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匯編氏族典 第七十七卷

 新用戶4541Ay47 2022-06-16 發(fā)布于上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匯編氏族典

 第七十七卷目錄

 吳姓部匯考
  鄭樵通志〈以國為氏〉
  王應(yīng)麟姓氏急就篇〈吳氏〉
  廖用賢尚友錄〈吳姓〉
  四川總志〈氏族譜〉
  滕縣志〈人物〉
 吳姓部列傳一
  周
  吳起
  漢
  吳芮       吳廣
  吳實(shí)       吳臣
  吳淺       吳陽〈沅陵侯〉
  吳郢       吳重
  吳回       吳右
  吳公       吳福
  吳羌       吳信
  吳廣志      吳周
  吳千秋      吳陽〈外石侯〉
  吳首       吳霸
  吳長樂      吳章
  吳剛       吳雄
  后漢
  吳漢       吳河
  吳成       吳國
  吳旦       吳盱
  吳良       吳匡
  吳恢       吳祐
  吳鳳       吳愷
  吳馮       吳碭
  魏
  吳質(zhì)       吳普
  吳
  吳范       吳粲
  吳綽
  晉
  吳畿       吳隱之
  吳曠之      吳延之
  吳逵       吳猛
  吳商
  宋
  吳喜       吳徽民
  吳邁遠(yuǎn)      吳龕
  南齊
  吳欣之      吳達(dá)之
  吳苞
  梁
  吳均
  陳
  吳明徹      吳惠覺
  吳超
  北魏
  吳悉達(dá)
  北齊
  吳遵世
  隋
  吳嶠
  唐
  吳少微      吳興
  吳兢       吳保安
  吳筠       吳道元
  吳仁歡      吳溆
  吳湊       吳通元〈弟通微〉
  吳少誠      吳少陽
  吳元濟(jì)      吳武陵
  吳勔       吳思
  吳汝納      吳士矩
  吳融       吳永素
  吳堯卿      吳鐐
  吳善經(jīng)      吳法通
  吳仁璧      吳崧
  吳敬忠      吳公約
  后晉
  吳巒       吳程
  吳廷紹

氏族典第七十七卷

吳姓部匯考

《鄭樵·通志》以國為氏〈周同姓國〉

吳氏,吳,今蘇州城是也。太伯與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季歷之兄也。季歷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歷以及昌,故太伯、仲雍相攜而奔荊蠻。太伯號勾吾,舊曰勾吾,地名,然吳有勾吾,越曰勾踐,皆是名號,非謂地名。勾者,吳、越之語辭也。荊蠻之人義太伯,從而歸之千馀家,立以為君長。太伯卒,無子。仲雍立,至武王克商,求太伯、仲雍之后,得仲雍之曾孫周章,已君吳矣。從而封之,為吳子,追封太伯為吳伯,又別封周章之弟虞仲于虞,皆為諸侯。自太伯五世而得封,十二世而晉滅虞,虞滅而吳始大,至壽夢而稱王。其子季札來聘,始見《春秋》。自壽夢以上,可知世數(shù),而不可紀(jì)年。壽夢之元年,魯成公之六年也。夫差十五年,獲麟之歲也。二十三年,魯哀公之二十二年也。是年,勾踐滅吳,子孫以國為氏。季札避國,子孫居齊魯之間。

《王應(yīng)麟·姓氏急就篇》吳氏

吳氏,周太王子太伯封吳,其后為氏。舜后封虞,虞、吳音相近,故舜后亦姓吳。

《廖用賢·尚友錄》吳姓

吳,延陵羽音。又望出渤海、濮陽。

《四川總志》《氏族譜》

吳氏入蜀,以唐左武衛(wèi)兵曹參軍為始祖。四世孫叢,偽蜀時(shí)最顯。至袞,六世矣。仕宋朝至太子舍人,贈都官員外郎。七世孫季良,第端拱二年進(jìn)士,至都官郎中,贈中大夫。九世諸孫師孟,第進(jìn)士,官至左朝議大夫,門望始大。王安石當(dāng)國,謂師孟同年生也,自鳳州別駕擢為梓州路提舉常平倉兼農(nóng)田水利差役事。師孟疏,力言法不便寧,罷歸故官。后知蜀州,又論茶法害民,繼謝事去。蘇文忠公軾刺新法書有曰:吳某乞免提舉,如逃垢穢。至言茶病民以矯,矯六君子稱之。師孟其一也。子縝以世科,官至左朝議大夫,知邛蜀洋萬四州。子景知,漢州,官至朝散大夫。景之子璘,始遷蜀州。今重慶府惟師孟從兄弟師益三世,猶居成都族,最舊子孫,亦蕃。十世皆葬成都,繪于寶歷寺,凡數(shù)十人。

《滕縣志》《人物》

吳升,其先本女直吾古論氏,世居臨洮,乃以吾作吳,因姓吳。曾大父吳珍,仕金為滕陽軍判,遂為滕人。

吳姓部列傳一

吳起

《史記·吳起傳》:起,衛(wèi)人也,好用兵。嘗學(xué)于曾子,事魯君。齊人攻魯,魯欲將起,起取齊女為妻,而魯疑之。起于是,遂殺其妻。魯卒以為將。攻齊,大破之。魯人或惡吳起曰:起之為人,猜忍人也。起于是聞魏文侯賢,欲事之。文侯以為將,擊秦,拔五城。起為將,與士卒分勞苦。卒有病疽者,起為吮之。文侯以起善用兵,乃以為西河守。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公叔為相,害起。起懼得罪,遂去之楚。楚悼王素聞起賢,至則相楚。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陳蔡,卻三晉;西伐秦。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亂攻起,起走之王尸而伏之。擊起之徒因射刺吳起,并中悼王,太子立,乃使令尹盡誅射起而中王尸者。坐夷宗死者七十馀家。

吳芮

《漢書·吳芮傳》:芮,秦時(shí)番陽令也,甚得江湖間民心,號曰番君。天下之叛秦也,芮,率越人舉兵以應(yīng)諸侯。沛公攻南陽,遇芮之將梅鋗,與偕攻析、酈。項(xiàng)羽,以芮率百越佐諸侯,從入關(guān),立芮為衡山王,都邾。項(xiàng)籍死,上以鋗,從入關(guān),德芮,徙為長沙王,都臨湘,一年薨,謚曰文王。

吳廣

《漢書·陳勝傳》:吳廣,字叔,陽夏人。二世元年秋七月,發(fā)閭左戍漁陽九百人,勝、廣皆為屯長。至蘄,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斬,乃謀殺兩尉,召徒屬,袒右稱大楚,為壇而盟。勝自立為將軍,廣為都尉。入據(jù)陳,勝立為王,號張楚,以廣為假王,監(jiān)諸將,以西擊滎陽。勝立寧陵君咎為魏王,周市為相,將軍田臧等相與謀矯,陳王令以誅吳廣,獻(xiàn)其首于勝。

