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五臟的生理特性各不相同,因而五臟病各有所喜愛和厭惡。按句話說,五臟病各有其適宜的治法和飲食居處。各臟的病獲得適宜的治法與飲食居處,可以促使疾病早日痊愈,否則會使病情加重。因此,臨床上要根據五臟的喜愛和厭惡來進行治療和護理。例如: 肝欲散 疏通暢達是肝的生理特性。肝氣不能抑郁,抑郁了就會生病。肝氣的疏通暢達,直接關系到人的精神活動和消化功能。一個人的肝氣疏通,就會心情舒暢,消化正常,有病也容易好。反之,肝氣郁結,不儀會出現胸悶脅脹,急躁易怒,而且也會發(fā)生精神異常和消化障礙等病變。所以,對于肝氣不舒的病人,除用疏肝理氣的藥物來治療以外,要注意做思想工作,使患者精神愉快,這就叫做“肝欲散”。當然,肝病轉變?yōu)樘撟C,就不宜用疏散之法,而應當用酸甘藥物來補益肝臟。 肺欲收 肺主一身之氣,是個嬌嫩的內臟。肺有病容易導致氣虛。肺氣一虛,最怕耗散,所以有“肺欲收”的論斷。對于久咳、虛喘和肺癆病人,都要注意收斂肺氣,所以常用五味子,訶子、罌粟殼等藥物。其實,咳嗽、哮喘等肺系疾患,即使肺氣不虛,在治療時也要注意“肺欲收”這一問題。例如因外感風寒觸動內伏的痰飲,引起咳喘發(fā)作時,臨床常用射干麻黃湯、厚樸麻黃湯和小青龍湯來治療,這些方劑中除麻黃、射干、厚樸、牛夏、于姜、細辛等藥物外,都用五味子,這正是為了預防肺氣耗散而采取的相應措施。自然,在咳喘初期,屬于邪實之證,是以宣肺祛邪為主,和這并不矛盾。 脾惡濕 厭惡濕氣是脾的特性。濕氣重會妨害脾的功能,導致脾陽不振。所以,脾胃功能薄弱的人,要注意節(jié)制飲食,少吃油膩和生冷食物,以防損傷脾氣。而治療脾病,在用藥上總要偏于溫燥一點,如健脾的白術、水香、砂仁,常和燥濕化痰的蒼術,厚樸、半夏、胨皮等一起使用。 腎惡燥 厭惡燥熱是指腎陰不足的病人而言。因為腎藏精,腎精是全身陰液之本。在內科痰病中,由于種種原因,導致疾病化燥化火,必然要耗傷陰液;而全身各臟腑的陰液于損,最終又必然要連累到腎,消耗腎精。所以有“腎惡燥”之說。正因為如此,補腎填精就成為最基本的養(yǎng)陰方法。 心病忌熱食、暖衣 心病多數屬于熱證,臨床表現主要有心煩、神情躁動,口舌生瘡、面紅、舌尖紅等。治療心病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清心瀉火。在護理上,心火旺盛或血分有熱的患者,忌用熱辣,煎炒的食物,忌穿厚暖衣服,要防止“兩熱相臺”。當然,心血虛或心陽虛的證候,又應當分別對待。 肺病忌冷飲、薄衣 肺氣虛的人,對于寒冷最為敏感。生冷飲食進入胃中,能通過肺脈而傷害肺中陽氣。衣服單薄,風寒之邪就容易侵入皮毛,所以一到冬季,或天氣變冷,肺系疾患如感冒、咳喘等就自然而然地多起來。因此,肺氣不足,肺臟有病,忌冷飲、薄衣。而注意衣食,防止受寒,便成為預防肺系疾病的重要一環(huán)。 |
|
來自: 新用戶6436sTUq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