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培訓老師,平時遇到的大多數學生成績都不太理想,在與這些學生家長聊天時,聽到最多的一個問題就是:“孩子學習沒有方法,不知道該咋學習,學的東西不系統(tǒng),咋辦?” 更有甚者有初三臨近畢業(yè)的學生家長也過來問我這個問題! 每次聽到這個問題時,我都會想想自己小時候是怎么學習的。作為一名80后的小尾巴,我們那個年代沒有補課一說,因為父母文化都不高,所以平時作業(yè)中不會的題目只能去學校問老師,問同學,也沒有其它選擇。 我記得上初中時,作業(yè)量比小學時候要大的多,每天放學后就是寫作業(yè),尤其是臨近初三畢業(yè)時候,每天基本上都被各科的卷子淹沒。 你肯定會問,這么多卷子能寫完么? 肯定不能呀! 那個時候我們班大多數學生都有錯題本,每次考試時一些比較典型的錯題都會從卷子上撕下來貼到錯題本上,不像現在還有喵喵機,按下按鈕就滋滋的打印出來了。因此,復習時主要還是以復習錯題為主,這樣更有針對性,效率也會更高。 但是臨近畢業(yè)時,因為考試非常頻繁,因此為了提高整理錯題的效率,我們都會買個文件夾,直接把卷子夾在里面,然后把錯題進行標注,每次考試前都會把錯題找出來,自己蓋上答案再重新寫一遍。 講真,每次刷錯題時就好比反復讀一本名著一樣,每次都有不一樣的體會。所以,再復習錯題時,可能突然就會發(fā)現另外一種解法,然后就和同學們交流,分享,順便吹吹牛,哈哈。 那個時候,記的老師也是反復要求我們要預習和復習,每天晚上寫完作業(yè)時,就把第二天要講的內容花幾分鐘時間過一遍。這樣做有一個好處,就是自己心里大概能明白明天老師大概會講什么內容,這樣心里就不會慌。 有時候為了小裝一把,故意會在課堂上小瞇一會兒,讓同學誤認為,這哥們睡覺都能學這么好,其實老師講重點內容時我都是打起12分的精力去聽的。當然,這個是不提倡的哈,同學們還是要認真去聽每一節(jié)課。 認真聽課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作為一個普通人,自己上課學過的內容不可能100% 學會并吸收,那這個時候怎么辦呢? 復習! 我相信現在很多孩子放學回家后,首先拿出的就是作業(yè),上來就寫,你可以看看自家的孩子是不是這樣的。 這個是一個錯誤的方法! 正常情況下,放學后應該先拿出課本,翻翻記的課堂筆記,回憶下今天學的什么內容,就好比看電影一樣,把每個課堂上的小片段迅速的在腦海里過一遍,然后再打開練習冊去寫題。如果時間允許,甚至會把當天所學的知識點一一列出來,這樣會更有條理性,系統(tǒng)性。 記的那個時候老師要求我們要把課本上的加粗的黑體字(定義,性質,定理等等)要熟練的背下來,因此我們會把這些內容寫到小紙片上,利用早上背誦英語的時間,抽幾分鐘讀幾遍,或者晚上睡覺前看幾眼。 但是現在有很多學生對于課本上的這些內容記的都是非常的亂,比如“角平分線的性質”和“垂直平分線的性質”,有很多學生都復述不出來,更有甚者記混了。試想,你連他它是什么你都沒搞清楚,那你怎么能熟練的記下來呢? 不信的話,你可以回家考考自己的孩子,看有多少學生能把自己最近所學的定義或者性質,定理完整的或者它們的大意描述出來。 現在是個信息過剩的時代,關于學習方法網上有很多,打開“某音”或者“某頻號”等短視頻軟件,你隨便搜下就會出來很多,有很多名人大咖都發(fā)表過各自教育理念,學習方法,方法嘛基本上是大同小異。 看到這,你還說找不到學習方法嗎? 不是找不到方法,而是很多孩子堅持不下去,或者說很多家長堅持不下去,不想陪著孩子去改變。究其原因,最多的理由就是作業(yè)太多沒時間去復習,沒時間去預習,沒時間去訂正錯題。 人的本能是自動規(guī)避困難的,所以有些家長朋友一看到孩子想要變優(yōu)秀得付出這么大的精力和耐心,自己心里就打起了退堂鼓,心想,這個方法不好,轉而去尋找更好的方法,總想一口就吃個大胖子,所以孩子寶貴的學習時間就是在這樣猶豫不覺的情況下給浪費掉了。 上面這個情況是不是像極了某東方大國的足球隊,坐擁十幾億人口,遍尋名師,但是就是不好好沉下心去磨練自己的球技,非得學這個,學那個,最后踢的跟粑粑一樣臭,真替印度感到丟臉。 正是因為以上幾個原因,所以大多數人都熱衷于在網上找靈丹妙藥,學習大招,以拯救孩子于水火之中,如果真的為孩子好,那就培孩子堅持下去,切忌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毫不客氣的說,現在的家長過渡的把學習方法,技巧放大了,弱化了勤奮與堅持的意義,總想付出最少的精力,獲得最大的回報。 “頭懸梁,錐刺股”,“鑿壁借光”等流傳千年的典故,其實已經為莘莘學子做了標榜。 最后送給各位學生一句話共勉:“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