吳實(shí)

《尚友錄》:實(shí),字子景,號綺里季。隱商洛山,四皓之一。

吳臣

《漢書·吳芮傳》:長沙王芮薨,子成王臣嗣。

吳淺

《漢書·功臣表》:淺,以父長沙王功封便侯。三十年薨,謚頃。

吳陽

《漢書·功臣表》:陽,以父長沙王功封沅陵侯,二十五年薨,謚頃。

吳郢

《漢書·功臣表》:郢,以長沙柱國封義陵侯,七年薨。

吳重

《漢書·功臣表》:孝惠四年,義陵侯重嗣十年。高后七年,薨,亡后。

吳回

《漢書·吳芮傳》:長沙成王臣薨,子哀王回嗣。

吳右

《漢書·吳芮傳》:長沙哀王回薨,子共王右嗣。

吳公

《漢書·賈誼傳》:誼,年十八,以能誦詩書屬文稱于郡中。河南守吳公聞其秀材,召置門下,甚幸愛。文帝初立,聞河南守吳公治平為天下第一,故與李斯同邑,而嘗學(xué)事焉,徵以為廷尉。廷尉乃言誼年少,頗通諸家之書。文帝召以為博士。

吳福

《漢書·功臣表》:孝文后二年,沅陵頃侯福嗣十七年,薨。

吳羌

《漢書·吳芮傳》:長沙共王右薨,子靖王羌嗣。孝文后七年,薨。無子國除。

吳信

《漢書·功臣表》:孝文后七年,便共侯信嗣七年,薨。

吳廣志

《漢書·功臣表》:孝景六年,便侯廣志嗣。

吳周

《漢書·功臣表》:孝景中五年,哀侯周嗣,薨,亡后。

吳千秋

《漢書·功臣表》:便侯千秋嗣,元鼎五年坐酎金免。

吳陽

《漢書·功臣表》:陽,以故東越衍侯佐繇王功,元封元年,封外石侯,九年,薨。

吳首

《漢書·功臣表》:太初四年,外石侯首嗣十四年,后二年,坐祝詛上,要斬。

吳霸

《廣東通志》:霸字子公,陽山人。少才勇,嘗禦侮至湞陽,招徠流徙,民感其仁。旌所駐山曰吳山。徙廣郁都尉,威震夜郎。遷牂牁太守,為夜郎竹王立后,天子從其請,由是蠻裔畢服。昭帝元鳳五年,秋罷象郡,分屬郁林、牂牁,霸族在桂陽者,欲往廣郁就腴田。霸不許,惟令墾近土廬居。番禺縣之西有江浦焉,民服其不私,今吳氏布濩嶺表,皆其后云。

吳長樂

《漢書·功臣表》:元康四年,便頃侯淺元孫長陵,上造長樂,詔復(fù)家。

吳章

《漢書·儒林傳》:許商,號其門人沛唐林子高為德行,平陵吳章偉君為言語,重泉王吉少音為政事,齊炔欽幼卿為文學(xué)。王莽時(shí),林、吉為九卿。欽、章為博士。章為王莽所誅。

吳剛

《酉陽雜俎》:月中有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chuàng)隨合。其人姓吳名剛,學(xué)仙有過,謫令伐樹?!窗?span style="color: Purple;">《尚友錄》
吳剛,漢西河人。

〉吳雄

《尚友錄》:雄,字季高,河南人。官廷尉。少時(shí)家貧,母死,葬人所不封之地,喪事促辦,不卜日,術(shù)者皆言當(dāng)族滅,而子祈孫恭,三世為廷尉。

后漢

吳漢

《后漢書·吳漢傳》:漢字子顏,南陽宛人也。家貧,給事縣為亭長。王莽末,以賓客犯法,亡命至漁陽,以販馬自業(yè),往來燕、薊間,所至皆交結(jié)豪杰。更始立,使使者韓鴻徇河北,遂承制拜為安樂令。會王郎起,北州擾惑。漢素聞光武長者。乃說太守彭寵附。光武于廣阿,拜漢為偏將軍,賜號建策侯。光武將發(fā)幽州兵,拜漢大將軍,持節(jié)北發(fā)十郡突騎。光武北擊群賊,漢常將突騎五千為軍鋒。及河北平。光武即位,拜為大司馬,更封舞陽侯。建武二年,漢擊檀鄉(xiāng)賊于鄴東,大破之。帝使使者璽書定封漢為廣平侯。復(fù)率請將擊鄴西山賊及劫掠群盜,皆平之。東方悉定,振旅還京師。會隗囂畔,復(fù)遣漢西屯長安。八年,從車駕上隴,圍隗囂于西城。十一年,伐公孫述。漢,八戰(zhàn)八剋,斬述首傳送洛陽。十五年,北擊匈奴,徙雁門、代郡、上谷吏人六萬馀口,置居庸、常關(guān)以東。十八年,蜀郡守將史歆反于成都,遣漢討之。誅歆等。而還。漢性彊力,能任職,在朝斤斤謹(jǐn)質(zhì),形于體貌。二十年薨,賜謚忠侯。

吳河

《后漢書·吳漢傳》:周建蘇茂出兵圍漢,漢選四部精兵黃頭、吳河、等,及烏桓。突騎三千馀人,齊鼓而進(jìn)。建軍大潰。

吳成

《后漢書·吳漢傳》:漢封廣平侯,薨。子哀侯成嗣。

吳國

《后漢書·吳漢傳》:建武二十八年,分封成弟國為新蔡侯。

吳旦

《后漢書·吳漢傳》:建武二十八年,分封成子旦為灈陽侯。

吳盱

《后漢書·吳漢傳》:建武二十八年,分封旦弟盱為筑陽侯。

吳良

《后漢書·吳良傳》:良字大儀,齊國臨淄人也。初為郡吏,歲旦與掾吏入賀,門下掾王望舉觴上壽,諂稱太守功德。良于下坐勃然進(jìn)曰:望佞邪之人,欺諂無狀,愿勿受其觴。太守?cái)咳荻?。宴罷,轉(zhuǎn)良為功曹;恥以言受進(jìn),終不肯謁。時(shí)驃騎將軍東平王蒼辟,為西曹。上疏薦良,顯宗以為議郎。永平中,左轉(zhuǎn)為即丘長。后遷司徒長史。每處大議,輒據(jù)經(jīng)典,不希旨,偶俗以徼時(shí)譽(yù)。后坐事免,復(fù)拜議郎,卒于官。

