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位家長問:
經過語言評估,其語言能力表現如下: 1、有一定的詞匯基礎,會說“爸爸媽媽”,但詞匯量嚴重不足。 2、有一定的溝通表達的能力,但記不清小朋友名字,只能做簡單的回應。 3、多用短語表達,說不完整。 4、語序顛倒,表達有錯誤,常讓人聽不懂或誤解。 5、整體語言理解能力落后,特別缺乏表達抽象的語言能力。 6、孩子測過韋氏智商,總智商61。結論為主動表達簡單,理解能力欠佳,屬輕度低下水平。 所有孩子都具備語言學習天賦,及無需刻意訓練,僅通過日常生活自然成長,即可掌握母語,包括發(fā)音、詞匯、語法、語用等,但是語言障礙的孩子,因為各種原因,失去了發(fā)音的可能,或說不清楚,或其他語言異常,導致與他人無法進行有效溝通。 語言理解和語言表達的關系孩子的語言發(fā)育是否正常,需要看兩點:理解性語言、表達性語言 0-6歲最為關鍵,其中又以3歲之前最重要。孩子一出生就開始聆聽,可以說聽覺是孩子最先使用語言發(fā)育工具,通過聆聽將語言信息儲存在大腦中,加以理解和記憶。開口早的孩子即使不了解詞匯的含義,但也會在父母的引導下模仿發(fā)音。 在出生一年后,孩子會將已經記憶、理解的詞匯表達出來,因此學習口語,有兩個很重要的部分,一個是理解性語言,一個是表達性語言。當孩子學會認出某些事物,或聽得懂父母的語言指令時,他就已經學會了理解性語言,比如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等具有實際含義的詞語。當孩子學會用口語表達需求、想法時,比如要吃水果,喝水,游戲玩耍等,這些就是表達性語言。 語言矯正師說:“先有理解,后有表達,這是語言發(fā)育的規(guī)律,所以在矯正語言障礙的訓練中,需要我們提前考量語障孩子的語言理解能力,才能為后面的口語表達做好準備”。 那些原因可能造成語言理解能力差?語言發(fā)育遲緩、感統失調、自閉癥、弱智這些都會影響語言理解能力的發(fā)展。 有些時候,父母僅僅注意孩子的語言發(fā)音問題,糾結于孩子的發(fā)音不準,吐字不清,這些是遠遠不夠的,還要評估一下孩子會說的話多不多,表達的完整度夠不夠。 區(qū)別語言理解和語言表達很重要在語言能力評估中,我們會發(fā)現,很大一部分還是孩子的語言理解能力的問題,語言理解能力受限恰恰成為木桶效應中的短板。因為理解的詞匯有限,所以會說的也少,因為聆聽的句子不夠長,不完整,語法缺失不豐富,所以表達時也會受到影響。 所以,幫助語言障礙孩子矯正的目的,在于理解語言的意義和正確使用口語進行交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