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位于安徽合肥市東郊大興集的包氏墓群重見天日,共出土六方墓志,這其中有三方墓志即包拯、包拯妻董氏、包鐿妻崔氏墓志,中間間隔38年卻均由文勛篆蓋。文勛何許人也?這才引起人們對文勛的重視。文勛在宋史中無傳,似乎也沒什么名氣。后經(jīng)專家從一些零星的史料中考證,文勛的仕履及在書壇上的成就和地位才為人知曉、得以顯現(xiàn)。
一、文勛的生平仕履
文勛,字安國,安徽廬江人,漢太守文翁之后,北宋名臣包拯之甥。文勛親屬能考知者尚有子文嘉謨。一生大部分時間都任地方官。史料中記載:嘉祐八年(1063),文勛的官職是“將仕郎守溫州瑞安縣令”,其后改知處州縉云縣。韓維《南陽集》卷十七有《守溫州瑞金縣尉文勛可特授處州縉云縣令》。
熙寧元年(1068)前后,任“將仕郎守海州懷仁縣令”,稍后曾布接任?!独m(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百二十五:“曾布熙寧二年九月二十一日自海州懷仁縣令轉(zhuǎn)著作佐郎?!蔽鯇幘拍辏?076)春,文勛升遷還朝。元豐八年(1085)任湖州簽判。元祐元年(1087),任“奉議郎簽書昭慶軍節(jié)度判官廳公事”并“賜緋魚袋”,后轉(zhuǎn)太府寺丞。宋·鄧椿《畫繼》卷四:“文勛,字安國。元祐末作太府寺丞,福建漕?!?/p>
《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百八十“哲宗元祐八年正月丁酉(十九日)”:“太府寺丞文勛為福建路轉(zhuǎn)運判官?!?nbsp;紹圣元年(1095),文勛篆《崔氏墓志》署云:“承議郎,充福建路轉(zhuǎn)運判官,飛騎尉賜緋魚袋文勛。”據(jù)孔凡禮《蘇軾年譜》引嘉靖《廣東通志》卷九:“元符三年(1100)十一月,文勛為廣南東路轉(zhuǎn)運判官?!薄短K軾年譜》卷三十九,第1366頁:勛旋漕湖南,卒,山谷作挽詞在崇寧二年(1103)。從文勛來不及為卒于崇寧二年(1102)的文氏篆墓志蓋,可證其卒年下限必在崇寧二年(1102)。至于生年,已無法考知,當與蘇軾年齡相仿。
文勛一生雖然官位不顯,但是書名頗高,與當時名流如蘇軾、黃庭堅、米芾、李之儀、毛滂等均有交游,特別是與蘇軾、黃庭堅關系甚為密切。《蘇軾文集》中蘇軾有“余在密州,有文勛長官,以事至密……”記載,有為文勛寫的詩詞;在密州任太守時請文勛臨摹瑯琊刻石文字,鐫刻于石上,并撰寫跋文刻于其后,置之超然臺上,并多次推薦文勛篆額,可見兩人交情之深!
文勛與黃庭堅也相知甚深,黃庭堅也有多詩相贈;黃庭堅應其同年進士,臨淄王辟之之請為《伯夷叔齊廟碑》撰碑文,文勛為《伯夷叔齊廟碑》篆額;在文勛去世后黃庭堅作《文勛真贊》,還寫有文安國挽詞二首。文勛以篆書擅名,但藝不止此。善論難劇談,并工畫山水,具見于畫史。文勛篆書與當朝陳晞、章友直齊名。就個體風格而言,李之儀謂其篆字“方嚴勁正,未嘗妄下一筆”堪為月旦之評。
二、文勛的篆書成就
最近筆者查閱了《書史會要》、《圖繪寶鑒》、《畫繼》、《玉冊文》、《伯夷叔齊廟記》等史料,未找到文勛的畫,只查到米芾《米海岳書史》中有“文勛、字安國,官至太府寺丞。善山水,畫西方變相,其作方界,略不抒思,善論難劇談,篆字用筆,意在隸前,得汲冢、魯壁、周鼓、泰山之妙”及蘇軾《跋其畫扇》中:“道子畫西方變相,觀者如堵,作佛圓光,風落電轉(zhuǎn),一揮而成。嘗疑其不然,今觀安國作方界,略不抒思,乃知傳者之不謬?!蹦艿么硕烁叨仍u價,可見文勛其畫非同一般!
文勛篆刻現(xiàn)在史料中查到的有:臨摹瑯琊刻石、《大宋杭州惠因院賢首教藏》碑額篆(殘存四字未查到)、《廣州東莞縣資福禪寺羅漢閣》碑額篆(已不存)、山西永濟《伯夷叔齊廟碑》額篆、丁謂(玉冊文>記載,南岳鎮(zhèn)南門有篆書“南岳”二字,轉(zhuǎn)運判官文勛篆、為包拯、包拯妻董氏、包綬妻崔氏墓志墓志篆額等?,F(xiàn)將收集到文勛現(xiàn)存的一些篆書拓片予以共享,供欣賞!
1、瑯琊刻
瑯琊刻石兩千多年來歷盡風雨滄桑,損毀嚴重。西漢末年,瑯琊遭遇特大地震,建筑大都被夷為平地,瑯琊文化趨于式微,漸被湮沒。至北宋時,瑯琊臺始皇頌德碑已亡失大半,僅存從臣姓名與二世詔書。蘇軾任密州太守時,曾于熙寧九年(1076年)登瑯琊臺,作《書瑯琊篆后》跋文,并對瑯琊刻石作過一番考證。蘇軾對刻石文字極為推崇,稱之為“秦雖無道,然所立有絕人者,文字之工,世亦莫及,皆不可廢”。其時秦始皇刻石早已泯滅不存,但二世刻石尚保存完整。蘇軾于民間搜求到瑯琊刻石舊拓本,比當下所見之刻石完好。蘇軾的好友、廬江文勛擅篆書,深得李斯筆意,此時正在密州,蘇軾即請他臨摹瑯琊刻石文字,鐫刻于石上,并撰寫跋文刻于其后,置之超然臺上。蘇軾曾在超然臺思念其弟蘇轍,寫下了著名的詞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遺憾的是,后來此摹刻碑石下落不明,不知所終,也未見拓本傳世,惟宋刻《澄清堂帖》十一卷收有文勛臨摹瑯琊臺刻石全八十六字。其后趙明誠、李清照《金石錄》記曰:“秦瑯琊臺刻石,在今密州。其頌詩亡矣,獨從臣姓名及二世詔書尚存,然亦殘缺。熙寧中,蘇翰林(軾)守密,令廬江文勛模拓刻石,即此碑也。
以下是《澄清堂帖》十一卷收有文勛臨摹瑯琊臺刻石全八十六字;最后一幅是蘇軾《書瑯琊篆后》跋文

