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語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大特色,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每個成語代表了一個故事或者典故,有些成語本就是一個微型的句子。中國傳統(tǒng)文化賦予植物花草的涵義通常隱含了植物的某些特征,而成語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大特色,其涉及了許多的植物典故及寓意。 那么跟植物相關的成語,你又知曉哪些呢?分別又有什么典故和寓意呢?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那些與植物相關的成語趣事吧。 曇花一現(xiàn) ![]() ![]() ![]() ▲小麥花的花期是全世界最短的 華而不實 《爾雅》相當于古代的一本詞典,對各種各樣的花都有解釋。《爾雅·釋草》:“木謂之華,草謂之榮。不榮而實者謂之秀,榮而不實者謂之英?!币馑际牵耗荛_花的樹木叫做華,能開花的草本植物叫做榮。不開花直接結果實的,叫做秀,只開花而不結果實的,叫做英。 那么,在什么情況下植物會“華而不實”,只開花不結果呢?有三種現(xiàn)象: ![]() ![]() ![]() ▲黃瓜雄花 ![]() ▲中國水仙 ![]() ▲重瓣荷花 ![]() ▲瓊花 鐵樹開花 明·王濟《君子堂日詢手鏡》: 吳浙間嘗有俗諺云, 見事難成,則云須鐵樹開花。 《五燈會元·焦山師體禪師》: 鐵樹開花,雄雞生卵, 七十二年,搖籃繩斷。 這個成語是比喻事情根本不可能實現(xiàn)。但是在現(xiàn)實中,鐵樹開花是挺常見的。特別是現(xiàn)在很多地方是暖冬,所以鐵樹開花并不稀奇。那為什么還用“鐵樹開花”來比喻不可能實現(xiàn)的事情呢? 其實,這是我們對這個成語誤解了。鐵樹是指用鐵做的樹,既然是鐵做的,那就是假樹。假樹當然不可能開花,所以古人的用法完全正確啊。 ▲鐵樹雄花(小孢子葉球) ▲鐵樹雌花(大孢子葉球) 而真正的鐵樹又名蘇鐵、鳳尾松、鳳尾蕉、避火蕉,為蘇鐵科蘇鐵屬裸子植物。鐵樹的花是雌雄同體。我們看到的“花”其實也并不是真正的花,雌花沒有“子宮”,直接結出種子,種子也裸露在外。 為什么叫蘇鐵?這跟蘇東坡有關。他一生坎坷,先后遭遇三次謫貶,一次比一次偏僻,先后被貶到黃州(今湖北)、惠州(今廣州)、儋州(今海南)。蘇東坡很豁達,他被貶得越來越遠,仍會去尋找當?shù)氐臉啡ぁ.斈晁趲X南看到鐵樹,看到樹干上布滿葉痕,很是喜歡。后來他回京了就把鐵樹種子帶回了中原,所以后人就把這種樹叫蘇鐵,表示對他的尊重。 牛溲馬勃 這個成語是華而不實的反義詞,意思是看上去不怎么地,但是用處卻不少。初看成語好像有兩種動物,“?!焙汀榜R”,其實錯了。成語中的“牛溲”是植物,“馬勃”是真菌。宋·黃毚(chán)《謝兩浙陳運使許薦啟》:“竹頭木屑;馬勃牛溲;咸豫兼收;未嘗輕棄?!?/span> ![]() 溲的意思是小便,牛溲是車前草,人們發(fā)現(xiàn)它有利尿的功能,馬勃是一種可以食用、也可入藥的真菌,馬勃的孢子成熟后,如果受到外力碰撞,孢子就像煙霧一樣彈開。 ![]() ▲車前草,又名平車前、車茶草、蛤蟆葉。車前草科車前草屬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 ![]() ▲馬勃,俗稱牛屎菇、馬蹄包、藥包子、馬屁泡。馬勃科真菌。 藕斷絲連 ![]() ▲藕斷絲連,是在保護導管 藕是蓮(荷花)的地下莖,深埋在泥濘的池塘中。