吳匡

《風(fēng)俗通》:弘農(nóng)太守河內(nèi)吳匡,少服職事,號為敏達(dá)。為侍御史,與長樂少府黃瓊共佐清河王。

吳恢

《后漢書·吳祐傳》:祐父恢,南海太守。

吳祐

《后漢書·吳祐傳》:祐字季英,陳留長垣人。父恢,為南海太守。祐年十二,隨從到官?;钟麣⑶嗪喴詫懡?jīng)書,祐諫曰:昔馬援以薏苡興謗,王陽以衣囊徼名。嫌疑之間,誠先賢所慎也?;帜酥?,撫其首曰:吳氏世不乏季子矣。及年二十,喪父,居無擔(dān)石,而不受贍遺。常牧豕于長垣澤中。后舉孝廉。祐以光祿四行遷膠東侯相。政唯仁簡,以身率物。祐在膠東九年,遷齊相,大將軍梁冀表為長史。及冀誣奏太尉李固,祐聞而請見,與冀爭之,冀怒,遂出祐為河間相。因自免歸家,不復(fù)仕,年九十八卒。

吳鳳

《后漢書·吳祐傳》:祐子鳳,官至樂浪太守。

吳愷

《后漢書·吳祐傳》:祐子愷,新息令。

吳馮

《后漢書·吳祐傳》:祐子鳳,鳳子馮,鲖陽侯相。

吳碭

《廣東通志》:碭字叔山,揭陽人。漢末察孝廉,為安成長孫。權(quán)使呂岱出長沙郡,碭據(jù)縣不從。權(quán)遣魯肅攻圍,碭突去曰:碭受天子命為長,知有漢,不知有吳也。權(quán)后統(tǒng)有交廣,遣步騭為交州刺史。亦義碭無孅介言,碭亦不仕。

吳質(zhì)

《魏志·王粲傳》:吳質(zhì),濟(jì)陰人,以文才為文帝所善,官至振威將軍,假節(jié)都督河北諸軍事,封列侯。

吳普

《魏志·華佗傳》:佗,精方藥。廣陵吳普從佗學(xué)依,準(zhǔn)佗治,多所全濟(jì)。普年九十馀,耳目聰明,齒牙完固。
吳吳范
《吳志·吳范傳》:范字文則,會稽上虞人。以治歷數(shù),知風(fēng)氣,聞于郡中。舉有道,詣京都,世亂不行。會孫權(quán)起于東南,范委身服事,每有災(zāi)祥,輒推數(shù)言狀,其術(shù)多效。權(quán)以范為騎都尉,領(lǐng)太史令,數(shù)從訪問,欲知其決,范秘惜其術(shù),不以至要語權(quán)。權(quán)由是恨之。初,權(quán)為將軍時(shí),范嘗白言江南有王氣,亥子之間有大福慶。權(quán)曰:若終如言,以君為侯。及立為吳王,范時(shí)侍宴,曰:昔在吳中,嘗言此事,大王識之邪。權(quán)因呼左右,以侯綬帶范。范知權(quán)欲以厭當(dāng)前言。輒手推不受。及后論功行封,以范為都亭侯。詔臨當(dāng)出,權(quán)恚其愛道于己也,削除其名。范為人剛直,頗好自稱,然與親故交接有終始。素與魏滕同邑相善。滕嘗有罪,權(quán)責(zé)怒甚嚴(yán),敢有諫者死,范乃髡頭自縛詣門下,使鈴下以聞。鈴下,入。言未卒,權(quán)大怒,范因突入,叩頭流血,言與涕并,權(quán)意釋,乃免滕。黃武五年,范病卒。

吳粲

《萬姓統(tǒng)譜》:粲,烏程人。仕吳,為曲陽長,治有名跡。黃武初,與呂范等拒魏,將曹休于河口。值天大風(fēng),諸船綆絕,軍多溺水,攀粲船請?jiān)?,左右以為船重必?cái)?。粲曰:船敗?dāng)俱死,爾奈何棄之。所活者甚眾。官至太子太傅。

吳綽

《句容縣志》:綽,素擅潔譽(yù)。神鳳初,采藥于華陽洞口,見一小兒手把大珠三顆戲于松下,綽見之,因前詢誰氏子兒奔入洞中,綽恐為虎所害,遂從入,欲救之。見兒化龍形,一手握三珠填左耳中。綽素剛膽以藥斧斸之,落左耳,而三珠已失。所在龍亦不見。出不十馀步,洞門閉矣。后上皇封綽為素養(yǎng)先生。
晉吳畿
《晉書·李炬?zhèn)鳌?/span>:炬伐氐齊萬年有殊功,封東明亭侯。還為本郡督護(hù)。太守宋胄欲以所親吳畿代之,炬謝病去。

吳隱之

《晉書·吳隱之傳》:隱之字處默,濮陽鄄城人,魏侍中質(zhì)六世孫也。美姿容,善談?wù)?,博涉文史,以儒雅?biāo)名。年十馀,丁父憂,每號泣,行人為之流涕。事母孝謹(jǐn),及其執(zhí)喪,哀毀過禮。與太常韓康伯鄰居,康伯母,每聞隱之哭聲,輟飧投著,為之悲泣。既而謂康伯曰:汝若居銓衡,當(dāng)舉如此輩人。及康伯為吏部尚書,隱之遂階清級,解褐輔國功曹,轉(zhuǎn)參征鹵軍事。兄坦之為袁真功曹,真敗,將及禍,隱之詣桓溫,乞代兄命。遂為溫所知賞,拜奉朝請、尚書郎,累遷晉陵太守。在郡清儉。入為中書侍郎、國子博士、太子右衛(wèi)率,轉(zhuǎn)散騎常侍,領(lǐng)著作郎。尋守廷尉、秘書監(jiān)、御史中丞,遷左衛(wèi)將軍,隆安中,為龍?bào)J將軍、廣州刺史、假節(jié),領(lǐng)平越中郎將,清操踰厲。元興初。進(jìn)號前將軍。及盧循寇南海,隱之率將士,固守,城陷,為循所得。循表朝廷,以隱之黨附桓元,宜加裁戮,詔不許,遣還。尋拜度支尚書。后遷中領(lǐng)軍。義熙八年,請老致事,詔,授光祿大夫,加金章紫綬。九年,卒,追贈左光祿大夫,加散騎常侍。

吳曠之

《晉書·吳隱之傳》:盧循寇南海,隱之長子曠之,戰(zhàn)沒。

吳延之

《晉書·吳隱之傳》:隱之子延之,復(fù)厲清操,為鄱陽太守。

吳逵

《晉書·吳逵傳》:逵,吳興人。經(jīng)荒饑疾病,合門死者十有三人,時(shí)逵亦病篤,其喪皆鄰里以葦席裹而埋之。逵夫婦既存,家極貧窘,晝則傭賃,夜燒塼甓,晝夜在山,未嘗休止,遇毒蟲猛獸,輒為之下道。期年,成七墓、十三棺。時(shí)有賻贈,一無所受。太守張崇義之,以羔雁之禮禮焉。卒于家。

