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快速讓你 Get 本次分享重點,先放出一個本次分享大綱: 分享大綱 一、可遷移的運營業(yè)務流程搭建全解 二、運營流程搭建的工具及其使用方法 三、自我迭代的運營日常工作方法 職業(yè)經歷中接觸過幾百位運營人,發(fā)現大體有三個共同的痛點: 1、該學啥 運營能力象限很多,時間精力有限,該提升什么? 2、難設計 不知道怎么對自己的運營做改進,運營過程中心態(tài)起伏,不可預測結果是什么; 接了一個新業(yè)務,比如到入職一家新公司,難以開展新業(yè)務流程的設計; 3、不會教 看別人的sop能夠看得懂,但開展一個新業(yè)務,自己要做的時候一頭霧水; 即使自己績效很高,但不知道怎么教別人做; 現在的職場環(huán)境的快速變化,比如去年教育行業(yè)受雙減造成了很多運營人的職業(yè)陣痛??蛇w移、可迭代的運營業(yè)務流程的搭建能力是一項運營人的長期可增長能力。 搭建一個可迭代、可遷移的運營流程有5個步驟: 步驟一:定義用戶的起點和終點 步驟二:借助3個模型-幫助用戶從起點走到終點 步驟三:搭建流程清單 步驟四:讓數據說話 步驟五:復盤與迭代 步驟一:定義用戶的起點到終點運營是通過為顧客創(chuàng)造價值以此來獲得用戶價值,運營流程的本質是圍繞實現用戶創(chuàng)造價值,幫助用戶從起點走到終點(或者說某個里程碑)。 我們在這一步我們需要準確回答三個問題:
任何一個用戶購買某個事物,都會有一個決策鏈,我們設計的路徑就是實現這個決策鏈。 上至市場營銷也是一樣需要遵循消費者的購買決策。“營銷圣經”《市場營銷》的第155頁定義了消費者對于新產品的購買決策過程為:認知——興趣——評價——(試用)——采用。 然而這個框架對于不同的產品,還會存在很明顯的差異,比如對于化妝品,可以直接利用這個路徑,而對于教育類產品,用戶的認知成本很高,單就從“試用”到“采用”環(huán)節(jié)就已經存在巨大的鴻溝,這就已經是社群運營小伙伴的全部工作了(沒錯,運營就是來填坑的?。?。 這一步你可能會害怕自己定義不好,別慌,去定義總會好過不去定義,而且定義之后是可以繼續(xù)迭代完善的,你可以先大膽邁出這一步? 你可以定義起點的用戶的初始狀態(tài)為他們懷疑、不知道操作等,終點一般來說可以定義為購買產品。 在步驟一和步驟二,用思維腦圖列出來,所以這一步在XMind上得到這樣的結果: 明確了營銷是價值交換以及用戶的起點和終點,這時候其實可以概括這一系列事情的關系了,也就是回答社群運營到底是干嘛的,我們可以用一個詞來方便記憶,即“社群定位”。社群定位可以由一個公式組成:針對……人群(用戶群體),所需要的……(需求),通過……(解決方案)達成……(效果或者說用戶價值)從而讓這部分人群選擇產品。 這個概念是我從之前野生運營的一個課程,獨孤菌的表述得到的,我認為很準確,所以直接拿來用了。 在這里我舉一個例子: 針對3-6歲孩子人群所需要的基礎認知的培養(yǎng),通過效果可視化讓家長了解培養(yǎng)孩子基礎認知的重要性并產生此意識而選擇購買產品。 這一句話能夠清晰定義了某個業(yè)務的運營流程到底是干嘛的,相當于是一個指南針,幫助我們在開發(fā)面向用戶的內容時,不至于走偏。 接下來,我們要做的事情就是要解決所定義的起點現狀問題,幫助用戶走到終點。 步驟二:借助框架-幫助用戶從起點走到終點用戶從起點走到終點,這個過程先產生了動機后發(fā)生了行為。 