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名醫(yī)篇 伏羲氏 中國神話中人類的始祖。所處時代約為舊石器時代中晚期。相傳為中國醫(yī)藥鼻祖之一?!兜弁跏兰o》稱“伏羲嘗百藥而制九針”,我國醫(yī)界數(shù)千年來尊奉其為醫(yī)藥學、針灸學之始祖。 神農氏 一說神農氏即炎帝。中國傳說中農業(yè)和醫(yī)藥的發(fā)明者,所處時代為新石器時代晚期,《淮南子·修務訓》:“神農乃始教民,嘗百草之滋味,識水泉之甘苦,……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由是醫(yī)方興焉?!薄兜弁跏兰o》稱:“炎帝神農氏,……,嘗味草木,宣藥療疾,救夭傷人命,百姓日用而不知,著本草四卷?!?br> 黃帝 傳說中我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祖先。所處時代為原始社會末期,為部落或部落聯(lián)盟的領袖。傳說他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很多,我國古文獻也多有黃帝創(chuàng)造發(fā)明醫(yī)藥之記載。 岐伯 中國傳說時期最富有聲望的醫(yī)學家。《帝王世紀》:“(黃帝)又使岐伯嘗味百草。典醫(yī)療疾,今經方、本草、之書咸出焉?!彼未t(yī)學??睂W家林億等在《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表》中強調:“求民之瘼,恤民之隱者,上主之深仁,在昔黃帝之御極也?!?br> 伯高 傳說上古之經脈學醫(yī)家,黃帝臣。伯高之為醫(yī)是以針灸之理論、臨床和熨法等外治為特長,同時,對脈理亦多有論述。 雷公 傳說上古醫(yī)家,黃帝臣,擅長于教授醫(yī)學之道,望色診斷與針灸醫(yī)術等。在關于針灸論述上與黃帝討論了“凡刺之理”,以及望面色而診斷疾病的理論。 少師 傳說上古時醫(yī)家,以擅長人體體質之論而聞名于世。少師對五種人的體質、性格、行為特點等進行了比較具體的敘述,少師之論點近世為朝鮮醫(yī)學家發(fā)展為“四象醫(yī)學”。 甄立言 甄立言,甄權之弟,生于南朝梁大同十一年(545),卒于唐貞觀年間(627~649)。立言醫(yī)術嫻熟,精通本草,善治寄生蟲病。著有《本草音義》七卷、《本草藥性》三卷、《本草集錄》二卷、《古今錄驗方》五十卷,均已散佚,部分佚文尚可在《千金要方》和《外臺秘要》中見到。他的《古今錄驗方》如《外臺秘要》所引“消渴小便至甜”是我國有關糖尿病的最早記載。(王醫(yī)) 周漢晉名醫(yī)篇 扁鵲 扁鵲,其真實姓名是秦越人,又號盧醫(yī)。據(jù)人考證,約生于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407年),卒于赧王五年(公元前310年)。扁鵲是他的綽號。這是因為醫(yī)生治病救人,走到哪里,就為那里帶去安康,如同翩翩飛翔的喜鵲,飛到哪里,就給那里帶來喜。 淳于意 淳于意(公元前205~前150年),西漢臨淄(今山東淄博)人。年輕時喜鉆研醫(yī)術,拜公孫光為師,學習古典醫(yī)籍和治病經驗。公孫光又將他推薦給臨淄的公乘陽慶。