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州刺史杜吒之子 杜如晦(585-630年),字克明,京兆郡杜陵縣(今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qū))人。唐朝初年名相,襄州刺史杜吒之子。 初仕隋朝,授滏陽縣尉。晉陽起兵后,成為唐太宗李世民幕府謀臣,授兵曹參軍。遷陜州長史,從平薛仁杲、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叛亂。遷秦王府從事中郎,積極運籌帷幄,為時人所敬服。文學(xué)館建立后,位列十八學(xué)士之首。參與策劃玄武門之變時,位居首功,拜太子左庶子,冊封蔡國公。唐太宗即位后,歷任兵部尚書、檢校侍中、吏部尚書,遷右仆射,配合房玄齡同心輔政,負(fù)責(zé)選拔人才、制定法度等,并稱“房謀杜斷”。[1] 貞觀四年(630年5月6日),病逝,時年四十六歲,追贈司空、萊國公,謚號為成。貞觀十七年(643年),圖形凌煙閣,位列第三。 基本信息
人物關(guān)系 ![]() 杜荷 兒子 ![]() 杜構(gòu) 兒子 ![]() 杜楚客 弟弟 ![]() 李孝恭 同事 ![]() 房玄齡 同事 ![]() 高士廉 同事 ![]() 長孫無忌 同事 ![]() 魏徵 同事 相關(guān)合集 ![]()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共24個詞條3.2w閱讀 ![]() 長孫無忌 唐朝顧命大臣 ![]() 李孝恭 唐太宗堂兄 ![]() 杜如晦 唐朝初年名相 查看更多 ![]() 唐太宗十八學(xué)士 共17個詞條967閱讀 ![]() 杜如晦 唐朝初年名相 ![]() 房玄齡 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 ![]() 于志寧 唐朝的宰相 查看更多 ![]() 玄武門之變的主要人物 共19個詞條3908閱讀 ![]() 李淵 中國唐朝開國皇帝 ![]() 李世民 唐朝第二位皇帝 ![]() 尉遲敬德 唐朝開國名將 查看更多 ![]() 唐朝十八大學(xué)士 共18個詞條336閱讀 ![]() 杜如晦 唐朝初年名相 ![]() 房玄齡 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 ![]() 于志寧 唐朝的宰相 查看更多 ![]() 唐太宗時期宰相 共28個詞條1917閱讀 ![]() 蕭瑀 唐朝初期宰相 ![]() 陳叔達(dá) 唐朝時期宰相 ![]() 李靖 隋唐時期軍事家 查看更多 大事件 公元585年 出生 585年出生于京兆郡杜陵縣(今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qū))。 公元605年-公元618年 首登仕途,不久棄官而歸 隋朝大業(yè)(605年—618年)年間,杜如晦被征為預(yù)備官員。吏部侍郎高孝基非常器重杜如晦,于是用杜如晦為滏陽縣尉,但不久之后,杜如晦便棄官而回。 公元617年 被李世民召入秦王府任職 大業(yè)十三年(617年),太原留守李淵父子在太原起兵,在李淵之子李世民的強烈建議下,李淵揮軍殺入長安。長安平定后,杜如晦被李世民召入秦王府任為曹參軍,而后被遷升為陜州總管府長史。 公元619年 隨李世民擊退劉武周 武德二年(619年),劉武周與宋金剛攻據(jù)太原,杜如晦隨從李世民前往討伐,將劉武周擊退。 ![]() 14:26 公元620年 隨李世民先后攻破竇建德、王世充 武德三年(620年),李世民率軍進(jìn)攻洛陽王世充,而王世充又與竇建德聯(lián)合,杜如晦隨李世民先破竇建德,后破王世充。 ![]() 07:00 公元621年 任文學(xué)館從事中郎 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被封為天策上將,并建立文學(xué)館,用杜如晦為從事中郎,為十八學(xué)士之首,李世民常常到文學(xué)館與杜如晦等討論經(jīng)義,而且經(jīng)常說到晚上。 公元626年 玄武門事變有功,進(jìn)封蔡國公 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終于下定決心,發(fā)動玄武門事變,將李建成和李元吉誅殺。