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大澂(1835-1902),字清卿,號恒軒,又號愙齋。江蘇吳縣人。晚清代官員、書畫家、金石學(xué)家、文字學(xué)家,著有《說文古籀補(bǔ)》、《古玉圖考》、《古字說》、《恒軒吉金錄》、《愙齋集古錄》、《權(quán)衡度量考》、《毛公鼎釋文》、《愙齋詩文集》等。《清史稿》卷四百五十有傳。 ![]() 深受祖父及外祖父等家風(fēng)的影響,喜愛金石,平生頗留心古器物之搜集與研討。在其藝術(shù)實(shí)踐中,又以書法的成就最高。有清一代,吳大澂的大篆獨(dú)樹一幟,是清代書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他從學(xué)秦代小篆刻石開始,中年后又參以古籀文,工穩(wěn)嚴(yán)謹(jǐn),平時(shí)書札往往亦以篆書為主,創(chuàng)造出古雅清穆的大篆書風(fēng)。 泰山及泰山秦刻是吳大澂的書法精神家園。綜合《愙齋自訂年譜》、顧廷龍《吳愙齋先生年譜》、《吳大澂尺牘》、吳大澂手拓泰山刻石殘字上的題記,可知,光緒十二年(1886年)十二月十六日他抵達(dá)泰安,開始訪碑行程。第二天,登泰山,謁碧霞元君祠,唐、宋元摩崖石刻,并題刻泰山,當(dāng)天下山回訪岱廟,暮色中手拓秦刻石。 一、關(guān)于題刻泰山內(nèi)容 泰山上現(xiàn)有吳大澂題刻六處,《漢鏡銘》、臨瑯琊臺刻石摩崖碑, “虎”字、“秦松”、杜甫《望岳詩》、“青玉案”等刻石。全部是篆書體。 秦松 ![]() ![]() 此題刻在泰山五松亭院西側(cè)石壁上,刻于光緒十二年(1886)。字面高97厘米,寬122厘米?!扒厮伞?字橫列。字徑94厘米,篆書。 漢鏡銘 ![]() “上大山,見神仙。食玉英,飲醴泉。駕蜚龍,乘浮云。宜官秩,保子孫。壽萬年,貴富昌,樂未央。漢鏡銘。光緒丙戌十二月吳大澂書。” 臨瑯琊臺刻石 ![]() 此石刻于泰山斗母宮以北約80米自然石上。石面高90厘米,寬70厘米??涛?2行,滿行8字,凡89字,字徑6.1厘米。 文曰:五夫=楊樛?;实墼唬骸敖鹗蹋M始皇帝所為也。今襲號,而金石刻,辭不稱始皇帝。其于久遠(yuǎn)也,如后嗣為之者,不稱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夫=臣德昧死言:“臣請具刻詔書,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請。”制曰:“可?!?吳大澂臨本。 ![]() 原刻拓片 杜甫《望岳》刻石 ![]()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huì)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杜工部詩,吳大澂書。 此石刻于泰山斗母宮以北約80米自然石上,石面高90厘米,寬70厘米??涛?2行,滿行8字,凡89字,字徑6.1厘米。 虎 ![]() 此題刻在中天門稍北約15米倒盤東側(cè)石壁上,字面高107厘米,寬66厘米,字徑105厘米,篆書。 泰山中天門有伏虎廟,廟里有尊伏虎神、廟旁有塊伏虎石,可以說“群虎”之地。將“虎”字變形成有腳有尾,翹尾蹲坐,栩栩如生,格外傳神,為泰山字刻之精品。摹自金文《師酉簋》,書體屬于古籀文,亦即大篆。這個(gè)泰山之“虎”與渾春之“龍虎”惟妙惟肖,所不同的是,渾春“龍虎”刻石字系線刻(雙勾),未著色,而泰山之“虎”系陰刻,著紅色油漆。 青玉案 ![]() 此題刻在對松亭北約100米盤路西側(cè)石壁上,字面高22厘米,寬48厘米?!