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關(guān)于“怎么看文章”一文中,我曾提到了換位思考,相信所有人都會承認換位思考的重要性。 但是,這個能力,真的是說起來容易,說明白難;說明白容易,做起來難;做起來容易,做一輩子難。 領(lǐng)導會要求下級員工換位思考,多站在領(lǐng)導的角度上思考問題。 夫妻雙方會相互要求換位思考,多站在對方的角度上考慮問題。 學生也希望家長或者老師能夠換位思考,多理解學生的想法和困難。 但是,我們感覺對方都做到換位思考了么? 我們也都知道自己應該換位思考,但是,捫心自問,我們做到換位思考了么? 當然,我在換位思考上也只是一個小學生,因為我也一直在學習,我做的也遠遠不夠。 有的時候,我們就是冷靜不下來,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 有的時候,我們在嘗試換位思考,卻感覺達不到換位思考的效果, 到底什么是換位思考?怎樣培養(yǎng)換位思考習慣呢? 今天分享一下自己的幾點粗淺認識,獨立思考,不喜勿擾。 換位思考是什么?這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每個人都會有自己不同的答案。 它的目的是設(shè)身處地的理解認識他人,進而為自己接下來的行為做好鋪墊。 換位思考不同于讀心術(shù),讀心術(shù)的關(guān)鍵是要通過收集當下的表情細節(jié)、言談舉止、著裝修飾等信息,進而識別判斷對方的心理狀態(tài)。 換位思考的關(guān)鍵則不在于收集當下的信息,而是在于對對方的認識了解,進而切換視角深入思考。 了解才能理解,理解才能諒解。 如果你連對方都不了解,那就無法談及換位思考。 為什么說它是一種習慣養(yǎng)成呢? 其實,能力對我們來說所包含的價值是不夠的,因為沒能成為習慣的能力并不能算是真的能力。 比如說,我們的專業(yè)考核通過了,就代表我們具備專業(yè)能力了么? 我們說自己具備換位思考的能力,但我們平時都在換位思考么? 換位思考只有成為習慣,才能算得上是真的能力。 我們常常用考核代替考察,其實這是一種非常狹隘的認知。 我們能保證考核時優(yōu)秀的干部,平時干工作也是優(yōu)秀的么? 我們尋找其他方式來考察干部的習慣養(yǎng)成,是不是要比考核更有效果? 有人說,換位思考是一種胸襟。 但是,要認識到,并不是先有了胸襟上的開闊,后來才會有換位思考能力的提高。 而是隨著換位思考習慣的養(yǎng)成,我們的胸襟變得越來越開闊。 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一書中,史蒂芬·柯維對“成熟模式”表述為:由依賴到獨立,再到互賴,不斷進步。 “成長模式”即人成長的三個階段,分別為:依賴期、獨立期、互賴期。 依賴期(dependence):以“你”為核心,你照顧我,你為我的得失成敗負責。 比如,兒童的時候,在心理和行為上都屬于依賴期,但逐漸成年的過程中,盡管責任仍需要依賴家長,但在心理上已經(jīng)趨于獨立。 獨立期(independence):以“我”為核心,我可以做到,我可以負責,我可以靠自己,我有選擇權(quán)。 互賴期(interdependence):以“我們”為核心,我們可以做到,我們可以合作,我們可以融合彼此的智慧和能力,共創(chuàng)前程。 從依賴到獨立的過度,可以說是人成長過程中的第一次飛躍,它一般發(fā)生在人的青春期,到80歲還沒斷奶的人畢竟很少。 從獨立到互賴的過度,可以說是人成長過程中的第二次飛躍,但是,這個過度期卻沒有明顯的時間標志,有的人真的是到了80歲,仍然不懂得互賴。 但是,第二次飛躍雖然沒有明顯的時間標志,卻有換位思考能力作為標志。 換位思考在“成長模型”中主要存在于人的獨立期向互賴期的過度中,可以說,換位思考是人成長成熟的重要標志。 