在任何業(yè)務、任何消費者場景里都是一樣的,消費者任何非慣常行為的發(fā)生其實都是先產生了動機,然后發(fā)生了行為。 舉2個例子: 1、比如Python課程,因為某種原因你認為你需要學習Python課程(動機),于是去體驗了課程(行為)并被這個課程的某一方面打動(動機)而咬咬牙購買了課程(行為)。 2、比如打開網易云看到樸樸超市的廣告,有人看到一分錢得到某些價值更高的東西(動機),所以想要1分錢得到這個商品而點擊下載了這個APP(行為)。 設計一個準確的流程的核心就在這里,畫一下重點——你要準確定義消費者的動機和消費者行為。 在運營中,用戶的決策鏈往往是比較多元比較長的,所以會在不同的時間或節(jié)點產生不同的動機和行為,這些都是需要也都是可以被定義出來的。 在不同的節(jié)點我們可以這樣問自己這三個問題:
定義動機和行為這一步可以先粗后細,也就是先定義一個粗線條的,再利用框架往下拆(往下會講框架),這個圖是我給出的一個案例demo? 這是我之前所在的一家幼教公司的案例,如果你仔細觀察,我將動機定義為了“可達性(自己什么沒有實現,希望孩子實現)”“理想自我(希望孩子實現一個怎樣的自我)”,在我看來,教育類產品,消費者來自內在的自我驅動才是改變的本質。 「可達性」是指,買單的是父母,父母普遍存在的一個現象是:認為自己成長過程存在缺憾,而不希望這種缺憾再次發(fā)生在自己孩子身上;「理想自我」是指,父母都會對自己的孩子的未來充滿期待。但期待往往是隱形化的,需要幫助他們在我們的產品體系中顯性化這種期待。 按照這樣的思路出發(fā),在這之前我自己沒有做過幼教的產品,第一期熟悉業(yè)務,我的轉化率就成為了該產品一年多來的最高轉化率。 消費者的動機是一個黑箱,但這是有方法可尋的,我之前定義動機的靈感來自于李叫獸的“十大需求模板”,如何定義動機,是另一個比較龐大的體系。有需要的話歡迎添加我獲得這個文檔,以及使用的方法。 分享到這里說個題外話,運營這個崗位是與用戶息息相關的,但我們都看不到用戶,所以是需要從用戶的行為、語言、文字等信息推測用戶的動機或意圖,所以我認為運營人也應該學習學習關于消費者心理、消費者行為的知識,這樣能夠幫助你更加準確地抓住用戶心理,由此設計更準確的路徑。 到這里其實會產生了一個新的問題,如何促使行為發(fā)生以及激發(fā)動機呢?以及如何把握全局,讓一切都有序發(fā)生呢?——答案是借助框架。 框架是總結人類的社會性行為/做事方式、規(guī)律的高度概括模型,運用框架相當于是站在巨人肩膀上再去認知知識、構建知識體系。 我常借助的框架有三個:
怎么使用框架呢?我先把圖發(fā)出來: 這樣的模型組合,能夠幫助我們在框架里面思考,而不至于太發(fā)散。從圖形結構來看,主導行為發(fā)生的「上癮模型」被我放在了AARRR模型的留存環(huán)節(jié),主導讓動機發(fā)生的「福格行為模型」被我放在了變現環(huán)節(jié),但實際操作中,動機也可能會前置到路徑中比較靠前的位置,位置的放置以及模型之間的運用配合是靈活的。 值得注意的是,這時候還是處于思維導圖的推演階段,所以也不同太在意特別細節(jié)的層面,先利用框架去進一步細化思考。 比如承接了行為的「上癮模型」,我們就可以把上一步定義的行為搬到這個模型里面,然后按照它的分支進一步分析:如何觸發(fā)消費者行為、消費者如何能夠更順暢地行動起來、我有什么激勵手段鼓勵消費者的行為嗎、如何讓消費者投入其中。 比如承接了動機的「福格行為模型」,把定義的動機搬到這里,同樣的按照分支進一步分析:消費者有足夠的金錢、精力、時間等去完成嗎?