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你說,你現(xiàn)在首要的任務就是把你弟弟好好養(yǎng)大。就這么一個兒子,以后還要靠他當門立戶的。”女主角安然的父母出車禍去世了,姑媽就說了上面這段話。 電影想表達的重男輕女思想通過姑媽之口,赤裸裸講了出來。諷刺的是,講出這句話的姑媽,本身就是重男輕女思想的犧牲品。 重男輕女思想里有一個特別奇怪的邏輯?“重男”可以理解為父母有所期盼,“輕女”卻找不到什么理由。 在電影《我的姐姐》中,分別塑造了姑媽、孕婦以及安然三個深受“重男輕女”思想毒害的女性形象。 姑媽六歲時,姑媽夜里被蚊子咬醒,看到母親正在給弟弟(安然的父親)切西瓜。母親邊催促弟弟快吃邊說:別讓姐姐看到了。 十八歲時,姑媽考上了西師俄語系,而安然的父親考上了中專。貧困的家庭只能讓一個人念書,這種二選一的抉擇,結果似乎顯而易見。安然的奶奶告訴姑媽:我什么都要緊著我兒子來,你就不要想了。 工作后,姑媽每個月的工資四十五塊錢,其中要拿出十五塊錢資助弟弟上學。 再后來,姑媽所在的工廠倒閉了,于是她想跟朋友去俄羅斯做生意??墒莿偟侥箍?,奶奶就打電話過來說:你弟弟生了個女兒,趕緊回來帶孩子。姑媽雖然心中不愿,可在“你是當姐姐的”魔咒下,無奈回國。 面對這種不公的命運,姑媽選擇了順從。 “你看,我是姐姐,從生下來就是,一直都是。”在姑媽說出這句話時,有無奈,有不甘,也有遺憾。 安然父母去世后,姑媽把安然的弟弟安子恒接到了家中??吹侥赣H這種“自找麻煩”的行為,姑媽的女兒非常不滿——“你上輩子欠他家的是吧?”“活該你命苦,你命不苦哪個苦?” 凡是要讓著弟弟,弟弟的孩子我也理所應當?shù)恼疹櫋?/span>“沒有人規(guī)定我要這么做,但長姐如母,”成了困住姑媽一生的魔咒。 墻上年輕時的照片、家里的套娃、喃喃自語的俄語,卻又告訴我們姑媽心中揮之不去的夢想??稍诂F(xiàn)實面前,姑媽只能把想法深埋心底,偶爾的看上一眼,告訴自己曾經有過。 孕婦安然是一名護士,由她負責護理的孕婦身體出了一些狀況。
看到醫(yī)生的不置可否,安然跑到樓下,追上了正被送往別處醫(yī)院的孕婦。盡管孕婦老公一直阻攔,安然還是堅持說明了利害關系——如果不盡快治療,孕婦會有生命危險??僧斅牭皆袐D自己說“我要生”之后,安然崩潰了。 “身體是你自己的,人沒有了,就什么都沒有了?!碑敯踩恍沟桌锏暮俺鲞@句話,換來的卻只是孕婦老公的打罵。 回到家里,安然對姑媽說“我全身都沒力氣了?!鄙頌楫斒氯说脑袐D都對自己的生命不在意,其他人又能做什么? 如果姑媽是在生活上表現(xiàn)重男輕女的問題,那么孕婦就是從個人意志上對其的體現(xiàn)。 安然安然的父母同樣是有著重男輕女思想的人。 弟弟喜歡吃紅燒肉,安然只吃過筍子炒肉(打屁股)。 弟弟在家可以無法無天,爸爸甚至告訴他“家里的一切都是你的”。安然卻被寄養(yǎng)在姑姑家,被表哥當沙包,被姑父偷看洗澡。 就連大學填報志愿,父母都要橫插一腳——安然想報考北京醫(yī)學院的臨床醫(yī)學,被父母偷偷改成了川內一家醫(yī)學院的護理專業(yè)。 父母的邏輯很簡單——他們覺得女孩子早點賺錢留在身邊照顧家里就好。女兒的想法值幾個錢? 面對父母的不可理喻,安然沒有選擇姑媽和孕婦的認命,而是選擇了反抗——大學期間,學費生活費全靠自己解決,努力攢錢,努力學習,準備去北京讀研。 按照安然的計劃,在北京畢業(yè)后就留在當?shù)毓ぷ鳎?、未來都會有一個嶄新的開始。安然所作的一切,都只有一個目的——用事實告訴父母“生女兒也是不錯的”。 奇怪的邏輯在重男輕女的思想里,有一個特別奇怪的邏輯。 如果父母喜愛男孩,有著靠男孩傳宗接代、養(yǎng)老送終的思想,可以理解。這是從古至今留下的傳統(tǒng)思想,不是一朝一夕能改的。 但是重男的同時,卻對女兒特別苛責,就很難理解。 首先是安然的奶奶。 安然的姑媽考上了西師俄語系,安然的父親考上了中專。家庭條件差,只能供一個孩子上學。按照安然奶奶的思想,選擇讓安然父親上學沒什么好奇怪的。但是安然奶奶對安然姑媽說“我什么都要緊著我兒子來,你就不要想了。” 從安然奶奶的話中我們不但不能感覺到愧疚,反而還有一些指責。好像就該這樣,你要是有意見你就有錯。 然后是安然的父母。 為了要一個男孩,父母把安然申報成殘疾人。但是工作人員來檢查,看到完好無缺的安然時,事情穿幫了。眼看事情敗漏的父親,二話不說就開始打安然,邊打邊說“你穿什么不好,你穿裙子?”拉架的母親對安然說“你認個錯”。 你看這個邏輯,父母通過非正當手段想要個孩子,事情穿幫了卻怪到安然身上,還讓安然“認個錯”。 我真是一臉問號臉,自始至終,安然究竟錯在哪里? 難道只是因為父母是“大人”,就做什么都是對的? 點個“關注”,鼓勵鼓勵。(??`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