扒嘤癜浮?字橫列1行,字徑18厘米,篆書。“青玉案”一般解為詞牌名,后世沿用,該詞最早出自漢張衡“美人贈(zèng)我錦繡緞,何以報(bào)之青玉案”。吳大澂題刻這三個(gè)字,與此處的山石造型有關(guān),刀削斧劈的,倒像是個(gè)案幾,此處“青玉案”是形容山石象青玉做的幾案。 吳書“青玉案”中的“玉”字,如“王”,二者的區(qū)別是,三橫平分加一豎,就是“玉”;上面兩橫較近,與下面的橫較遠(yuǎn)時(shí),就是“王”。 二、書寫題刻的時(shí)間 六處題刻,只有“秦松”“漢鏡銘”題款“光緒丙戌十二月”, 可以明確“秦松”、 “漢鏡銘”同時(shí)題寫于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十二月十七日。其他無銘文時(shí)間難以確定。 吳大澂《愙齋自訂年譜》中記載:“十六日,行抵泰安,登泰山,謁碧霞元君祠,訪秦九字刻石,及唐玄宗摩崖石刻。手書'秦松’二大字,并臨瑯琊臺秦刻十三行” ![]() 即“臨瑯琊臺秦刻”與“秦松”、“漢鏡銘”同時(shí)題寫于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十二月十七日。 據(jù)浙江圖書館藏光緒十三年(1887) 四月十五日吳大澂致書札張曜:去臘登岱頂時(shí),適有拓工黃文升導(dǎo)游,請題名以紀(jì)鴻爪。因與議定刻資,先給銀五十一兩,途中匆促,不及工書。茲特寫齊寄上,乞轉(zhuǎn)交泰安令吳惺初同年代付黃文升,屬其從容刻之。 “茲特寫齊寄上”也就是說,吳大澂因“途中匆促,不及工書”,當(dāng)時(shí)可能只題寫了“臨瑯琊臺秦刻” 、“秦松”與“漢鏡銘”;次年四月題寫“虎”字、杜甫《望岳詩》、“青玉案”等并鐫刻。 三、手拓秦殘字題刻 清嘉慶二十年(1815年)春,原泰安縣令蔣因培等人于岱頂玉女池中尋得秦刻僅存2塊殘石,存10字,俗稱“十字石”,即嵌此二石于東岳廟寶斯亭。道光十二年(1832年)壁墻坍塌,該刻石再次遭到破壞,時(shí)任泰安知縣徐宗干派人搜得,并移置山下岱廟道院壁間。 、 ![]() 吳大澂于暮色中親手摹拓秦殘字,并寄贈(zèng)王懿榮。 吳大澂在自己手拓的泰山刻石殘字上的篆書題記,曰:“光緒十二年嘉平月既望,登泰山,歸至岱廟,訪秦刻石殘字,時(shí)已薄暮,手拓此紙,寄呈廉生太史鑒定,吳大澂”,并鈐?。骸皭邶S”。嘉平月,即農(nóng)歷十二月;既望之日,即農(nóng)歷十五日望日的下一日,即十六日。 ![]() 民國八年(1919年)商務(wù)印書館石印本《吳愙齋尺牘》有吳大澂寫給王懿榮的信:“廉生仁弟太史如手:去臘望日,行抵泰安,翌晨登岱頂,歸至岱廟,于暮色蒼茫中手拓秦石,寄呈一笑。 ![]() 顧廷龍先生的《吳愙齋先生年譜》也有記載:“望日,行抵泰安,翌日登岱頂,歸至岱廟,于暮色蒼茫中手拓秦石,寄呈一笑。。。。如兄大澂頓首,二月初五日?!?。 七年以后,光緒十九年(一八九三年),刻石又被盜,泰安知縣毛蜀云下令封城嚴(yán)加搜查,后在一石橋下發(fā)現(xiàn)并重置于岱廟內(nèi)。宣統(tǒng)二年(一九一〇年),知縣俞慶瀾在岱廟環(huán)詠亭前鑿石為屋并新刻題跋,把殘石、徐宗干跋及新刻跋一并砌于石屋內(nèi)。民國十七年(一九二八年),岱廟改為市場,其中“環(huán)詠亭、雨花道院廢為旅館、澡堂,古刻石碣,鑿為石料”,俞慶瀾所鑿“石屋”亦受影響。后有人在岱廟東御座修建了一門樓式碑龕,將殘石、徐宗干跋、俞慶瀾跋自上而下鑲嵌其中,至今仍保存在原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