當時公乘陽慶已年過六十,收下淳于意為徒,并將自己珍藏的黃帝、扁鵲脈書,根據(jù)五色診斷疾病、判斷病人預后的方法傳授給他。 張仲景 張仲景(約公元150~219年),名機,東漢末年南陽郡涅陽人。張仲景的祖籍自來眾說紛云,陳邦賢氏定為南陽郡涅陽,范行準氏定為南陽蔡陽。 華佗 華佗(約公元2世紀~3世紀初),字元化,沛國譙(即今安徽省亳州)人。他在年輕時,曾到徐州一帶訪師求學,“兼通數(shù)經,曉養(yǎng)性之術”。專志于醫(yī)藥學和養(yǎng)生保健術。他行醫(yī)四方,足跡與聲譽遍及安徽、江蘇、山東、河南等省。 王叔和 王叔和名熙,漢未至西晉期間高平人,其籍貫一說山東巨野,一說山西高平。唐·甘伯宗《名醫(yī)錄》謂其“性度沉靜,通經史,窮研方脈,精意診切,洞識攝養(yǎng)之道,深曉療病之說”。 皇甫謐 皇甫謐,名靜,字士安,自號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肅平涼,一作靈臺)人,后隨其叔父移居至河南新安(今河南澠池縣附近)。其曾祖是漢太尉皇甫嵩,但至皇甫謐時,家境已清貧,而他幼時也不好讀書,直到二十歲以后,才發(fā)憤讀書,竟至廢寢忘食,終于成為當時著名文人。 涪翁與郭玉 郭玉(公元1~2世紀),東漢廣漢郡(今四川新都縣,一說廣漢縣)人,是漢和帝時最負盛名的醫(yī)學家。 郭玉的師祖是一位隱士醫(yī)學家,即四川涪水附近以釣魚為生的一老翁,世人不知其姓名,所以稱為“涪翁”。史志記載:“涪翁避王莽亂隱居于涪,以漁釣老,工醫(yī),亡姓氏。”(《直隸綿州志隱逸》卷41)。 葛洪 “不學而求知,猶愿魚而無網焉;心雖勤而無獲矣”。這是晉代科學家葛洪在治學上的一句名言。 葛洪,字稚川,號抱樸子,人稱“葛仙翁”,丹陽句容縣(今江蘇省句容縣)人。約生于晉太康四年(公元283年),卒于東晉興寧元年(公元363年)。晚年,他隱居在廣東羅浮山中,既煉丹、采藥,又從事著述,直至去世。 魏晉南北朝篇 雷斆 南朝宋時藥學家。曾著《炮炙論》三卷,記載藥物的炮、炙、炒、煅、曝、露等十七種制藥法。原書已佚,其內容為歷代本草所收錄,得以保存,其中有些制藥法,至今仍被采用?,F(xiàn)傳《雷公炮炙論》,為近人張驥輯佚本。 陶弘景 陶弘景,字通明,自號隱居先生或華陽隱居,卒后溢貞白先生,丹陽秣陵(今江蘇鎮(zhèn)江一帶)人。陶氏生活于南朝,歷經宋、齊、梁三朝,是當時一個有相當影響的人物,博物學家,對本草學貢獻尤大。陶氏為世醫(yī)出身,祖父及父親皆習醫(yī)術,且有武功。他自幼聰慧,約十歲時即讀葛洪《神仙傳》,深受影響。 全元起 全元起(生卒年不詳)為南朝時齊梁間人,史籍有作金元越或金元起的,并為訛字,據(jù)《南史·王僧儒傳》稱,全元起在注《黃帝內經·素問》之前,曾就砭石一事造訪王僧儒。他的《注黃帝素問》,為我國最早對《素問》之注解。該書雖佚,但宋·林億等在校正《黃帝內經》時,尚得見其書,并引錄《內經·素問》篇名秩序。 徐之才 徐之才是南北朝時期一代名醫(yī),出身世醫(yī)家庭,其先祖為徐熙,南朝丹陽人,人稱“東海徐氏”。熙之子徐秋天,秋夫子徐道度及徐叔響,皆以醫(yī)著名。徐道度之子徐文伯,及同族徐謇,亦皆以醫(yī)名。后徐謇因故為北朝所俘,終于入仕北朝。徐之才系徐文伯之孫,徐雄的第六子,人又稱徐六,也為北朝所俘。 許胤宗 許胤宗,一作引宗,約生于南朝梁大同二年(536),卒于唐武德九年(626),享年九十余歲。