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集,成書于戰(zhàn)國前期。全書語言簡潔(當時文字刻于金石之上,惜字如金),微言大義,集中地體現(xiàn)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論語》作為儒家經(jīng)典,無論是在維護皇權(quán)至上,講求尊卑貴賤,調(diào)整社會關(guān)系上,還是在日常生活中,對于遵從禮教,維護倫理,約束行為等方面,也都顯得極為重要。 北宋丞相趙普曾說:“《論語》二十篇,吾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稱它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到了現(xiàn)代,《論語》被翻譯成各國文字推向了全世界。 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經(jīng)典,《論語》中包含著大量的人生智慧、教育理念和為政經(jīng)驗,是孔老先生對自己一生經(jīng)歷的總結(jié)和深思。更是中國悠遠綿長歷史傳承下的燦爛的瑰寶,是我們需要深刻了解的文物。 《論語》中有這樣一段話: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該段話譯成現(xiàn)代漢語,其意思是,有人對孔子說:“你怎么不從政呢?”孔子說:“《尚書》有說:“孝是孝于父母,友于兄弟”,把孝道用在做人上,這也是在為政,又何必一定要做官呢?” 在為政篇,主題是關(guān)于如何從政。而在這一段,孔子就描述很重要的一個點,為政并非一定是要做官才行,而是要自己做好人的角色。人首先在家庭之中,在家庭的角色中,就是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對此有所感悟,是可以將孝道再運用到政事上。對待民眾,不還是需要敬重、仁愛么? 如果連家庭中的角色都沒有做好,那又如何去對待政事呢?所以,孔子的這個理念,是重要的。我們看一個人,能否做好政事呢?那首先就是看他能不能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如果自己能夠在家庭中做到孝敬父母,那么就可以對待民眾是敬重的態(tài)度。如果自己能夠在家庭中做到友愛兄弟,那么就可以對待民眾是仁愛的態(tài)度。 管理學是相通的,管理家庭,管理公司,管理政府,存在著相似性??鬃铀瞥绲墓芾響B(tài)度,是用仁愛的態(tài)度來對待。從這個角度來看,不管自己處在什么位置,都是可以去修行的。比如,對待父母孝敬,并非是一個即時的結(jié)果,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始終可以在當下來做反省。這樣,《論語》的思想始終可以指導人在當下去修行,修正自己的言行,以符合于人道。 以這一章作為指導,為政是先開始修正對于父母和兄弟的態(tài)度,然后再將這種態(tài)度運用在政事上。態(tài)度會決定具體的言行是怎么樣的。在為政篇第二段,孔子說《詩經(jīng)》的核心就是思無邪。如果我們也能夠讓自己回歸清靜,沒有邪念妄想,那么所生出的就是正念正言正行。在不同的處境中,可以做到孝、忠、信等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