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生:你這個病還好發(fā)現(xiàn)得早,是良性的,配合治療的話,很快就可以出院了!在我國,平均每天有近1萬人被確診癌癥?;颊呒覍俸歪t(yī)生往往會避開患者本人,私密溝通,像這樣“醫(yī)生不說,家人瞞著”的情景在腫瘤科太常見了。在大部分人的眼中,癌癥是一個不愿意觸及的詞,害怕失望,害怕別離,害怕說再見。即便已經(jīng)病入膏肓,卻還在輕描淡寫地寬慰患者:醫(yī)生說你只要積極配合治療,肯定能很快好起來。 癌癥,這兩個字,經(jīng)常會成為籠罩在患者家庭成員心頭的一處陰影:“你知道我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我知道”,話里行間卻依然互相躲閃,怎么也不愿意說破。仿佛患者的承受能力如同深秋蒼穹下瑟瑟的蘆葦,只要不說,寒冷的冬風就不會來,而它亦能永遠屹立不倒。為什么大家會選擇隱瞞呢?是否我們選擇隱瞞,患者就真的無法感知實情?是否因為隱瞞,恐懼就沒有了?還是隱瞞病情會讓患者活得更久嗎?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醫(yī)大學2019年12月發(fā)表的一項研究,提供了明確的證據(jù),對絕大多數(shù)患者來說,告之實情很有必要。2002-2016 年,研究團隊聯(lián)合上海市疾控中心對 29825 名患者開展了大樣本調(diào)查和長期隨訪。長達14年,近3萬樣本量調(diào)查研究顯示:告知實情,癌癥患者可能活得更長。研究表示,“在完全告知患者診斷結果后,患者雖然有可能會感到焦慮和痛苦,但從長遠來看,這對他們有益。”北京大學藥學院客座教授、知名癌癥科普作者李治中在這個問題上得出過相似結論:在親人得病的時候,74%的讀者選擇向親人隱瞞所有或部分病情;而在自己生病時,卻有高達85%的人都希望能在第一時間知道所有信息,并參與治療方案的溝通。毫無疑問,對于患者而言,面對癌癥有未知、有恐懼、有遺憾,諸多情緒摻雜,的確很可能會經(jīng)歷一段焦灼不安的過程。但是不說,他/她就真的會一無所知嗎? 對大多數(shù)癌癥患者來說,這一直是個偽命題。癌癥本身作為惡性腫瘤,手術、放化療及其副作用帶來的痛苦,無一不在提醒著患者——你生病了,而且還不輕。 隱瞞病情,無異于讓家屬、醫(yī)護人員乃至親朋好友演一場長期、全天候的話劇,可我們都不是演員,沒有高超的演技和天衣無縫的配合。你不說,他/她總能從蛛絲馬跡中得知真相——偶爾的一個躲閃的眼神、臉上未干的淚跡,甚至是不經(jīng)意間一句的輕聲嘆息,都會讓刺激患者因為生病異常敏感的神經(jīng)。這種未知的恐懼帶來的焦慮和壓力往往并不比得知真相要小,甚至很可能會更大。 “接受現(xiàn)實”才是癌癥治療的開始。適當?shù)馗嬖V患者病情是對患者知情權的尊重。許多心理健康的癌癥病人,對壞消息的承受能力遠比我們預料的要強。更何況就目前的醫(yī)療而言,癌癥,真的不等于死亡。許多癌癥特別是早期癌癥和一些預后較好的癌癥如甲狀腺癌,如果能配合醫(yī)生進行標準治療的話,治愈的概率非常大。知悉病情,有助于患者調(diào)整好心態(tài),將主要精力都用于配合治療,更合理地安排生活上面,從而獲得更好的治療效果。 這份坦誠的前提是,需要先預估一下患者的承受能力,再考慮我們的方式。如果我們已經(jīng)決定告知患者實情,那如何告知能最大程度減少患者獲知真相后的“副作用”呢?在坦白真相之前,家屬首先需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做到不僅自己能接受,并且有信心在醫(yī)學手段的幫助下,盡可能延長患者的生存期,提升生存質(zhì)量。患者得知患癌,難免會出現(xiàn)情緒低落、恐懼、抑郁等短期或長期的心理狀態(tài)不佳。為了將可能的傷害降到最低,在告知患者事實時,可以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逐步告訴他們診斷結果。一般在接受治療三四個月后,可以讓患者知道真相。因為這時候, 患者的心理危機期已基本度過,有些患者甚至已經(jīng)做了手術,即使獲知真相,患者情緒波動亦不會太大。 在告知患者真相時,可以輔以正面的、成功的實例,積極予以鼓勵,讓其獲知真實病情的同時,燃起戰(zhàn)勝病魔的強烈意愿。如果患者出現(xiàn)較大的情緒波動,不要急于安慰和打斷,讓患者有效完成情緒的宣泄也是一種很好的解壓方式。有時只要靜靜的陪伴,就能給患者帶來莫大的安慰。待患者情緒穩(wěn)定下來 : 總之,在選擇是否要告訴患者事情時,有時候我們需要分清楚——究竟是患者不能接受,還是我們自己不能接受。畢竟,患者的內(nèi)心或許比我們想象的要更有力量。有時候真相,才能幫助患者們更清楚地做好“戰(zhàn)斗準備”家屬的安慰、支持、一起抗病的決心,更是對于患者勇敢面對疾病、提升信心真正“武器”。作為患者家屬,你會讓患者知道真相嗎? 作為患者本人,你又愿意獲知真相嗎?能說說原因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