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麥亞基因組和細胞質的二倍體和四倍體供體 1906年,四倍體小麥的野生祖先于自然界中被發(fā)現,ssp. durum,ssp. Dicoccon 和野生二粒小麥之間雜交產生的F1代可育,染色體可以完全配對,這表明野生二粒小麥是馴化的四倍體小麥的野生祖先,同時也是A和B亞基因組的供體。此外,全基因組測序結果也表明 ssp. durum 和 ssp. Dicoccon 同線性高。因此面包小麥經歷兩次異源多倍化(圖1),第一次多倍化事件約發(fā)生于80萬年前,A基因組作為雄性供體與作為雌性供體的B基因組雜交,形成了四倍體二粒小麥;第二次多倍化事件,AB基因組作為雌性供體與作為雄性供體的D基因組雜交,形成了六倍體小麥,此次事件產生的異源六倍體小麥是裸小麥,隨著變異的發(fā)生,逐漸進化成了自由落粒小麥。 二倍體T. urartu(A亞基因組)和 Ae. tauschii(D 亞基因組)的供體身份已然確定,而面包小麥的B亞基因組供體仍未知。目前,沒有二倍體物種的染色體與B亞基因組有較高的親和力,這意味著B亞基因組的祖先要么已滅絕,要么尚未被發(fā)現,又或者B亞基因組的起源是多源的,通過與現存物種的多次雜交在多倍體水平上進化。最新Ae. speltoides 的全基因組測序結果表明B亞基因組祖先起源于450萬年前,野生二粒小麥BBAA基因組的形成時間預計發(fā)生于80萬年前,因此排除了Ae. speltoides 是B亞基因組直接供體的可能。此外,B亞基因組的起源似乎是單源的,根據這些線索,B亞基因組供體要么滅絕,要么仍未發(fā)現。由于山羊草屬之間的形態(tài)差異有時非常不明顯,不排除B亞基因組供體仍然存在于野外。因此,B亞基因組供體和Ae. speltoides 屬于B譜系,并且均于640萬年前從Amblyopyrum muticum(2n?=?2x?=?14,T基因組)中分化而來。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說面包小麥是由其二倍體和四倍體祖先經歷一次“分化與融合”的循環(huán)進化而來,在約700萬年前的一次分化后,A和B基因組在550萬年前融合形成新的雜交種Ae. tauschii(DD),隨后在80萬年前A和B再次融合形成異源四倍體物種(ssp. dicoccoides,BBAA基因組),為了結束這種“分化與融合”的循環(huán),D基因組再于9000年前與BBAA基因組融合形成六倍體面包小麥(圖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