許氏乃常州義興(今江蘇宜興)人,曾事南朝陳,初為新蔡王外兵參軍、義興太守;陳亡后入仕隋,歷尚藥奉御,唐武德元年(618)授散騎侍郎。許氏以醫(yī)術著名,精通脈診,用藥靈活變通,不拘一法。 甄權 甄權,約生于南朝梁大同七年(541),卒于唐貞觀十七年(643),許州扶溝(今河南扶溝)人,因母病,與弟甄立言,精究醫(yī)術,專習方書,遂為名醫(yī)。甄權對針灸術造詣尤深,兼通藥治。一生行醫(yī),活人眾多:隋開皇初(581)曾為秘書省正字,后稱病辭職。甄權通頤養(yǎng)有術,提出吐故納新可使肺氣清肅,是健身延年的有效方法。 隋唐名醫(yī) 巢元方 隋代醫(yī)學家。曾任太醫(yī)博士,隋大業(yè)六年(610)主持編撰《諸病源候論》。 孫思邈 孫思邈,京兆華原(今陜西省耀縣)人,581~682年。人們尊稱他為“藥王”。他從小勤奮好學,七歲讀書,每日背誦一千多字,有“圣童”之稱。到了二十歲,已精通諸子百家學說。 張寶藏 張寶藏,字澹,唐櫟陽(今陜西臨潼)人,約生活于公元六世紀。唐貞觀年間(627~649),寶藏年已七十,任金吾長,時太京李世民患氣痢,諸醫(yī)屢治無效,于是下詔征醫(yī)方,寶藏曾患此疾,服乳煎蓽茇方而愈,他具疏此方。太宗服藥后,痢即痊愈。寶藏因此授三品文官為鴻臚卿,是我國醫(yī)學史上官爵最高者。 崔知悌 崔知悌,許州鄢陵(今河南鄢陵)人,公元615~685年。崔氏出身宦族,歷任洛州(今河南)司馬、度支郎中、戶部員外郎,唐高宗時升殿中少監(jiān),后任中書侍郎,公元670~674年為尚書右丞。公元679年官至戶部尚書。 張文仲 張文仲,約公元620~700年。唐洛州洛陽(今河南洛陽)人。武則天光宅元年(684)為侍御醫(yī)、后至尚藥奉御。文仲通醫(yī)理,尤工風與氣之研究。他認為風有一百二十四種,氣有八十種,若不能區(qū)分,會延誤病機而致死亡。 王燾 王燾,今陜西縣人,約生于公元670~755年,其曾祖父王珪為唐太宗朝宰相。祖父祟基,父茂時,王燾為次子。王燾幼年多病,年長喜好醫(yī)術,有感于不明醫(yī)者,不得為孝子,遂立志學醫(yī)。 鑒真 鑒真,俗姓淳于,鑒真原籍廣陵江陽(今江蘇揚州),唐代佛學大師,公元688~764年。幼時家境清貧,長安元年(701)14歲時,隨父在揚州大云寺(后改名去興寺)出家,唐中宗神龍元年(705)他從道岸禪師受菩薩戒。 王冰 王冰,號啟玄子,又作啟元子。籍貫不詳,約公元710~805年,公元762~763年為太仆令,王氏少時篤好易老之學,講求攝生,究心于醫(yī)學,尤嗜《黃帝內經》。 昝殷 昝殷,唐代蜀地成都(今四川成都)人,約公元797~859年,昝氏精醫(yī)理,擅長產科,通曉藥物學,唐大中年間(847~852),他將前人有關經、帶、胎、產及產后諸癥的經驗效方及自己臨癥驗方共378首,編成《經效產寶》一書,共三卷。 李珣 李珣,字德潤,五代時前蜀梓州(今四川三臺)人,生活于九、十世紀。李珣祖籍波斯,其先祖隋時來華,唐初隨國姓改姓李,安史之亂時入蜀定居梓州。 韓保升 韓保升,五代后蜀(今四川)人,約生活于公元十世紀,生平籍貫史書無載。后蜀主孟昶在位時(934~965),他任翰林學士,曾奉詔主修《本草》。他與諸醫(yī)詳察藥品形態(tài),精究藥物功效,以《新修本草》為藍本,參考了多種本草文獻。 