吳猛

《晉書·吳猛傳》:猛,豫章人。少有孝行,夏日常手不驅(qū)蚊,懼其去己而噬親也。年四十,邑人丁義始授其神方。因還豫章,江波甚急,猛不假舟楫,以白羽扇畫水而渡,觀者異之。庾亮為江州刺史,遇疾,聞猛神異,乃迎之,問疾。猛辭以算盡,請具棺服。旬日而死,形狀如生。未及大斂,遂失其尸。

吳商

《萬姓統(tǒng)譜》:商,字彥聲。通經(jīng)術(shù),徵為東宮校書,官至侍中。
宋吳喜
《宋書·吳喜傳》:喜,吳興臨安人。本名喜公,太宗減為喜。初出身為領(lǐng)軍府白衣吏。少知書,領(lǐng)軍將軍沈演之甚知之。演之門生朱重民入為主書,薦喜為主書書史,進(jìn)為主圖令史。太祖嘗求圖書,喜開卷倒進(jìn)之,太祖怒,遣出。會沈慶之征蠻,啟太祖請喜自隨,使命去來,為世祖所知賞。世祖建義,喜遇病,不堪隨慶之下。事平,世祖以喜為主書,擢為諸王學(xué)官令,左右尚方令,河?xùn)|太守,殿中侍御史。大明中,黟、歙二縣有亡命數(shù)千人,攻破縣邑,殺害官長。世祖遣喜將數(shù)十人,誘說群賊,賊即歸降。太宗初即位,四方反叛,東兵尤急。喜請得精兵三百,致死于東,上大說,即假建武將軍,簡羽林勇士配之。喜率馬步東討,所至克捷。遷步兵校尉。封竟陵縣侯。東土平定,又率所領(lǐng)南討,遷輔國將軍、尋陽太守。南賊退走,喜追討平定荊州,遷前軍將軍。泰始四年,改封東興縣侯。仍除使持節(jié)、督交州、廣州之郁林、寧浦二郡諸軍事、輔國將軍、交州刺史。不行,又除右軍將軍、淮陵太守,假輔師將軍,兼太子左衛(wèi)率。五年,轉(zhuǎn)驍騎將軍。其年,魏寇豫州,喜統(tǒng)諸軍出討,大破魏于荊亭。軍還,復(fù)以本位兼左衛(wèi)將軍。六年,又率軍拒魏,加節(jié)、督豫州諸軍事,假冠軍將軍。明年,還京都。初,喜東征,白太宗得尋陽王子房及諸賊帥,即于東梟斬。東土既平,喜見南賊方熾,慮后翻覆受禍,乃生送子房還都;凡諸大主帥,皆得全活。上銜之。及平荊州,恣意剽擄,贓私萬計(jì);又嘗對賓客言漢高、魏武本是何人,上聞之,益不說。后喜乞中散大夫,上尤疑駭。會上有疾,為身后之慮,以喜素得人情,疑其將來不能事幼主,乃賜死。

吳徽民

《宋書·吳喜傳》:喜封東興縣侯,薨,子徽民襲爵。齊受禪,國除。

吳邁遠(yuǎn)

《萬姓統(tǒng)譜》:邁遠(yuǎn),好為篇章,宋明帝見之,曰:此人連絕之外,無所復(fù)有。

吳龕

《幽明錄》:陽羨小吏吳龕,有主人在溪南,嘗以一日過水,溪內(nèi)忽見一五色浮石,取,內(nèi)床頭至夜,化成一女子。

南齊

吳欣之

《南齊書·吳欣之傳》:欣之,晉陵利城人。宋元嘉末,弟尉之為武晉縣戍,隨王誕起義,太祖遣軍主華欽討之,尉之見執(zhí)將死。欣之詣欽乞代弟命,辭淚哀切,兄弟皆見原。建元二年,有詔蠲表。

吳達(dá)之

《南齊書·吳達(dá)之傳》:達(dá)之,義興人也。嫂亡無以葬,自賣為十夫客以營冢槨。從祖弟敬伯夫妻荒年被略賣江北,達(dá)之有田十畝,貨以贖之,與之同財(cái)共宅??っ鼮橹鞑荆桃宰屝?。又讓世業(yè)舊田與族弟,弟亦不受,田遂閒廢。建元三年,詔表門閭。

吳苞

《南齊書·吳苞傳》:苞,字天蓋,濮陽鄄城人。儒學(xué),善《三禮》《老》、《莊》。宋泰始中,過江聚徒教學(xué)。冠黃葛巾,竹麈尾,蔬食二十馀年。隆昌元年,詔:徵太學(xué)博士。不就。始安王遙光、右衛(wèi)江祏于蔣山南為立館,自劉瓛卒后,學(xué)者咸歸之。以壽終。
梁吳均
《梁書·吳均傳》:均,字叔庠,吳興故鄣人也。家世寒賤,至均好學(xué)有俊才。沈約嘗見均文,頗相稱賞。天監(jiān)初,柳惲為吳興,召補(bǔ)主簿,日引與賦詩。均文體清拔有古氣,好事者或敩之,謂為吳均體。建安王偉為揚(yáng)州,引兼記室,掌文翰。王遷江州,補(bǔ)國侍郎,兼府城局。還除奉朝請。先是,均表求撰《齊春秋》。書成奏之,高祖以其書不實(shí),使中書舍人劉之遴詰問數(shù)條,竟支離無對,敕付省焚之,坐免職。尋有敕召見,使撰《通史》,起三皇,訖齊代,均草本紀(jì)、世家功已畢,唯列傳未就。普通元年,卒,年五十二。

