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后,每當回想起國民黨一路敗回臺灣的場景,蔣介石都心有不甘,在他的日記當中曾經(jīng)這樣寫道:黨國的覆滅在于官員的貪污,軍隊的無能和派系林立。 或許蔣介石的這些話只是偶爾的牢騷,但是說者無意,聽者有心。每每聽到蔣公如是說道,曾經(jīng)的“山西王”閻錫山總會驚出一身冷汗,因為這三條他全都中了。 閻錫山愛財:曾經(jīng)在退往臺灣之前,還牢牢的抓著兩個裝滿金條的大箱子,致使飛機超重,一眾國民黨要員始終無法起飛,后來在眾人的斥責之下,閻錫山仍舊不肯撒手,反而選擇扔下了幾位警衛(wèi)員。 ![]() 在戰(zhàn)場之上,閻錫山的表現(xiàn)也是可圈可點,抗戰(zhàn)剛剛結束,他便因為和八路軍爭奪日本人留下的地盤,挑起戰(zhàn)端,此戰(zhàn)閻錫山損失3.7萬大軍,成為了全國上下的笑柄。 而至于拉山頭搞派系,閻錫山更是“罪孽深重”,曾經(jīng)與蔣介石分庭抗禮不說,還曾經(jīng)組建過“晉綏軍十三太?!?。如果說要評選國民黨內最愛拉山頭的人物,閻錫山不排第一,也是第二…… 晚年的閻錫山雖然沒有遭到蔣介石清算,但是日子也相當潦倒,他整日隱居苦修,絲毫不現(xiàn)曾經(jīng)的“山西王”的耀武揚威,閻錫山的窘?jīng)r之外,也帶來了另一個問題,當年的十三太保去哪了?為何沒在閻錫山最為落魄之際,這些人沒有一個出現(xiàn)? ![]() 山西王閻錫山的“晉綏軍十三太?!?/h2>國民黨內以“十三太?!弊跃拥牟⒎侵挥虚愬a山一家,曾經(jīng)的馮玉祥的西北軍也有著自己的“十三太?!?。 兩者之間有著很大的區(qū)別,各有著自己的“主將特色”。 馮玉祥簡單來說是一個大老粗,行伍出身,因此西北軍的“十三太?!币踩慷际切形槌錾恚邱T玉祥在湖南常德當旅長的時期麾下的十三個營長。 而相比之下,閻錫山就“精致”不少,閻錫山本人曾經(jīng)是清政府公派前往日本的留學生,畢業(yè)于日本陸軍學院,作為那個年代的高材生, 閻錫山在遴選自己的“十三太?!敝畷r,也全都選擇了高材生。 ![]() 不過,留學生畢竟之是少數(shù),湊齊十三個難如登天。因此,他最終退而求其次把目標放在了保定軍官學校之上,保定軍官學校創(chuàng)立于1912年,是我國第一所現(xiàn)代陸軍軍校,也是當時中國條件最好的軍校。 再加上此時的閻錫山經(jīng)營于華北地區(qū),近水樓臺先得月,因此就開始時不時的與保定學校走走關系,在學院里有了一批自己的擁躉。 在“晉綏軍十三太?!敝?,十三人均是保定軍官學校畢業(yè)生:其中的楊澄源、孫楚是一期的,梁培璜則是二期,五期人最多——傅作義、李世杰、王靖國、李服膺、趙承綬、楚溪春、魯英麟、董英斌等八人,最小的是陳長捷,是保定七期的。 ![]() 或許是由于校友的這層關系,相較于西北軍十三太保的分崩離析,“晉綏軍十三太?!本鸵獔F結的多,他們跟隨著閻錫山來到了山西老家,最小的陳長捷雖然不是本地人,但是與其他幾位學長關系一直不錯。 閻錫山對于山西的經(jīng)營不可謂不用心,當時的山西省有著完整的工業(yè)體系,太原兵工廠更是馳名全國,晉綏軍及其“十三太?!弊罱K成長為抗戰(zhàn)時期、乃至解放戰(zhàn)爭當中一支不可忽視的勢力。 雖然名義上,此時的閻錫山是蔣介石的下級,但是,在山西,他就是徹徹底底的“山西王”。 如果放在任何和平時期,閻錫山在山西的地位都可以說是穩(wěn)如泰山。 但是,命運沒有如果,隨著1937年日軍入侵,閻錫山的晉綏軍即將遭遇一場史無前例的挫敗,而十三太保,也將由此走向風雨飄零的不同人生。 ![]() 抗日戰(zhàn)場上的首鼠兩端,“十三太?!备鞅嘉鳀|1937年,盧溝橋事件爆發(fā)以后,全國上下為之震動,民眾紛紛要求國民黨政府進行抗日。 