理大發(fā)現(xiàn)那樣促進了社會發(fā)展進程。 反而在下西洋的舉動之后,中國對于海外利益的探求就如同曇花一現(xiàn)一般,在歷史的進程中消失得無影無蹤。 這無不讓人對其真實目的,產(chǎn)生各式各樣的論調(diào),不過由于史料的缺失,人們對于鄭和的真實目的,并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 ![]() 當時海外華人聚居地點 好在南亞地區(qū)周邊各國,在于鄭和所在的寶船船隊相互交流之間留下的諸多文物。 隨著近現(xiàn)代考古學的逐步發(fā)展,這些深埋于南亞茂密雨林當中的文物逐步被發(fā)掘出來。 其中有一塊出產(chǎn)自斯里蘭卡的石碑上留有的詳細記錄,居然可以解決這個,持續(xù)600多年的謎團。 ![]() 鄭和布施錫蘭山佛寺碑拓印 鄭和布施錫蘭山佛寺碑斯里蘭卡中國古代稱其為錫蘭山,僧迦羅國。是整個15世紀時,東南亞以及南亞地區(qū)最著名的海洋商貿(mào)中轉(zhuǎn)集散地。 直到葡萄牙于1521年殖民了此地,這里的原生的文明進程才被打斷。 經(jīng)過時代更替英國人統(tǒng)治此地后,將其改名為錫蘭。 ![]() 斯里蘭卡地圖加勒就在東南 由于當?shù)厥a(chǎn)寶石,又被稱作印度洋上的明珠與寶石之國。 進入工業(yè)時代以后,英國人為了大肆搜刮當?shù)氐恼滟F的礦物,開始在島上大規(guī)模修建道路。 在砍伐加勒地區(qū)茂密雨林時,一名叫做托姆林的英國工程師,發(fā)現(xiàn)了一塊刻滿文字的石碑。 ![]() 英屬印度時期的斯里蘭卡叫做錫蘭 后來經(jīng)過考古學家的考證發(fā)現(xiàn),這塊高約145厘米,寬約76厘米,厚約13厘米,頂部雕刻有中國龍形圖案的石碑上,有中文,泰米爾語,波斯語三種文字刻下了鄭和下西洋的事跡。 這次發(fā)現(xiàn)也使得西方史學界承認了中國人早于西方到達了斯里蘭卡這一事實。 也從一方面給鄭和下西洋背后的真正推動力做出了解釋。 ![]() 鄭和下西洋畫作 明成祖永樂三年,鄭和奉命第1次下西洋,艦隊聲勢浩大人員破萬。 南下的一路上,所過之處諸多小國俯首稱臣,但航行到南亞斯里蘭卡當?shù)貐s遇到麻煩。 當時的鄭和團隊光水手人數(shù)就27,800人,相當于一只中世紀中等規(guī)模的軍隊。 再加上當時艦隊內(nèi)有62艘,長度超過130米,高度超過50米,排水量超過萬噸的風帆巨艦。與之相比,哥倫布的風帆戰(zhàn)艦簡直就像一條小舢板。 ![]() 后世復原寶船模型 雖然咱們看著鄭和的寶船艦隊感到十分的驕傲。但當時的斯里蘭卡王國,舉國上下將鄭和艦隊視作一種滅國的威脅。 再加上當時斯里蘭卡王國因為地理位置的原因,經(jīng)常與阿拉伯海盜進行交戰(zhàn)。所以使得他們誤認為當時前來的政和團隊也是一次大規(guī)模的海盜劫掠。 在誤解之下。斯里蘭卡王國對于鄭和派來的使團,展現(xiàn)出了冷漠與不友好的態(tài)度。并且勒令鄭和船隊限期遠離斯里蘭卡王國的海域。 ![]() 鄭和布施錫蘭山佛寺碑 面對斯里蘭卡王國的不友好。本身奉命攜帶金銀珠寶與絲綢香料進行國事訪問的鄭和,也不好對此發(fā)難,只得默默地啟航離開斯里蘭卡。 等到鄭和第3次再度下西洋前往斯里蘭卡時。做好心理準備的鄭和了解到當?shù)匦欧罘鸾毯螅蛩銓3倘ギ數(shù)厮聫R供奉佛祖,以拉近斯里蘭卡與明朝之間的關(guān)系。 為此鄭和專程在出發(fā)前與明成祖朱棣交流一番,求下赦命刻好了一塊兒石碑,打算贈予斯里蘭卡王國,以拉進兩國之間的友誼。除此之外還有遠超第1次下西洋時的金銀珠寶以及絲綢香料。 ![]() 鄭和布施錫蘭山佛寺碑 鄭和相信憑借此等財力與實力,以及之前了解到的信息,雖然看王國,一定會蟄伏在大明王朝的威勢之下。 但事情的發(fā)展與鄭和所想完全相反,當鄭和的船隊帶著絲綢瓷器與石碑到達斯里蘭卡王國后。 當時認為海軍力量很強的斯里蘭卡王國。因為得知鄭和船隊當中,存放有那數(shù)不清的金銀珠寶,居然反過來想要掠奪鄭和的團隊。 ![]() 鄭和艦隊的規(guī)模 結(jié)果自然是被鄭和船隊打得大敗虧輸,連斯里蘭卡的國王都被俘虜一并押送回到南京接受大明王朝的審判。 不過當時的永樂大帝正值意氣風發(fā)的時候,對于主動犯戒的斯里蘭卡國王,并未做出多少肉體上的懲罰,只是將其的王位剝奪后,另派新君去統(tǒng)治斯里蘭卡。 ![]() 鄭和船隊畫作 就這樣鄭和將石碑成功贈予新到任的斯里蘭卡國王,讓后世的英國人在茂密的雨林當中找到。 600多年后,通過解讀《鄭和布施錫蘭山佛寺碑》,為研究這段歷史的學者提供了確實可靠的信息,來解釋鄭和七次下西洋的緣由。 ![]() 鄭和下西洋CG影像 鄭和下西洋起因在后世眾說紛紜作為封建時代規(guī)模最大的遠洋航行行動之一。鄭和連續(xù)七次下西洋行為背后的深層原因,一直飽受后世學者猜測。 這些說法流傳至今可以歸納為三點。 第一點,鄭和下西洋是為了尋找流竄到海外的建文帝,目的是為了給明成祖朱棣解決心頭隱患,此觀點出現(xiàn)最早流傳也最廣。 以至于清朝編撰《明史》時,就將這種說法收錄進正史當中。 ![]() 鄭和船隊 不過這個說法反駁者居多,認為建文帝當年火燒皇宮后下落不明,身為一個文弱的皇帝,他哪里有本事,從龐大且熊熊燃燒的火場中逃脫,并且一路從南京逃亡海外數(shù)十年。 且不說當時建文帝是否存活,就算存活他也沒有足夠的實力,威脅到掌握軍政大權(quán)為一身的明成祖朱棣。 ![]() 建文帝朱允炆 當時有學者調(diào)研過,論軍力整個東北亞唯一能跟明軍交手不敗的僅剩下蒙元的遺族瓦賴。 如果建文帝想要逃脫尋求庇護的話,必然是要北上的,南下那些小國哪有本事抗拒明朝。 而且隨著鄭和下西洋的次數(shù)逐漸增多,時日漸久這種出訪搜尋建文帝的舉動更說不通了。 ![]() 14世紀晚期地圖 要知道兵貴神速,最忌諱遲疑拖沓,七次下西洋的舉措推行了數(shù)十年,此時朱棣的皇位早就穩(wěn)固,而且這個說法除了文字記載外,根本沒有明確的史料與實證來支持這個說法。 尤其是作為重要的證據(jù),在清朝的修撰下的《明史》字里行間自相矛盾之處較多,所以后世諸多研究明代歷史的學者,都認為這是一個可信度不高的論調(diào)。 ![]() 《明史》 第二點,鄭和七次下西洋是一次武裝巡游,為的是震懾盤踞在南亞大陸北部的帖木兒汗國。 當時東起大馬士革西至南亞德里,帖木兒帝國無往不勝。在整個十五世紀的歷史當中在中亞地區(qū)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其開國皇帝帖木兒就曾明確拒絕明朝稱臣納貢的命令,并且在南征北戰(zhàn)十多年后,集結(jié)130多萬的大軍準備東征明朝。 ![]() 帖木兒帝國 所以后世有學者認為,下西洋的行動目的地多為南亞諸國,是有著聯(lián)系盟友共同抵抗帖木兒帝國的威脅??墒沁@個說法無法與帖木兒帝國的發(fā)展歷程相印證。 1405年帖木兒就在出征途中去世,其繼承者對大明十分順從關(guān)系也十分的友善,而且之后的帖木兒帝國就因為繼承人戰(zhàn)爭而陷入分裂,就此陷入紛爭時期,根本無法威脅到遠在東亞地區(qū)的明朝。 加上沒有明確的史料與實物印證,所以這種說法一般也就流傳于學者之間,并未得到官方的認可。 ![]() 鄭和下西洋畫作 第三點就是鄭和下西洋完全就是明成祖朱棣最求功績的產(chǎn)物,耗費大量錢財打造的艦隊攜帶著絲綢瓷器。 可以壓制南方地區(qū)舊勢力的不滿,又可以踐行當時儒家學說當中的“四夷賓服萬邦來朝”的政治理念。 還可以整合當時混亂的商貿(mào)路線,并且安撫沿海地區(qū)番邦諸國之間的外交關(guān)系。 ![]() 鄭和下西洋后世畫作 通過宣揚中華的美德與章服之美教化蠻夷國家,弘揚儒家思想。提升朱棣自身在社會與歷史中的正統(tǒng)性。 建立對明朝利益具有好處的朝貢政治體系,有效地將明朝的政治影響力,擴散到東南亞與南亞地區(qū)。 這點在斯里蘭卡著名文物,《鄭和布施錫蘭山佛寺碑》中得到體現(xiàn)。 ![]() 鄭和布施錫蘭山佛寺碑 其碑文記載:
![]() 鄭和下西洋導圖 文中體現(xiàn)的是明朝使用和平且正常的外交手段,向南亞周邊贈送禮物的情景,更能體現(xiàn)中國文明與鄰為善的文化內(nèi)涵。 更能體現(xiàn)中國自古以來都是一個愛好和平的國家,哪怕在自身實力遠超世界其他文明的時期,中國仍然恪守和平發(fā)展的文明道路。 所以推動鄭和下西洋的原動力,是當時的中國人以和平手段傳播文明的舉動。 這個舉動哪怕放到今天來看,在人類歷史上都是難能可貴的一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