事成之后,李世民被立為皇太子,杜如晦被任命為太子左庶子。十月,李世民論功,拜杜如晦為兵部尚書,進(jìn)封蔡國公,賜實封食邑一千三百戶。 ![]() 03:53 公元630年 病逝 貞觀四年(630年),杜如晦染病,于是向李世民請求辭官,李世民仍然按照杜如晦以前的官職給他發(fā)俸祿,但李世民還是非常擔(dān)心杜如晦的病情,多次派遣使者和名醫(yī)前去救治杜如晦,派遣到杜如晦府上的人在路上前后都能望見。但杜如晦最終還是病死,終年四十六歲。 ![]() 8 人物生平 早年經(jīng)歷 杜如晦自幼聰慧有悟性,喜歡與人談?wù)摎v史、文學(xué)方面的知識。 隋朝大業(yè)(605年—618年)年間,杜如晦被征為預(yù)備官員。吏部侍郎高孝基非常器重杜如晦,于是用杜如晦為滏陽縣尉,但不久之后,杜如晦便棄官而回。 秦府高參 大業(yè)十三年(617年),太原留守李淵父子在太原起兵,在李淵之子李世民的強烈建議下,李淵揮軍殺入長安。長安平定后,杜如晦被李世民召入秦王府任為曹參軍,而后被遷升為陜州總管府長史。 ![]() 簡化像 武德二年(619年),劉武周與宋金剛攻據(jù)太原,杜如晦隨從李世民前往討伐,將劉武周擊退。 武德三年(620年),李世民率軍進(jìn)攻洛陽王世充,而王世充又與竇建德聯(lián)合,杜如晦隨李世民先破竇建德,后破王世充。李世民在征討薛仁杲、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等割據(jù)勢力時,杜如晦隨從李世民參贊軍事,為李世民運籌帷幄,判斷軍勢,李世民根據(jù)杜如晦的判斷準(zhǔn)確出擊,將各地反王一一消滅。 玄武政變 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被封為天策上將,并建立文學(xué)館,用杜如晦為從事中郎,為十八學(xué)士之首,李世民常常到文學(xué)館與杜如晦等討論經(jīng)義,而且經(jīng)常說到晚上。 ![]() 題跋像 ![]() 半身像 貞觀之始 貞觀二年(628年),李世民命杜如晦以檢校侍中之職兼任吏部尚書,仍然總管東宮兵馬。杜如晦在任內(nèi)非常稱職。 貞觀三年(629年),因發(fā)生大旱,李世民讓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等于名山大川祈雨。同年,杜如晦代替長孫無忌為尚書仆射,仍舊管理官員的選拔,與房玄齡一起輔佐朝政。建立臺閣規(guī)模以及表彰人物的事情,都是由房玄齡與杜如晦所定。二人在當(dāng)時獲得的贊譽非常高,被稱為良相。 深受追念 ![]() 簡畫像 貞觀五年(631年),李世民因十分想念杜如晦,所以經(jīng)常夢到他,在杜如晦忌日的那一天,李世民派遣官員到杜如晦家中慰問杜如晦的妻子和孩子,給家里的賞賜還和之前的一樣。并且封杜如晦的一個兒子為郡公。 貞觀七年(633年),李世民下詔在杜如晦等人的墓前祭少牢。 貞觀十七年(643年),李世民命閻立本畫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等二十四人的畫像置于凌煙閣,杜如晦位列第三。 家族成員
軼事典故 房謀杜斷 ![]() 群畫像 刀筆之吏 ![]() 與房玄齡等人畫像 援救杜淹 李世民攻下洛陽之后,將要處死王世充的部下杜淹。杜淹雖然是杜如晦的叔父,但是向來與杜如晦兄弟不和,而且杜淹還建議王世充殺了杜如晦的兄長,并將杜如晦的弟弟杜楚客囚禁。盡管如此,在要處死杜淹的時候,杜楚客卻出來求情,說同族中人相互殘殺,太過殘忍。于是杜如晦向李世民求情,饒過杜淹。 史籍記載 《舊唐書·卷六十六·列傳第十六》[1] 《新唐書·卷九十六·列傳第二十一》[5] 后世紀(jì)念 墓地 據(jù)《類編長安志》記載,杜如晦墓在咸寧縣南三十里,但是已經(jīng)被夷為平地,成為當(dāng)?shù)剞r(nóng)民躬耕的土地。其墓碑銘文為杜如晦好友、書法家虞世南所撰,但墓碑已經(jīng)被損毀。 人物評價 李世民:①識量清舉,神彩凝映,德宣內(nèi)外,聲溢廟堂。②或材推棟梁,謀猷經(jīng)遠(yuǎn),綢繆帷帳,經(jīng)綸霸圖;或?qū)W綜經(jīng)籍,德范光茂,隱犯同致,忠讜日聞。[1] 房玄齡:杜如晦聰明識達(dá),王佐才也。 褚亮:建平文雅,休有烈光。懷忠履義,身立名揚。 