吳明徹

《陳書·吳明徹傳》:明徹,字通昭,秦郡人。祖景安,齊南譙太守。父樹,梁右軍將軍。明徹幼孤,性至孝,年十四,感墳塋未備,家貧無以取給,乃勤力耕種。時(shí)亢旱,苗稼焦枯,明徹哀憤,每之田中,號泣,自訴。居數(shù)日,苗更生。秋而大穫,足充葬用。起家梁東宮直。及高祖鎮(zhèn)京口,明徹詣高祖,高祖與論當(dāng)世之務(wù),深奇之。承圣三年,授戎昭將軍、安州刺史。紹泰初,隨周文育討杜龕、張彪等。東道平,授使持節(jié)、散騎常侍、安東將軍、南兗州刺史,封安吳縣侯。高祖受禪,拜安南將軍。世祖即位,詔以本官加右衛(wèi)將軍。王琳敗,授都督武沅二州諸軍事、安西將軍、武州刺史。天嘉三年,授安西將軍。及周迪反臨川,詔以明徹為安南將軍、江州刺史,領(lǐng)豫章太守,總督眾軍,以討迪。明徹雅性剛直,統(tǒng)內(nèi)不甚和,世祖聞之,遣安成王頊慰曉明徹,令以本號還朝。尋授鎮(zhèn)前將軍。五年,遷鎮(zhèn)東將軍、吳興太守。及世祖弗豫,徵拜中領(lǐng)軍。廢帝即位,授領(lǐng)軍將軍,尋遷丹陽尹。及華皎陰有異志,詔授明徹使持節(jié)、散騎常侍、都督湘、桂、武三州諸軍事、安南將軍、湘州刺史,率兵討?zhàn)āpㄆ?,授開府儀同三司,進(jìn)爵為公。太建元年,授鎮(zhèn)南將軍。四年,徵為侍中。會朝議北伐,明徹決策請行。五年,詔加侍中、都督征討諸軍事,統(tǒng)軍至秦郡,克其水柵,秦郡降。進(jìn)克仁州,授征北大將軍,進(jìn)爵南平郡公。進(jìn)逼壽陽,齊遣王琳將兵拒守。明徹乘夜攻之,生擒王琳,詔都督、豫、合、建、光、朔、北徐六州諸軍事、車騎大將軍、豫州刺史。八年,進(jìn)位司空。尋授都督南北兗、南北青譙五州諸軍事、南兗州刺史,九年,詔明徹進(jìn)軍北伐。至呂梁,周徐州總管梁士彥率眾拒戰(zhàn),明徹頻破之,因退兵守城,不復(fù)敢出。明徹仍迮清水以灌其城,環(huán)列舟艦于城下,攻之。周遣王軌將兵救之。軌自清水入淮口,橫流豎木,以鐵鎖貫車輪,遏斷船路。諸將聞之,甚惶恐,議欲破堰。會明徹苦背疾甚篤,知事不濟(jì),乃自決其堰,乘水勢以退軍。至清口,水勢漸微,舟艦并不得渡,眾軍皆潰,明徹乃就執(zhí)。尋以憂憤遘疾,卒于長安。至德元年,追封邵陵縣開國侯。

吳惠覺

《陳書·吳明徹傳》:明徹疾卒,至德元年追封邵陵縣開國侯,以其息惠覺為嗣?;萦X歷黃門侍郎,以平章大寶功,授豐州刺史。

吳超

《陳書·吳明徹傳》:明徹兄子超,字逸世。少倜儻,以干略知名。隨明徹征伐,有戰(zhàn)功,官至忠毅將軍、散騎常侍、桂州刺史,封汝南縣侯。卒,贈廣州刺史,謚曰節(jié)。

北魏

吳悉達(dá)

《魏書·吳悉達(dá)傳》:悉達(dá),河?xùn)|聞喜人也。弟兄三人,年并幼小,父母為人所殺,四時(shí)號慕,悲感鄉(xiāng)鄰。及長報(bào)仇,避地永安。昆弟同居四十馀載,閨門和睦,讓逸競勞。雖于儉年糊饘不繼,賓客經(jīng)過,必傾所有。每守宰殯喪,私辦車牛,送終葬所。鄰人孤貧窘困,莫不解衣輟糧以相賑恤。鄉(xiāng)閭五百馀人詣州稱頌焉。刺史以悉達(dá)兄弟行著鄉(xiāng)里,板贈悉達(dá)父渤海太守。悉達(dá)后欲改葬,亡失墳?zāi)?,推尋弗獲,號哭之聲晝夜不止,叫訴神祇。忽于悉達(dá)足下地陷,得父銘記。因遷葬曾祖已下三世九喪,傾盡資業(yè),不假于人,哀感毀悴,有過初喪。有司奏聞,摽閭復(fù)役,以彰孝義。

北齊

吳遵世

《北齊書·吳遵世傳》:遵世,字季緒,渤海人,少學(xué)《易》,入恒山從隱居道士游處。數(shù)年,忽見一老翁謂之云:授君開心符。遵世跪取吞之,遂明占候。后出游京洛,以《易》筮知名。魏武帝之將即位也,使遵世筮之,遇《明夷》《賁》曰:初登于天,后入于地。帝曰:何謂也。遵世曰:初登于天,當(dāng)作天子。后入于地,不得久也。終如其言。世祖以丞相在京師居守,自致猜疑,甚懷憂懼,謀將起兵,每宿蓍令遵世筮之,遵世云:不須起動,自有大慶。俄而趙郡王奉太后令以遺詔追世祖。及即祚,授其中書舍人,固辭疾。
隋吳嶠
《尚友錄》:嶠,霅溪人。精于天文,袁天剛師事之。煬帝時(shí),常過鄴中,告其令曰:中星不守太微主,君有嫌而王氣流萃于秦地,子知之乎。令不之信,及唐高祖即位,始知其言之不誣。

吳少微

《唐書·尹元凱傳》:元凱時(shí),有富嘉謨、吳少微,皆知名。嘉謨,武功人,晉陽尉;少微,新安人,亦尉晉陽;有魏谷倚者,為太原主簿,并負(fù)文辭,時(shí)稱北京三杰。天下文章尚徐、庾,浮俚不競,獨(dú)嘉謨、少微本經(jīng)術(shù),雅厚雄邁,人爭慕之,號吳富體。豫修《三教珠英》。韋嗣立薦嘉謨、少微并為左臺監(jiān)察御史。已而嘉謨死,少微方病,聞之為慟,亦卒。

吳興

《莆田縣志》:興,屯田員外。神龍中,以家貲筑延壽陂,溉田萬馀頃。復(fù)塍海為田,筑長堤障海水,開溝大小六十馀,條以導(dǎo)其流為泄六十馀所,以殺其勢。時(shí)有蛟為孽,堤數(shù)潰。興毅然欲除其害,遂攜刃入水?dāng)仳裕渑c蛟俱死。鄉(xiāng)人建祠祀之。宋紹興十九年,郡守陸渙奏,封義勇侯。

吳兢

《唐書·吳兢傳》:兢,汴州浚儀人。少厲志,貫知經(jīng)史,方直寡諧比,魏元忠、朱敬則當(dāng)路,薦兢才堪論撰,詔直史館,修國史。遷右拾遺內(nèi)供奉。神龍中,改右補(bǔ)闕。累遷起居郎。元宗初立,收還權(quán)綱,銳于決事,群臣畏伏。兢慮帝果而不及精,乃上疏,其言切直。尋以母喪去官。服除。拜諫議大夫,復(fù)修史。以父喪解。終喪,為太子左庶子。開元十三年,帝東封太山,道中數(shù)馳射為樂。兢諫。帝納之。始,兢在長安、景龍間任史事,時(shí)武三思、張易之等監(jiān)領(lǐng),阿貴朋佞,釀澤浮辭,事多不實(shí)。兢不得志,私撰《唐書》、《唐春秋》,未就。至是,丐官筆札,冀得成書。詔兢就集賢院論次。時(shí)張說罷宰相,在家修史。大臣奏國史不容在外,詔兢等赴館撰錄。進(jìn)封長垣縣男。久之,坐書事不當(dāng),貶荊州司馬,以史草自隨。累遷洪州刺史,坐累下除舒州。天寶初,入為??王傅。卒。兢敘事簡核,號良史。晚節(jié)稍疏牾。時(shí)人病其太簡。