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影響著我們的換位思考能力。 換位思考,必須要有一個認識的過程,并遵循著:了解、理解、諒解的步驟。 換位思考,實質(zhì)上就是在了解的基礎(chǔ)上,不斷理解和諒解的行為。 了解是換位的基礎(chǔ),沒有了解就無法談及理解和諒解。 理解是理性的交互,是換位思考的智商要求部分。 諒解是感性的交織,是換位思考的情商要求部分。 如果你是丈夫,請問你真正了解你的妻子么? 如果你是老師,請問你真正了解你的學生么? 如果你是領(lǐng)導,請問你的下屬真的了解你么? 或者說,你給下屬了解自己的機會了么? 了解程度和我們的換位思考程度成正比。 我們都需要了解什么內(nèi)容呢? 從點線面體視角來看: “點”,就是了解對方的性格特征、態(tài)度立場、處事習慣等等。 “線”,就是了解對方的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吸收經(jīng)驗,找準顧慮。 “面”,就是了解對方的朋友圈和關(guān)系網(wǎng),體會關(guān)系間的正面和負面影響。 “體”,就是了解對方當下的認知程度,認知程度差距越大,換位思考難度越大。 在人際交往中,不是我們主動的去換位思考,就是被動的要求去換位思考。 但無論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換位思考,都不是行為的終點,而是為了我們下一步的行為做的鋪墊。 想要具備正確的換位思考能力,首先要了解我們換位思考的目標是什么。 主動的換位思考,并不完全是為了別人去考慮,而是為了尋求并放大彼此之間的最大認同公約數(shù),進而貫徹我們的主觀意志,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愿望。 被動的換位思考,則是為了回應滿足對方的心理訴求。 在兩個人的交往模式中,大多可以分成以下幾類: 利人利己(贏贏)、舍己為人(輸贏)、損人利己(贏輸)、獨善其身(贏零)、好聚好算(零零)、兩敗俱傷(輸輸)等等。 其中,只有雙贏模式的目標導向,才能和換位思考相似相溶。 我們試想一下,如果一個人的行為目標是損人利己或者兩敗俱傷,那么,他怎么可能成為一個善于換位思考的人呢? 要把生活看做是合作的舞臺,而不是競技場,不要用非勝即敗、非強即弱、非贏即輸?shù)乃季S來思考問題。 目標賦予行為以力量。一個人只有以雙贏模式為目標,才會真正懂得換位思考。 換位思考能力只有存在于換位思考習慣當中,才能真正體現(xiàn)它的價值。 換位思考不是一時的,而是一直的。 換位思考不是對某個人的,而是對所有人,甚至是對不同時間的自己的。 換位思考是成長中“互賴時期”的重要伙伴,換位思考能力隨著換位思考習慣而成長,代表人成熟的心胸、境界也會隨之增進。 如何養(yǎng)成換位思考的習慣呢? 那就要回到我們在之前文章中交流過的培養(yǎng)習慣的三要素,分別是暗示、行為和獎賞。 暗示,是驅(qū)動習慣的開端,它要用來觸發(fā)行為和觸發(fā)渴求。 在與人交往的開始,便要給自己一個互利共贏的暗示,找到彼此的雙贏點。 而后,驅(qū)動我們換位思考的慣常行為,尋求雙方共贏的最大認同公約數(shù)。 在一系列行為之后,給自己以獎賞。通過換位思考以及后續(xù)的行為,計算彼此的成果收益,并重新定義自己的朋友圈。 在我們所交往的對象里,應該建立一個朋友圈檔案,并給“朋友”進行邊界賦值。 什么是核心朋友、什么是重要朋友、什么是外圍朋友。 在換位思考中,不斷擴容內(nèi)圈,收斂外圈。
每個人都有獨特的思維視角和觀點看法,如果您有更好的見解,歡迎留言分享,向您學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