明代名醫(yī)(中) 徐春甫 徐春甫,甫一作圃,字汝元,號東皋,又號思敏、思鶴,祁門(今安徽歙縣)人。早年攻舉業(yè),因苦學失養(yǎng),體弱多疾,遂改攻醫(yī),師從名醫(yī)汪宦。徐氏著有《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及《醫(yī)門捷徑》。徐氏是我國民間醫(yī)藥學術團體——“一體堂宅仁醫(yī)會”的發(fā)起人和創(chuàng)辦者,對推動醫(yī)學發(fā)展,開展學術交流起著一定作用。 高武 高武,號梅孤,鄞縣(今浙江寧波)人,喜讀書,天文、律呂、兵法、騎射無不嫻習。晚年研究醫(yī)學,尤長針灸。著《針灸聚英》、《針灸節(jié)要》、《痘科正宗》等。高氏為訂正穴位,親制針灸銅人模型三具,男、女、童子各一,在針灸史上是少見的。 龔廷賢 龔廷賢,字子才,號云林山人,又號悟真子。江西金溪人。廷賢幼攻舉業(yè),后隨父學醫(yī)。龔廷賢一生著述極豐,其中《小兒推拿秘旨》是我國醫(yī)學史上最早的一部兒科推拿專著。《萬病回春》和《壽世保元》兩書流傳最廣,它從理論上分析病理、癥狀和治法,并附有方劑及400味藥性歌訣。 方有執(zhí) 方有執(zhí),明代傷寒學家。字中行,號九龍山人,安徽歙縣人。兩番以中風、傷寒喪妻,五次以中風殤子,遂發(fā)憤學醫(yī)。方有執(zhí)一生篤志《傷寒論》研究,重新整理《傷寒論》條文,并在《傷寒論條辨》一書中,著重闡釋了衛(wèi)中風、營傷寒、營衛(wèi)俱中傷風寒之源。他敢于疑古,敢于創(chuàng)新,開“錯簡重訂派”之先河,拉開了傷寒學派百家爭鳴的序幕。 明代名醫(yī)(下) 楊濟時 楊濟時,字繼洲,三衢(今浙江衢縣)人。世醫(yī)出身。嘉靖三十四年(1555)被選任侍醫(yī),隆慶三年(1568)進太醫(yī)院圣濟殿,三朝任醫(yī)官達46年。醫(yī)跡遍及閩、蘇、冀、魯、豫、晉等地。在家傳《衛(wèi)生針灸玄機秘要》基礎上,博采眾書,參以己驗,編成《針灸大成》,對針灸理論及臨床又一次進行了總結。 楊氏具有豐富臨證經驗,學術主張很有特色。認為治病,針、灸、藥缺一不可;重視經絡學說,以之指導辨證取穴,提出“寧失其穴,勿失其經”,這樣才能使“穴無不正,疾無不除”。在操作上,楊氏強調“巧妙玄機在指頭”,重視補瀉手法,將前人針刺14法概括為12字手法,即“爪切、指持、口溫、進針、指循、爪攝、針對、指搓、指捻、指留、針搖和指拔”。后又簡化為下針8法:揣、爪、搓、彈、格、捫、循、捻。 張介賓 張介賓,字會卿,號景岳,又號通一子。山陰(今浙江紹興)人。14歲隨父進京,師從名醫(yī)金英,得其傳。張氏醫(yī)名噪京師。 張氏早年崇丹溪陽有余陰不足之說,中年后,以《內經》“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為據(jù),并受張元素影響,轉而抨擊丹溪,“醫(yī)法東坦、立齋”。受王冰影響,并發(fā)揮說命門之火為元氣,腎中之水為元精。無陰精之形,不足以載元氣,提出陽非有余,真陰亦常不足之說,成為溫補派主要人物之一。 在診斷治療思想上,張氏強調辨證論治、辨證求本,提出二綱、六變之說,認為“諸病皆當治本”。張氏臨證經驗豐富,提出不少有益見解。作為溫補派主要人物,其功不可沒;但過于強調溫補,造成流弊,亦不可辭其咎。 