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span> 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nèi)容相關(guān)的故事。 三國時期,魏國的管寧自幼好學(xué),飽讀經(jīng)書,一生不慕名利,與華歆同縣,同席讀書。 一次,管寧和華歆同在園中鋤菜,看見地上有一片黃金,管寧像看到瓦片、石頭一樣,揮鋤不停,華歆拾起金片而后又扔了它。 他們又曾經(jīng)同坐在一張席上讀書,有個坐著華貴車輛的官員從門前過,管寧還像原來一樣讀書,華歆卻放下書出去觀看。 于是管寧將席割成兩半,說:“你不是我要的朋友。” 從此與華歆分開坐。(選自《世說新語》) “管寧割席”后來成了一個成語,后以此指朋友絕交,也指“道不同,不必在一起做事”。 道,不同,不相為謀??鬃诱J(rèn)為,人生大的志向不一樣的人,不能齊心協(xié)力把事做好,無法共同謀劃事務(wù)。 這句話還有一種說法,“相”指事物表象,為謀就是為謀道。這樣來講,就是我們所追求的道是和而不同的,但不能以事物表象去看待,闡述我們所要謀的道。 君子是和而不同,周而不比的,君子尊重參差多態(tài)的生命形態(tài),君子不求所有人一樣,比如你愛畫畫,我愛書法,她愛舞蹈,但無論哪一種,都應(yīng)該是精誠為之,都應(yīng)該是建立在“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這個大方向上的。 假如偏離了這個大方向,比如一個人做這些事時不能有個精一,致良知,明理的方向,只是為了利來利往,只是為了虛榮虛名,只是為了自私自利,而另一個人則是做一事,是一事,著事上修身正性,修己安人,將其當(dāng)作更新自己,升華自己的手段,助力自己更好的成德成圣,那么這兩種人氣不同,不可能類聚,更不可能久處以成事。 孔子說:“謀道的大方向上不同的人,不能一起共事?!?/span> 最后,我們大家一起再讀一遍: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