吳保安

《唐書·吳保安傳》:保安字永固,魏州人。氣挺特不俗。睿宗時(shí),姚、雋蠻叛,拜李蒙為姚州都督,宰相郭元振以弟之子仲翔托蒙,蒙表為判官。時(shí)保安罷義安尉,未得調(diào),以仲翔里人也,不介而見曰:愿因子得事李將軍可乎。仲翔雖無雅故,哀其窮,力薦之。蒙表掌書記。保安后往,蒙已深入,與蠻戰(zhàn)沒,仲翔被執(zhí)。蠻之俘華人,必厚責(zé)財(cái),乃肯贖,聞仲翔貴胄也,求千縑。會元振物故,保安留雋州,營贖。力居貨十年,得縑七百。妻子客遂州,閒關(guān)求保安所在,困姚州不能進(jìn)。都督楊安居知狀,異之,貸為貲助。保安即委縑于蠻,得仲翔以歸。保安以彰山丞客死,喪不克歸。仲翔為服缞绖,囊其骨,負(fù)之,歸葬魏州。

吳筠

《唐書·吳筠傳》:筠,字貞節(jié),華州華陰人。通經(jīng)誼,美文辭,舉進(jìn)士不中。性高鯁,不耐沈浮于時(shí),去居南陽倚帝山。天寶初,召至京師,請隸道士籍,乃入嵩山依潘師正,究其術(shù)。南游天臺,觀滄海,與有名士相娛樂,文辭傳京師。元宗遣使召見大同殿,與語甚悅,敕待詔翰林,獻(xiàn)《元綱》三篇。帝嘗問道,對曰:深于道者,無如《老子》五千文,其馀徒喪紙?jiān)?。?fù)問神仙冶鍊法,對曰:此野人事,積歲月求之,非人主宜留意。筠每開陳,皆名教世務(wù),以微言諷天子,天子重之。群沙門嫉其見遇,而高力士素事浮屠,共短筠于帝,筠亦知天下將亂,懇求還嵩山。詔為立道館。安祿山欲稱兵,乃還茅山。而兩京陷,江、淮盜賊起,因東入會稽剡中。大歷十三年卒,弟子私謚為宗元先生。始,筠見惡于力士而斥,故文章深詆釋氏。筠所善孔巢父、李白,歌詩略相甲乙云。

吳道元

《尚友錄》:道元字道子,陽翟人。仕為兗州瑕丘尉,官至寧王友。少學(xué)書于張旭、賀知章,不成。因工畫,其筆法超妙,為百代畫圣。元宗召入供奉,為內(nèi)教博士。非有詔不得畫。元宗忽思嘉陵江山水,假道元驛遞,令往寫?。及回,帝問之,道元曰:臣無粉本,并記在心。即令于大同殿圖之嘉陵江山水,一日而就。畫殿內(nèi)五龍,每欲大雨,即生煙霧。嘗訪僧不禮,畫驢于壁,夜踏破僧具,惱亂不堪。

吳仁歡

《尚友錄》:仁歡,新安人。永泰初,草寇方清攻破池之石埭,偽置閶門。仁歡率鄉(xiāng)兵破之,歙州刺史孫公綽上其事,授朝散大夫、石州刺史。明年賊平,因其壘為祁門縣,遂以仁歡為令。有惠政,及卒,民甚哀之。

吳溆

《唐書·吳溆傳》:溆,章敬皇后之弟。代宗立,詔贈后祖神泉為司徒,父令圭太尉,擢叔父令瑤太子家令、濮陽郡公,令瑜太子諭德、濟(jì)陽郡公,溆太子詹事、濮陽郡公,并開府儀同三司,溆用盛王府參軍進(jìn),俄遷鴻臚少卿、金吾將軍。建中初,遷大將軍。溆循循有禮讓,無倨氣矜色,時(shí)以為材當(dāng)所位,不自戚屬者。朱泚反,盧杞、白志貞皆謂泚有功,不宜首難,得大臣一人持節(jié)慰曉。德宗顧左右,無敢行,溆曰:臣愿至賊中諭天子至意。帝大悅。即日赍詔見泚。而泚業(yè)僭逆,故留溆客省不遣,卒被害,贈太子太保,謚曰忠。

吳湊

《唐書·吳湊傳》:湊,章敬皇后弟也。繇布衣與兄溆一日賜官封皆等,而湊畏太盛,乞解太子詹事,換檢校賓客兼家令。進(jìn)累左金吾衛(wèi)大將軍。湊才敏銳,而謙畏自將,帝數(shù)顧訪,尤見委信。丁后母喪解職。既除,拜右衛(wèi)將軍。德宗初,出為福建觀察使,政勤清,美譽(yù)四騰。與宰相竇參有憾,參數(shù)加短毀,帝不直參。擢湊陜虢觀察使。宣武劉元佐死,以湊檢校尚書領(lǐng)節(jié)度使馳代。未至,汴軍亂,立元佐子士寧。帝欲遣兵內(nèi)湊,而參請授士寧以沮湊,還為金吾右衛(wèi)大將軍。貞元十四年夏,大旱,谷貴,人流亡,帝以過京兆尹韓皋,罷之。即召湊代。湊為人彊力劬儉,瞿瞿未嘗擾民,上下愛向。進(jìn)兼兵部尚書。病卒,贈尚書右仆射,謚曰成。

吳通元〈弟通微〉

《唐書·竇參傳》:吳通元,海州人,與弟通微皆博學(xué)善文章。父道瓘,以道士詔授太子諸王經(jīng),故通元等皆得侍太子游,太子待之甚善。始,通元舉神童,補(bǔ)秘書正字。又擢文辭清麗科,調(diào)同州司戶參軍。德宗立,弟兄踵召為翰林學(xué)士。頃之,通微遷職方郎中,通元起居舍人,并知制誥。與陸贄并位。通元等見贄驟擢,頗媢恨。贄自恃勁正,屢短通元。通元怨日結(jié),謀奪其內(nèi)職。會贄權(quán)知兵部侍郎,主貢舉,乃命為真。貞元七年,通元拜諫議大夫,自以久次,當(dāng)?shù)弥袝崛?,大怨望。贄與竇參交惡,參從子申舅嗣虢王則之,結(jié)通元兄弟,共危贄。而通元以宗室女為外婦,帝知,未及責(zé)。則之飛謗:贄試進(jìn)士,受賄謝。帝惡誣構(gòu),大怒,罷通元泉州司馬。又銜淫污近屬事,自詰之,不敢答,賜死長城驛。通元死,通微白衣待罪于門,帝宥之,內(nèi)懼禍,不敢行喪服。