然而,蔣介石對于抗日始終沒有“信心”,在民族面臨危機存亡之時,他仍然期盼國際能夠與之調停。 國民黨不乏愿意為國而死的軍官和士兵,但是,在蔣介石的“猶豫不決”當中,想要堂堂正正的抗日,居然成為了一種奢望。 最早遭殃的莫過于東北軍,雖然張學良幾次想要抗戰(zhàn),但都被蔣介石給攔了下來,讓其“以大局為重”,然而,這樣做的結果就是,東北軍一槍未開便丟失了東三省,幾十萬將士流落中原,最終被蔣介石的中央軍全部“消化”。 而眼下,日軍攻陷平津后,槍口立馬轉向了臨近的山西,1937年9月,日軍突破晉綏軍第61軍天鎮(zhèn)防線,攻陷山西首府大同。 此時此刻,閻錫山知道,自己再也不能裝作沒看見了,要不然,整個晉綏軍也將成為東北軍,淪為蔣介石的一盤菜。 ![]() 在他的力主之下,忻口戰(zhàn)役打響了。 這場戰(zhàn)斗當中,晉綏軍精銳盡出,同時還收獲了八路軍和中央軍的幫助,忻口會戰(zhàn)晉綏軍一下子掏出10個炮兵團,可以說是押上了全部籌碼。 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之下,忻口戰(zhàn)役取得了殲敵兩萬人的成績,打破了華北戰(zhàn)場殲敵紀錄。 按理來說,這場仗里“晉綏軍十三太保”個個有所戰(zhàn)功,如果不出意外的話,他們將會走上一條保家衛(wèi)國的道路,不斷迎來升遷。 ![]() 但是,意外往往就是這么突然,這場戰(zhàn)斗當中發(fā)生了一件事,也正是因為這件事,使得“晉綏軍十三太?!睆拇俗呦蛩ヂ洌@場事件的源頭,居然是閻錫山本人。 十三太保當中的老大,是晉綏軍第5軍軍長李服膺,日軍入侵山西以后,李服膺奉令率全軍,在天鎮(zhèn)縣與日軍展開了交戰(zhàn),雙方浴血奮戰(zhàn)十天,日軍始終沒能入城半步。 然而,就在這時,李服膺接到了閻錫山的一項命令:撤退。 收到電報以后,李服膺百思不得其解,他怎么也想不通為何要撤退,但是,最終他還是選擇相信了閻錫山,天鎮(zhèn)就此失守。 ![]() 回到閻錫山身邊以后,李服膺剛想要問個明白,但結果卻被幾名衛(wèi)兵直接抓捕,之后被閻錫山以擅自后退為由當場槍決。 史料對于這起事件記載并不多,思考其中原因,很有可能還是蔣介石所強調的“不抵抗政策”仍在作祟,閻錫山在保衛(wèi)自己地盤和遵從中央意志之間產生了極大的困難,最終才以李服膺臨陣脫逃為由將其槍斃。 ![]() “晉綏軍十三太?!钡睦洗罄罘呔瓦@樣死在了自己人的槍口之下。 李服膺死后,時任二戰(zhàn)區(qū)第七集團軍總司令的傅作義曾痛惜的說:盤山失守怎么竟把罪責全落在李軍長一人身上,真是可恨、可惜又可嘆!他雖然犧牲了,但是,是有代價的! 這個代價是什么,傅作義并沒有明說,但是,此時的“晉綏軍十三太?!币讶徊辉趫F結。 李服膺的死,對于所有人而言都是一個難以過去的坎,今天閻錫山能夠把李服膺賣了,明天會不會把自己給賣了? 閻錫山的這種內心的矛盾所帶來的惡果就是,它直接影響到了晉綏軍本身的士氣。 雖然多年經(jīng)營下來,晉綏軍的底子并不差,但是在接下來與日軍作戰(zhàn)過程當中,晉綏軍連連敗退,山西省絕大多數(shù)的領土葬送敵人之手。 到了最為嚴重的時候,掌握在晉綏軍手中的地盤只剩下了7個縣城,二十萬人的大軍不足四萬人。這直接導致了原本團結一心的十三太保在這一刻分崩離析。 ![]() 陳長捷選擇了遠赴南京國民黨中央任職,不再屈居閻錫山之下。剩余的十一人當中,傅作義則帶領了十三太保一半的成員脫離了晉綏軍體系,成立了綏遠軍,另起爐灶。 昔日的十三太保,留在閻錫山身邊的僅剩下楊澄源、王靖國、趙承綬,以及孫楚、梁培璜五人,閻錫山再也不復往日雄風。 雖然傅作義并沒有正式與閻錫山撕破臉,但是,雙方之間的隔閡已然十分之深。 ![]() 十三太保的最后結局閻錫山的落寞,最為高興的莫過于蔣介石。 然而雙方的實力此消彼長之下,閻錫山此刻再也沒有“反蔣”的余地了,之后的日子里,他開始為蔣介石馬首是瞻,徹底放棄了稱王稱霸的念頭。 抗日戰(zhàn)爭結束以后,為了向蔣介石表示忠心,同時也為了能夠擴張自己的地盤。閻錫山與山西省八路軍就日軍投降的由頭,發(fā)起了戰(zhàn)爭。 ![]() 原本指望這場戰(zhàn)爭重新翻身的閻錫山?jīng)]有想到,這一次自己再次輸了個一干二凈,幾萬大軍有去無回。 之后的日子里,閻錫山意識到自己的末日即將來臨,開始在山西省各地瘋狂修建碉堡,準備做最后的負隅頑抗。 而在另一面,當年曾經(jīng)脫離晉綏軍的傅作義日子卻蒸蒸日上,傅作義在“十三太保”里毫無疑問是最會打仗的那一個。 抗戰(zhàn)結束以后,由于常年積攢下來的戰(zhàn)功,傅作義被蔣介石任命為12戰(zhàn)區(qū)總司令,到了后來解放戰(zhàn)爭當中,他還當上了華北剿總,總管華北一切防務,這其中就包括閻錫山的山西省,此次此刻,他的實際地位已然超越閻錫山。 傅作義另一個超越閻錫山的地方是,他對于時局有著深刻的認識,1949年1月,在意識到蔣介石政府已然無藥可救以后,傅作義做出了一個重要的決定,那就是起義,這一舉動促使了北平和平解放,免去了上百萬人的流離失所,同時保護了北平城內的無數(shù)珍貴古跡。 也正是因為傅作義的這個舉動,給了“晉綏軍十三太?!碑斨械钠渌麕孜怀蓡T一條生路。 ![]() 1949年,隨著北平和平解放,傅作義與當年曾經(jīng)追隨自己的楚溪春、李世平等人接受了和平改編,十三太保當中,追隨傅作義的這一派除了魯英麟仍然負隅頑抗,在淶水戰(zhàn)役中被我軍擊敗,走投無路自盡而亡以外,幾乎全都平穩(wěn)落地。 而反觀閻錫山這邊的幾位“十三太?!?,卻可以稱得上是命運多舛。 在解放戰(zhàn)爭期間,十三太保成員趙承綬在晉中戰(zhàn)役期間被兒時好友徐帥擊敗,淪為了解放軍的俘虜;臨汾守備司令梁培璜則在臨汾戰(zhàn)役被我軍俘虜,后被送去改造;孫楚和王靖國作為太原的城防司令,太原戰(zhàn)役兵敗被我軍俘虜…… 十三太保的二號人物、曾經(jīng)被稱之為閻錫山左右手的楊澄源,也在呂梁戰(zhàn)役中被我軍俘虜。 ![]() 楊澄源在被俘虜以后,積極接受改造,認清了國家的形勢,也對自己曾經(jīng)所犯下的錯誤做出了反省。 在太原戰(zhàn)役的最后階段,楊澄源曾經(jīng)主動請纓,希望能夠進城勸說閻錫山投降,對于他的請求,解放軍將領賀龍表示了同意。 然而,令人沒有想到的是,楊澄源在面見閻錫山以后,剛剛說明了來意,卻被閻錫山當場繳械抓獲,以“通敵”的罪名送往了南京進行關押。 楊澄源是自從李服膺死后,十三太保的第二位核心人物,也是留在閻錫山身邊的其余幾人的核心骨,對于閻錫山一直以來也是忠心耿耿。 ![]() 可沒曾想,楊澄源的一把忠心,卻換來閻錫山的如此拋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十三太保,在這一刻已然不復存在。 然而,楊澄源最終也沒有關押多久,在山西解放以后不久,南京也迎來了解放,楊澄源被解放軍戰(zhàn)士從監(jiān)獄當中救了出來,之后一直生活在北京,安享晚年。 ![]() 退往臺灣以后,閻錫山的晚年一直以各種“反攻大陸”的論調,企圖討好蔣介石,但是對于他的做法,蔣介石總是致以無視。 直至1960年閻錫山去世,仍沒能重返政壇。 閻錫山的一生是失敗的,而這場失敗的最大因素,不是日軍,不是共產黨,更不是蔣介石,更多的是他自己。 ![]() 參考資料:<名列閻錫山“十三太?!保谷湛苎獞?zhàn)天鎮(zhèn),奉命撤退后被處極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