常袞:武德貞觀之間,有若魏徵、王珪、李靖、李勣、房玄齡、杜如晦等,扶翼大運,勤勞王家,尊主庇人,匪躬致命,咸有一德,格於皇天,緬然長懷,風(fēng)烈猶在。 李絳:①昔太宗之理天下也,房玄齡、杜如晦輔相圣德,魏徵、王珪規(guī)諫闕失,有溫彥博、戴胄以彌縫政事,有李靖、李勣訓(xùn)整戎旅,故夷狄畏服,寰宇大安。②北齊任楊遵彥則理,用高阿那肱則亂;隋代任高颎則理,用楊素則亂;國家任房玄齡、杜如晦、魏徵、王珪、姚崇、宋璟則理,用李義府、許敬宗、李林甫、楊國忠則亂。[2] 劉昫:①房、杜二公,皆以命世之才,遭逢明主,謀猷允協(xié),以致升平。議者以比漢之蕭、曹,信矣!然萊成之見用,文昭之所舉也。世傳太宗嘗與文昭圖事,則曰“非如晦莫能籌之”。及如晦至焉,竟從玄齡之策也。蓋房知杜之能斷大事,杜知房之善建嘉謀,裨諶草創(chuàng),東里潤色,相須而成,俾無悔事,賢達(dá)用心,良有以也。若以往哲方之,房則管仲、子產(chǎn),杜則鮑叔、罕虎矣。②肇啟圣君,必生賢輔。猗歟二公,實開運祚。文含經(jīng)緯,謀深夾輔。笙磬同音,唯房與杜。[3] 趙元僖:唐太宗有魏玄成、房玄齡、杜如晦,明皇有姚崇、魏知古,皆任以輔弼,委之心膂,財成帝道,康濟(jì)九區(qū),宗祀延洪,史策昭煥,良由登用得其人也。[4] 宋祁:太宗以上圣之才,取孤隋,攘群盜,天下已平,用玄齡、如晦輔政。興大亂之余,紀(jì)綱雕弛,而能興仆植僵,使號令典刑粲然罔不完,雖數(shù)百年猶蒙其功,可謂名宰相。然求所以致之之跡,逮不可見,何哉?唐柳芳有言:“帝定禍亂,而房、杜不言功;王、魏善諫,而房、杜讓其直;英、衛(wèi)善兵,而房、杜濟(jì)以文。持眾美效之君。是后,新進(jìn)更用事,玄齡身處要地,不吝權(quán),善始以終,此其成令名者?!闭徠淙缓?!如晦雖任事日淺,觀玄齡許與及帝所親款,則謨謀果有大過人者。方君臣明良,志葉議從,相資以成,固千載之遇,蕭、曹之勛,不足進(jìn)焉。雖然,宰相所以代天者也,輔贊彌縫而藏諸用,使斯人由而不知,非明哲曷臻是哉?彼揚己取名,了然使戶曉者,蓋房、杜之細(xì)邪。[5] 司馬光:唐代賢相,前稱房杜,后稱姚宋,他人莫得比焉。[6] 曾鞏:降而至于唐,唐之相曰房、杜。 洪邁:蕭、曹、丙、魏、房、杜、姚、宋為漢、唐名相,不待誦說。然前六君子皆終于位,而姚、宋相明皇,皆不過三年。蕭何且死,所推賢唯曹參;魏、丙同心輔政;房喬每議事,必曰非如晦莫能籌之;姚崇避位,薦宋公自代。唯賢知賢,宜后人之莫及也。 孫承恩:蔡公睿姿,明決果斷。輔相真主,戡定禍亂。相資共濟(jì),協(xié)恭和衷。治登太平,令名無窮。 歸有光:唐太宗舉兵晉陽,平隋之亂,則有劉弘基、李勣、李靖、房玄齡、杜如晦之流致其勛。 李廷機:定亂不言功,帝獨稱房杜。[7] 林時對:國之任相,猶室之任棟;用匪其材,鮮不顛覆。雖云大廈將傾,非一木能支;然轉(zhuǎn)亡為存、圖危于安,不乏斡旋補救之術(shù)。如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古來旁求爰立、或取諸夢卜、或起自屠釣,咸能光復(fù)啟宇,祀夏配天。無論漢、唐、宋全盛,蕭、曹、丙、魏、房、杜、姚、宋,洎韓、富、范、歐、司馬諸公,克奏戡定敉寧之略?!瓏砸蝗伺d,豈不誠然哉! 曾國藩:古人稱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立德最難,自周漢以后,罕見德傳者。立功如蕭、曹、房、杜、郭、李、韓、岳,立言如馬、班、韓、歐、李、杜、蘇、黃,古今曾有幾人?[8] 藝術(shù)形象 影視形象 ![]() 影視形象
展開表格 參考資料 [1] 《舊唐書·卷六十五·列傳第十五》 · 國學(xué)網(wǎng)[引用日期2013-12-28] [2] 《全唐文·卷六百四十五》 ·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6-11-07] [3] 《舊唐書·卷六十六·列傳第十六》 · 國學(xué)網(wǎng)[引用日期2013-12-26] [4] 《宋史·卷二百五十六·列傳第十五》 · 國學(xué)導(dǎo)航[引用日期2014-09-30] [5] 《新唐書·卷九十六·列傳第二十一》 · 國學(xué)網(wǎng)[引用日期2013-12-26] 展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