吳少誠

《唐書·吳少誠傳》:少誠,幽州潞人,以世蔭為諸王府戶曹參軍事??颓G南,節(jié)度使庚準(zhǔn)器之,留為牙門將。從入朝,道襄陽,度梁崇義必叛,密畫計(jì),將獻(xiàn)天子,而李希烈以其事聞,擢封通義郡王。崇義反,希烈以少誠為前鋒。事平,賜實(shí)封戶五十。希烈叛,少誠為盡力,及死,推陳仙奇主后務(wù),既又殺之,眾乃共推少誠,德宗因授申、蔡、光等州節(jié)度觀察留后。貞元五年,進(jìn)拜節(jié)度使。久之,曲環(huán)卒,少誠閒陳許無帥,以兵攻臨潁,戍將韋清與賊通,留后上官涚遣兵救之,悉為賊俘,遂圍許州。德宗怒,削少誠官爵。帝詔韓全義為淮蔡招討處置使,上官涚副之。與賊吳少陽等戰(zhàn),大潰。全義及監(jiān)軍賈英秀等夜遁。少誠引兵還弱王師,移書于英秀求昭雪。帝遂赦少誠,盡還其官爵。順宗即位,進(jìn)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檢校司空,徙封濮陽郡王。元和四年死,贈司徒。

吳少陽

《唐書·吳少誠傳》:吳少陽者,滄州清池人。與少誠同在魏博軍,相友善。少誠得淮西,多出金帛邀之,養(yǎng)以為弟,署右職。少陽度少誠猜忍,且畏禍,請為外捍,少誠乃表為申州刺史。為治尚寬易,舉軍附賴。少誠病亟,家奴單于熊兒矯召少陽至,攝副使,總軍事,于是殺少誠子元慶,自稱留后。憲宗遂以少陽領(lǐng)留后。居三年,進(jìn)拜節(jié)度使。少陽不立繇役籍,隨日賦斂于人。地多原澤,益畜馬。時(shí)時(shí)掠壽州茶山,劫商賈,招四方亡命,以實(shí)其軍。不肯朝,然屢獻(xiàn)牧馬以自解,帝亦因善之。九年死,贈尚書右仆射。

吳元濟(jì)

《唐書·吳少誠傳》:吳少陽死,子元濟(jì)匿不發(fā)喪,以病聞,偽表請?jiān)獫?jì)主兵。元濟(jì),山首燕頷,垂頤,鼻長六寸。始仕,協(xié)律郎,攝蔡州刺史。有董重質(zhì)者,少誠婿也,勇悍,久將,善為兵,元濟(jì)倚之焚剽,關(guān)東大恐,詔奪元濟(jì)官爵,趣諸道進(jìn)討,以李愬為唐鄧隋節(jié)度使攻賊。賊恃董重質(zhì),會重質(zhì)降愬,而李進(jìn)誠取賊庫兵,即攻之。執(zhí)元濟(jì),舉族傳之長安。帝以元濟(jì)獻(xiàn)廟社,彴于市斬之。

吳武陵

《唐書·吳武陵傳》:武陵,信州人。元和初擢進(jìn)士第?;次鲄巧訇柭勂洳牛部脱?,將待以賓友。武陵不答,俄而少陽子元濟(jì)叛,武陵遺以書,自稱東吳王孫。長慶初,竇易直表武陵主鹽北邊。久之,入為太學(xué)博士。太和初,禮部侍郎崔郾試進(jìn)士東都,公卿咸祖道長樂。武陵最后至,謂郾曰:君方為天子求奇材,敢獻(xiàn)所益。因出袖中書搢笏郾,郾讀之,乃杜牧所賦阿房宮。武陵請?jiān)唬耗练皆?,有司請以第一人處之。郾謝,已得其人,至第五。武陵勃然曰:不爾,宜以賦見還。郾曰:如教。牧果異等。后出為韶州刺史,以贓貶潘州司戶參軍,卒。

吳勔

《萬姓統(tǒng)譜》:勔,元和間由水曹入翰林。年四十,即致仕。初,自延陵遷濮陽,后樂貴溪山水之秀,遂居焉。好學(xué)善文,屢辟不就。

吳思

《唐書·李紳傳》:李逢吉欲陷紳,內(nèi)結(jié)中人王守澄自助。會敬宗立,逢吉使守澄奏言:先帝始議立太子,杜元穎、李紳勸立深王,而逢吉乘間言紳嘗不利于陛下,請逐之。帝乃貶紳為端州司馬。詔下,百官賀逢吉,唯右拾遺吳思不往,逢吉斥思,令告大行喪于吐蕃。

吳汝納

《唐書·李紳傳》:始,澧人吳汝納,韶州刺史武陵兄子也。武陵坐贓貶潘州司戶參軍死,汝納家被逐,久不調(diào)。時(shí)李吉甫任宰相,汝納怨之,后遂附宗閔黨中。會昌時(shí),為永寧尉,弟湘為江都尉。部人訟湘受贓狼籍,身娶民顏悅女。紳使觀察判官魏铏鞫湘,罪明白,論報(bào)殺之。時(shí),議者謂吳氏世與宰相有隙,疑紳,織成其罪。諫官屢論列,詔遣御史崔元藻覆按,元藻言盜用程糧錢有狀,娶部人女不實(shí)。李德裕惡元藻持兩端,奏貶崖州司戶參軍。宣宗立,德裕去位,紳已卒。崔鉉等久不得志,導(dǎo)汝納使為湘訟,枉。是時(shí),德裕已失權(quán),而宗閔故黨令狐绹、崔鉉、白敏中皆當(dāng)路,因是逞憾,請從《春秋》戮死者之比。詔削紳三官。貶德裕等,擢汝納左拾遺。

吳士矩

《唐書·吳湊傳》:湊兄溆,溆子士矩。文學(xué)蚤就,喜與豪英游。開成初,為江西觀察使,饗宴侈縱,一日費(fèi)凡十?dāng)?shù)萬。初至,庫錢二十七萬緡,晚年才九萬,軍用單匱,無所仰。事聞,中外共申解,得以親議,文宗弗窮治也,貶蔡州別駕。諫官執(zhí)處其罪,不納。御史中丞狄兼謨建言,乃流端州。

吳融

《唐書·吳融傳》:融字子華,越州山陰人。祖翥有名,大中時(shí)觀察。府召以署吏,不應(yīng)。帥高其概,言諸朝,賜號文簡先生。融學(xué)自力富,辭調(diào)龍紀(jì)。初及進(jìn)士第,韋昭度討蜀,表掌書記,遷累侍御史。坐累去官,流浪荊南,依成汭。久之召為左補(bǔ)闕,以禮部郎中為翰林學(xué)士,拜中書舍人。昭宗反正,進(jìn)戶部侍郎。鳳翔劫遷融,不克,從去客閺鄉(xiāng),俄召還翰林,遷承旨,卒官。