傅青主 傅青主,名傅山,字青竹,山西陽曲人,是明末清初著名的醫(yī)學家。著有《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等傳世之作。 《傅青主女科》是一部頗有建樹的婦科專著。綜觀全書,主要抓住了肝、腎、脾的相互關系,對婦科疾病進行調治,處方較為切合臨床實用,因而頗受后世醫(yī)家推崇。傅青主雖以《傅青主女科》一書聞名于世,但他的醫(yī)學造詣是很全面的,故有“醫(yī)圣”之稱。 清代名醫(yī)(上) 鄒潤安 鄒潤安,江蘇武進人。著有《本經疏證》。這是一部發(fā)掘《神農本草經》藥物精蘊和研究《傷寒雜病論》的力作。它融《內經》、《傷寒雜病論》諸書之精義于一爐,在闡述《神農本草經》藥物及其功效方面,見解獨特而又精辟,可謂頗具卓識。 劉奎 劉奎,字文甫,號松峰,山東諸城人,系名相劉墉之堂弟,清嘉慶年間名醫(yī)。他曾向名醫(yī)郭右陶學習臨床醫(yī)術,同時精研《內經》、《難經》,對金元四大家的名著研考尤深。能融古出新,在治療瘟病方面獨樹一幟。他充分運用和發(fā)展了醫(yī)界“戾氣說”治疫病的理論和實踐,著成《瘟疫論類編》和《松峰說疫》。劉奎的醫(yī)學專著不僅為國內醫(yī)學界學習運用,還流傳到日本。此外還有《景岳全書節(jié)文》、《四大家醫(yī)粹》、《松峰醫(yī)話》等著述。 尤怡 尤怡,字在涇,號拙吾,別號飲鶴山人,清長洲(今江蘇吳縣)人,少時家貧而好學,曾在寺院賣字為生,是為清代內科名醫(yī)馬俶的得意門生。尤怡天性沉靜恬淡,工詩詞,不求聞達。為人治病,多見奇效。好為詩與古文,稍暇即讀書灌花,飼鶴觀魚,著書自娛。所著醫(yī)書有《傷寒貫珠集》、《金匱要略心典》、《醫(yī)學讀書記》、《金匱翼》及《靜香樓醫(yī)案》等。 薛雪 薛雪,字生白,號一瓢,又號槐云道人、磨劍道人、牧牛老朽。江蘇吳縣人。薛雪精于濕熱癥。所著《濕熱條辨》即成傳世之作,于溫病學貢獻甚大。又嘗選輯《內經》原文,成《醫(yī)經原旨》。唐大烈《吳醫(yī)匯講》錄其《日講雜記》八則,闡述醫(yī)理及用藥;另有《膏丸檔子》、《傷科方》、《薛一瓢瘧論》等,亦傳為薛氏著作。 薛雪對濕熱病的研究,突出了濕邪與熱邪相合為病的特點,抓住了濕熱二邪輕重不同的要害,并結合臟腑、三焦、表里等辨證方法,使之融為一體,解決了濕熱病的證型辨析,有利于臨床應用。在治療上,雖然有溫化、清瀉、清熱祛濕諸大法,同時又有補陽、益氣、養(yǎng)陰、生津諸法的配伍,然其用藥時時注意到清熱不礙濕,祛濕不助熱,扶正不礙祛邪,祛邪當注意扶正等方面。治療不拘泥于固定成方,體現(xiàn)了濕熱病治療的特點,成為后世治療濕熱病的規(guī)矩,影響極其深遠。 清代名醫(yī)(中) 葉天士 葉天士,名桂,號香巖,又號上律老人,江蘇吳縣人。約生于清代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卒于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是四大溫病學家之一。 葉天士從小熟讀《內經》、《難經》等古籍,對歷代名家之書也旁搜博采。不僅孜孜不倦,而且謙遜向賢;不僅博覽群書,而且虛懷若谷、善學他人長處。葉天士信守“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钡墓庞枴K睦蠋熤杏虚L輩,有同行,有病人,甚至有端中的和尚。