(這些是消費者有動機但不做某事的本質阻力),他有能力,我該如何觸發(fā)他的行為呢?(這個行為一般指的是成交) 你也可能好奇怎么會想到使用這三個模型?這源自日常的學習、積累以及大膽地拿去應用,我自己有一百多個模型清單,需要的時候我會去翻一遍,對照哪個更合適。其實在野生運營社區(qū)的案例拆解里面看到過很多模型的信息,大家平時也可以留意,并做記錄之類的。 這三個模型我可以遷移運用到任何一個新業(yè)務的流程設計中,也就是找到不變的東西,以不變應萬變。而且你找到了不變的東西會更好地支持你去變。 運用并掌握框架的要點有三個:
我一般是去百度、知乎搜索框架的出處,然后看三個左右的不同應用案例,去充分理解(野生運營也有很多)。 以上分享的依舊是偏理論的框架層,到了sop的搭建層該怎么做呢?我們往下看? 步驟三:搭建流程清單這是一個Excel表格,這個表格承接了上面分享的框架,進一步細化到sop的內容框架、內容發(fā)布時間等具體的執(zhí)行信息,我把它叫做「運營流程清單」。這個清單是幫助進一步細化內容方向,填寫好了其實完整的sop的清晰思路以及內容方向就確定了。 紅框部分就是可以對不同工作場景的自定義部分了,“場景拆解清單”是在上面所描述的框架下針對實際的工作場景做進一步的描述,“準備內容清單”是用什么樣的內容讓場景清單發(fā)生,“信息傳遞時間”決定了在周期內做什么事情。由此,就可以根據時間進行劃分,去組裝一個sop,組裝完成再進行一項項地打勾檢查,就完成了sop了。 這個表格也方便你在做迭代的時候擁有全局的思考,而不會陷入對細節(jié)的糾結中,也不會面對龐大的sop束手無策,因為通過復盤得出的結論你知道該在哪里做修改,你只需要替換某個零件就好了。 我會給到這個模板,里面我用寫了使用這個清單迭代sop的順序。 知道了設計運營流程的步驟,那么如何確保自己實際運營過程中不會出現較大的偏差呢?框架流程是你的地圖,數據分析則是你的指南針? 步驟四:讓數據說話數據是驗證你的假設、決策是否達到預期目標的標尺,同時也是復盤迭代的依據。 在數據層面,某些決策可以數字化,有些不能,體現為定量和定性兩種數據,定量不用說,定性是指那些偏用戶動機、用戶心理的信息。這兩種都需要去分析。 針對定量和定性數據,在實際的分析中,我會劃分為兩個層面:“數據”和“行為感知”。 在數據的層面上,一般會有有三個要素:問卷、數據漏斗、數據結構,這三者的目的分別是: 問卷:驗證假設。比如你不清楚用戶的偏好的時候,可以用問卷去調查。 數據漏斗:記錄用戶的行為數據,本次運營的結果是什么樣的。(如果有CRM,就不用手動記錄了) 數據結構:追蹤做了什么,使得產生了用戶的行為(數據),這是結果的依據。(如果很熟練了,可以不用記這么詳細) 以上兩個模板我會給到,看了可以直接拿去用,使用的時候建議不用照本宣科,而是根據自己的實際業(yè)務做靈活調整。 運營過程中,可數字化的部分占比其實不多,所以在運營過程中我會隨時記錄我認為有價值的用戶的行為信息,只需要運營過程中隨手記就好,這將豐富運營過程中的“行為感知”。這樣做也能提升我們的運營敏銳度。 比如這四個文檔,就是我對所關注的不同板塊進行的隨手記。這些是運營流程迭代的重要參考資料。 總結這四者的關系: 問卷驗證對用戶的假設,從而得到運營決策;數據漏斗記錄決策執(zhí)行的結果;數據結構記錄決策執(zhí)行的過程;行為感知隨手記,提供迭代參考資料。 這些又將服務于步驟五?
|
|
來自: 新用戶1844NfLN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