吳永素

《尚友錄》:永素,唐人。群公在座對雪,尚隆之曰:面堆金井,誰調(diào)湯餅。永素曰:玉滿天山,難刻佩環(huán)。座間服其清韻。

吳堯卿

《廣陵妖亂志》:堯卿家廣陵。初,傭保于逆旅善書計(jì),因出入府庭,遂聞于縉紳。始為鹽鐵小吏,性敏辯。高駢署堯卿知酒州院,兼利國監(jiān),尋奏為刺史。制命未行,會軍變復(fù)歸廣陵。頃之,知浙西院。數(shù)月而罷,又知揚(yáng)州院兼榷糴使,偽朝授堯卿御史大夫。堯卿托附權(quán)勢,三數(shù)年間盜用鹽鐵錢六十萬緡。及城陷,至楚州為讎人所殺。

吳鐐

《萬姓統(tǒng)譜》:鐐,乾寧中為會稽令。董昌反斬之,并滅其族。

吳善經(jīng)

《萬姓統(tǒng)譜》:善經(jīng),縉云人。太清宮法師。

吳法通

《十國春秋·吳》:吳法通,潤州丹陽人,有文學(xué),試舉子業(yè),不利,入茅山為道士。乾符二年,唐僖宗遣使受大洞箓,尊為度師,賜號希微先生。天祐四年,潛入巖洞,不知蹤跡,時(shí)年八十三,為烈祖嗣位之三年。

吳仁璧

《十國春秋》:吳越吳仁璧,字廷寶,蘇州人也。一曰,秦人少習(xí)星緯黃白家言唐。大順中,登進(jìn)士第,已而,入浙,家貧。常佯狂乞于市,武肅王聞其名,待之客,禮叩以天象仁璧辭,非所知,欲辟幕職,又以詩固辭。及秦國太夫人薨,具禮幣請為墓銘,仁璧堅(jiān)不肯屬草,武肅王大怒,投仁璧于江中,死。

吳崧

《十國春秋·吳越》:吳崧者,唐末與韓必、吳珙、吳頊、皮光業(yè)、林升、羅隱、何肅同居長城八座山,號曰八友,已而稍稍散去。武肅王時(shí),兩人偕隱于洛塢,日以煉丹為事。遣羅隱招之,兩人隱入石壁中,至今名為二仙石壁。

吳敬忠

《十國春秋·吳越》:吳敬忠,于潛人也。從武肅王,以八都兵討劉漢宏有功,及王出師,助淮南討田頵。敬忠先登陷陣,卒。奏捷而歸,梁太祖既封王吳越兩國。敬忠亦以積功授正國功臣,浙西營田副使,累加太師。兄順以功擢鎮(zhèn)海軍保城都指揮使、檢校司空。弟訢官太傅。子八人:仕本國,皆貴顯。

吳公約

《十國春秋·吳越》:吳公約,字處仁,馀杭人也。黃巢之亂,杭州八都既建已,又派而析者,號十三都,公約其一也。公約初負(fù)膽略,為縣豪。會朱直起兵應(yīng)募西討,以功署西桂鎮(zhèn)遏使。未幾,從董昌禦巢于西鄙,加御史中丞。奏置都額,改硤石為訓(xùn)兵之所。摧鋒破銳,日有聲稱。武肅王破越州,公約驍果,先登兵。罷拜千牛衛(wèi)將軍。頃之,劉浩平。錄功,擢散騎常侍。已而徐約陷蘇州,武肅王委公約專征,特授北面諸軍行營招討使。明年春,克蘇州,竟讓軍功,以本都?xì)w。王益嘉其忠,授義和鎮(zhèn)遏使,兼本軍水陸都游奕使。居無何,淮人侵?jǐn)_,公約捍禦疆域,屢挫敵鋒。遷工部尚書,俄改刑、戶二部。乾寧四年卒。

后晉

吳巒

《五代史·吳巒傳》:巒,字寶川,鄆州盧縣人。少舉明經(jīng)不中,清泰中為大同沙彥珣節(jié)度判官。晉高祖起太原,召契丹為援,契丹過云州,彥珣出城迎謁,為契丹所擄。城中推巒主州事,巒閉門拒守。高祖義巒。召,為武寧軍節(jié)度副使、諫議大夫、復(fù)州防禦使。出帝即位,與契丹絕盟,河北諸州皆警,以王令溫為永清軍節(jié)度使,令溫牙將邵珂,素驕很難制,令溫奪其職。珂閑居無憀,乃陰使人亡入契丹,言貝州積粟多而無兵守,可取。令溫以事朝京師,心頗疑珂,乃質(zhì)其子以自隨。晉大臣以巒前守云中七月,契丹不能下,乃遣巒代令溫守貝州。巒善撫士卒,士卒皆愛之。珂因求見巒,愿自效,巒推心信之。開運(yùn)元年正月,契丹南寇,圍貝州,巒命珂守南門。珂引契丹入,巒守東門方戰(zhàn),而左右報(bào)珂反,巒顧城中已亂,即投井死。

吳程

《十國春秋·吳越》:吳程,字正臣,山陰人。祖可信,唐定州虞唐縣令。父蛻,禮部尚書。程筮仕校書郎,武肅王承制,歷授檢校戶部員外郎,借緋。寶正末,王女選婚,遷金部郎中,借金紫。以程有吏術(shù),令提舉諸司公事。文穆王襲國,奏授職方郎中,觀察支使,節(jié)度判官。天福中,王子弘儇遙典睦州,命程知州事。忠遜王時(shí),以程判西府院事,尋拜丞相。福州李儒赟伏誅,授程威武軍節(jié)度使。乾祐三年,南唐侵福州。程密示諸軍方略,獲其將查文徽。歸,與元德昭同為丞相。忠懿王以國用繁廣,尋命兼掌屯田榷酤事。周世宗之伐江南也,徵我兵西擊唐蘇州,程言于忠懿王,期勒兵以出。元德昭曰:唐大國未可輕若,我入唐境,而周兵未至。誰與并力,能無危乎。程固爭以為時(shí)不可失。王卒從程議。程乃督鮑修,讓羅晟。而去二人者,素與程不相能。至是,程抑之甚愈忿怒,當(dāng)唐兵薄晟營,晟不力戰(zhàn),敵遂直趣程帳。程大敗,僅以身免。王怒,悉奪程官。后三年程卒,年七十有三。王命復(fù)原官,謚曰忠烈。

吳廷紹

《尚友錄》:廷紹,善醫(yī),先主因食飴喉中噎,醫(yī)莫能為。廷紹獨(dú)謂當(dāng)用楮實(shí)湯一服,疾良。已馮延己苦,腦中痛。廷紹密詰廚人,曰:相公平日嗜何等。曰,多食山雞鷓鴣,廷紹曰,吾得之矣,投以甘豆湯,亦愈或叩之答曰,噎因甘起,故以楮實(shí)湯治之,山雞鷓鴣皆食烏頭半夏,故以甘豆湯解其毒。

    本站是提供個(gè)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diǎn)。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diǎn)擊一鍵舉報(bào)。
    轉(zhuǎn)藏 分享 獻(xiàn)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