從12歲到18歲僅六年間,他除繼承家學外,先后踵門求教過17人。葉天士的虛心求教,“師門深廣”,確實令人肅然起敬。 葉天士最擅長治療時疫和痧痘等證,是中國最早發(fā)現(xiàn)猩紅熱的人。在溫病學上的成就尤其突出,是溫病學的奠基人之一。清代乾隆以后,江南出現(xiàn)了一批以研究溫病著稱的學者。他們以葉天士為首,總結前人的經驗,突破舊條框,開創(chuàng)了治療溫病的新途徑。葉天士著的《溫熱論》,為我國溫病學說的發(fā)展,提供了理論和辨證的基礎。他首先提出“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zhèn)餍陌钡恼擖c,概括了溫病的發(fā)展和傳變的途徑,成為認識外感溫病的總綱;還根據(jù)溫病病變的發(fā)展,分為衛(wèi)、氣、營、血四個階段,作為辨證施治的綱領;在診斷上則發(fā)展了察舌、驗齒、辨斑疹、辨白疹等方法。 徐大椿 徐大椿,原名大業(yè),字靈胎,晚號洄溪老人,江蘇吳江松陵鎮(zhèn)人。生于清代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卒于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性通敏,喜豪辯。自《周易》、《道德》、《陰符》家言,以及天文、地理、音律、技擊等無不通曉,尤精于醫(yī)。 徐大椿精勤于學,平生著述甚豐,皆其所評論闡發(fā),如《醫(yī)學源流論》、《醫(yī)貫砭》、《蘭臺軌范》、《慎疾芻言》等,均能一掃成見,另樹一幟,實中醫(yī)史上千百年獨見之醫(yī)學評論大家。又著《難經經釋》,《神農本草經百種錄》、《傷寒類方》及《內經詮釋》、《六經病解》等,其中真知灼見亦頗不少。后人將其所著輯為《徐氏醫(yī)學全書十六種》等,流傳甚廣、影響極大。 趙學敏 趙學敏,字恕軒,號依吉,浙江錢塘人。乾隆三十五年,趙學敏初步完成了他個人的一套叢書,取名為《利濟十二種》。這套書共一百卷,含12種醫(yī)藥書,包括藥性、本草、養(yǎng)生、祝由、眼科、煉丹及民間走方醫(yī)療法等方面的內容。叢書子目的名稱是:《醫(yī)林集腋》、《養(yǎng)素園傳信方》、《祝由錄驗》、《囊露集》、《本草話》、《串雅》、《花藥小名錄》、《升降秘要》、《攝生閑覽》、《藥性元解》、《奇藥備考》、《本草綱目拾遺》,遺憾的是這12種醫(yī)書只有《串雅》和《本草綱目拾遺》留傳下來。 《串雅》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有關民間走方醫(yī)的專著。書中記錄了走方醫(yī)常用治病手段,又介紹了有關藥物偽品、制法、食品、雜品等情況,揭示了走方醫(yī)所用的簡便治法和藥物炮制、作偽的內幕。這些資料的披露,不僅為研究走方醫(yī)提供了第一手材料,也為中醫(yī)藥學提供了許多新的治療方法。 《本草綱目拾遺》是一部為了彌補明代醫(yī)學家李時珍《本草綱目》之不足而作的本草學著作?!侗静菥V目拾遺》不僅糾正李時珍書中的幾十條錯誤,還增添了大量新的藥物。該書是清代最重要的本草著作,在中醫(yī)藥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