釋文:五大夫趙嬰五大夫楊樛?;实墼唬航鹗瘫M始皇帝所為也。今襲號而金石刻

釋文:辭不稱始皇帝。其於久遠也。如後嗣為之者,不稱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

釋文: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臣請具刻詔書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請。制

釋文:曰:可。(其后楷書為蘇軾跋)
刻石高129厘米,寬67.5厘米,厚37厘米。今存原石本13行,計86字,筆畫接近石鼓文,用筆即雄渾又秀麗,結(jié)體比泰山刻石更修長、圓活,為秦篆的代表作。原石現(xiàn)藏于國家博物館。
2、《 伯夷叔齊廟碑 》額篆
蒲州二賢祠《伯夷叔齊廟碑》額高53cm、寬40cm,身高168cm、寬83cm。碑文縱列15行,行40字,楷書,額篆“伯夷叔齊廟記”6字。原在二賢祠內(nèi),廟毀后,碑棄于遺址?,F(xiàn)留殘塊,置于永濟市博物館內(nèi)?!短N寶齋》所藏拓本,無額,碑文完整無損。據(jù)碑文可知,此碑為黃庭堅應其同年進士,臨淄王辟之之請所撰之碑文。王氏當時任河東縣令,修葺二賢祠功成,向黃庭堅乞文而得,時在宋哲宗元祐六年(1090)。文述夷齊史事及歷代名賢對其評價,甚為精當。北圖藏有全拓,連同《蘊寶齋》藏本和另外一線裝書式民國時期石印本,現(xiàn)知有三件存世。因碑文中有“故樂為之書”之語,世人皆認為此碑為黃庭堅撰并書。
觀此碑拓,無碑題,無黃庭堅撰并書題記,正文后有“廬江文勛篆額,洛陽李宏立石”。碑文中顯示河東令王辟之向黃庭堅乞文一事。

3、包氏墓群的出土墓志篆蓋
宋故永康郡夫人董氏墓志銘
朝奉郎、守太常少卿、直龍圖閣、知廣州軍州事、兼管內(nèi)勸農(nóng)事、□□提點□□□公□□□□□□兵馬都鈐轄、兼本路安撫管句經(jīng)略司公事、輕車都尉、賜紫金魚袋張?zhí)? 撰
朝奉郎、守殿中丞、監(jiān)廬州酒務、騎都尉、賜緋魚袋錢勰 書
外甥 將仕郎、守海州懷仁縣令文勛 篆蓋

包拯墓志篆蓋

包拯妻董氏篆蓋
包拯墓志篆蓋照片
4、《玉冊文》禮部侍郎丁謂撰
真宗皇帝上帝徽號冊文玉冊金貫寶匣。紹興元年三月內(nèi)孔彥舟盜毀不存此文。元祐元年六月十日監(jiān)官黃安期刊石。順成門三間。有乾德三年潭州修廟記碑。兵部郎中賈玼撰。帥臣潘美立。廊十六間。畫百官像。鎮(zhèn)南殿前石龕燈一座。前廣西提舉呂渭建舍然燃。唐楚王舍鐵盆露臺卦亭。塑壁樂部百戲神像。乃蕭墻也。鎮(zhèn)南門五間。有篆書“南岳”二字。轉(zhuǎn)運判官文勛篆雄偉勁凈為世所珍?!?/strong>
筆者上月參加湖南文氏舉辦的“中華好家風-2017年中國·湖南衡山文氏家風高峰論壇會議”專程去南岳尋找文勛篆書無果。不知“南岳”二字是否還有拓片存世!請知其下落者告知。

作者文佳明在中華文氏歷史陳列館留影。背景為作者女兒文雯書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