作為植物運輸水和養(yǎng)料的組織,藕中導管的內(nèi)壁上有一層叫次生壁的組織,形成了環(huán)形和螺旋形的花紋,有維護導管的作用。 ![]() 其中,螺旋形花紋的木質纖維素,具有一定的彈性。藕被折斷或咬斷時,螺旋導管會像彈簧一樣被拉長而不斷,一般可拉長至10厘米左右。不光藕是這樣,蓮花的葉柄、莖,都有這種纖維素。所以藕斷絲連,是在保護它的導管啦。 ![]() ![]() ![]() ▲緬甸蓮梗絲衣 桃之夭夭 《詩經(jīng)·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span> 夭夭:茂盛的樣子。 原形容桃花茂盛艷麗, 比喻事物的繁榮興盛。 后逐漸諧音將“桃”改成“逃”, 作為“逃跑”的詼諧語, 形容逃跑得無影無蹤。 ![]() ![]()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椿萱并茂 椿有兩種,香椿和臭椿。 古人說椿,指的就是香椿。 ![]() ▲香椿樹 萱:即萱草,百合科萱草屬宿根草本,古人認為萱草可使人忘憂,所以萱草又叫忘憂草?!对娊?jīng)·衛(wèi)風·伯兮》“焉得諼(xuān)草,言樹之背?!逼渲小爸X”即“萱”;“樹”是動詞,意為種植;“背”為背陰的北堂。 椿萱:喻父母,古稱父為“椿庭”,母為“萱堂”?!按惠娌⒚北扔鞲改付冀】担@是一個褒義詞。 ![]() ▲萱草,也叫忘憂草 樗櫟庸材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六回)》玄德曰: “天下高賢,無有出先生右者?!?/span> 庶曰:“某樗櫟庸材,何敢當此重譽。” 樗櫟庸材[chū lì yōng cái], 除了用來比喻無用之才, 也可用來自謙。 “樗櫟”泛指不成材的樹木。樗是臭椿樹,櫟則是櫟樹。比喻平庸之人。樗櫟庸材,最早出自莊子的著作。惠子對莊子說,家里有一棵大樹,叫做椿樹,匠人都不把它當作良材,惠子也認為此樹大而無用。莊子就說,你既然認為它無用,為什么不把它種到廣袤的原野上,讓它為大眾遮蔭,讓它發(fā)揮其作用呢?簡單說,莊子的意見就是“天生我材必有用”。 ![]() ▲樗:臭椿樹,苦木科落葉喬木。 樗櫟庸材,除了用來比喻無用之才,也可用來自謙?!度龂萘x》第36回中,徐庶由于母親被曹操扣押,迫于無奈必須要離開劉備,投奔曹操。劉備要挽留徐庶,大力贊揚他,當時徐庶的回答就自稱是樗櫟庸材。 ![]() ![]() ▲櫟:櫟樹(橡樹、柞樹),殼斗科落葉喬木。 那臭椿跟香椿主要區(qū)別什么呢? 1. 香椿可食用嫩芽。臭椿不僅不能食用,而且有毒。所以必須分清兩者。 看葉片:香椿是偶數(shù)羽狀復葉,通常沒有頂葉。臭椿是奇數(shù)羽狀復葉,頂上有一片小葉。 ▲比較一下香椿和臭椿的葉子 2. 看葉痕:葉片脫落后原先長有葉柄的地方的痕跡就是葉痕。 香椿的葉痕是扁圓形或近菱形,葉痕周圍有5個維管束,也就是5個小點;臭椿的葉痕是盾形,周圍有9個維管束,即9個小點。 ▲香椿的葉痕:扁圓形,有5個點 ▲臭椿的葉痕:盾形,有9個點 3. 看果實:香椿蒴果;臭椿翅果。 摘下葉片揉搓之后聞。香椿有清香,臭椿有刺激性的氣味。 ▲香椿的果實,線條好漂亮 ▲臭椿的果實,真的有左右兩邊的翅膀呢 香椿木材質地上佳,可用于建筑、家具、造船,耐水濕,被譽為“中國桃花心木”;根皮、果實均可入藥。 盡管有椿櫟庸才之說,臭椿也并非一無是處。臭椿木材輕韌有彈性,易加工,耐腐朽,可用于建筑、家具、農(nóng)具、造紙;根皮、樹皮、果實也均可入藥。它還是很好的環(huán)保植物,可以用于重污染地區(qū)的綠化。感覺臭椿的功用更強大啊。 明日黃花 黃花:菊花(在《呂氏春秋·十二紀》 和《禮紀·月令篇》中, 都有 “季秋之月,鞠有黃華”之記載, 其中“鞠”通“菊”,“華”即“花”)。 ![]() ▲黃花,就是菊花 ![]() 南柯一夢 宋·黃庭堅《戲答荊州王充道烹茶四首》詩之三: “香從靈堅隴上發(fā);味自白石源中生。 為公喚覺荊州夢;可待南柯一夢成。” 柯:樹枝。形容一場大夢,或比喻一場空歡喜。 ![]() ▲南柯一夢 ![]() 寫的是隋唐期間,有一個人叫淳于棼,他過生日,中午宴請賓客,喝得大醉,就在槐樹下面睡著了,夢見有兩個穿著白色上衣的使者,把他請進了大槐安國。他被招了駙馬,還做了南柯太守。20年之中,淳于棼享盡榮華富貴。后來敵國侵犯,淳于棼帶兵出征,兵敗被罷官。妻子病逝,他覺得也應該告老還鄉(xiāng)了。還是由兩位穿紫衣的使者送他回家。等他回到家,就猛然驚醒了。 這時淳于棼才發(fā)現(xiàn),自己還是在原來的院子里,仆人在打掃,賓客朋友們在洗腳,一切如常。淳于棼告訴旁人他的夢境,別人覺得很奇怪。大家就在院子里找,然后在大槐樹朝南的枝條下面發(fā)現(xiàn)了一個螞蟻洞,螞蟻們進進出出,原來這就是夢境中的大槐安國。 后人因此用“南柯一夢”借喻世間榮華富貴不過是一場空夢。 ![]() ▲槐樹,國槐 槐樹,國槐?;?,又名國槐,豆科槐屬落葉喬木。樹型高大,羽狀復葉?;榈S色,可烹調(diào)食用,也可作中藥或染料?;币彩侨A北五大鄉(xiāng)土樹種(楊、柳、榆、槐、椿)之一。 五大鄉(xiāng)土樹種的生長性、適應性和抗異性都很好,適合平原生長,所以是華北地區(qū)的主要樹種。它們也有一定的經(jīng)濟價值。比如槐樹,可入藥,做染料。 槐樹的花蕾俗稱“槐米”,是一種中藥。 ▲洋槐樹的花 唐代開始,科舉考試關乎讀書士子的功名利祿、榮華富貴,能借此階梯而上,博得三公之位,是他們的最高理想。因此,常以槐指代科考,考試的年頭稱槐秋,舉子赴考稱踏槐,考試的月份稱槐黃?;毕笳髦唬ㄔ杆抉R、司空、司徒,后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舉仕有望,且“槐”、“魁”相近,企盼子孫后代得魁星神君之佑而登科入仕。因此很多人都在自己院中種有槐樹。 槐樹本身具有較高營養(yǎng)價值,吸引很多昆蟲來棲息。所以樹下有螞蟻窩,也就是大槐安國,不足為奇。 目前,我們通常見到的槐樹有兩種。一種是本土產(chǎn)的國槐,還有一種叫洋槐,也叫刺槐。原產(chǎn)于北美,19世紀末引進中國。 另外,國槐開花黃白色,莢果念珠狀。洋槐的花乳白色,果實扁平狀。 除此之外,園林中有龍爪槐,是國槐的變種,是園藝種。 荊棘載途 清·周茂蘭《追和采芝歌》: “山有芝也,亦可采也。 荊棘載途,何可掃也?” 載:充滿;途:道路。 荊棘滿道,比喻處境艱難, 前進路上困難重重,障礙極多。 注意:“載”讀zài,不讀zǎi。 這是月季的枝條,上面有皮刺。很多人誤以為這就是荊棘的樣子,其實是不對的。荊棘其實是兩種植物,跟月季一點兒關系都沒有! ▲帶刺的月季 荊,是馬鞭草科植物,又叫黃荊,枝條長得很直,能做荊條。荊條,就是用來打人的,是鞭子。成語故事負荊請罪中,廉頗背著的就是荊條。荊,是沒有刺的。 ▲這是荊,也叫黃荊或牡荊,馬鞭草科灌木。 棘,是鼠李科的灌木,也叫酸棗樹。繁體字中“棘”是兩個刺部,左右排列。棗也是兩個刺部,上下排列。酸棗和(甜)棗樹都是有刺的。荊棘中,帶刺的只有棘,沒有荊。 ▲這是棘,酸棗樹,鼠李科多刺灌木。 南橘北枳 《晏子春秋·內(nèi)篇雜下》: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 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span> 根據(jù)成語的原作《晏子春秋》記載,這是晏子的原話,橘樹由于水土不服,因此就變成了枳樹。 故事是說,齊國的晏子出使到了楚國。楚國國君想戲弄晏子,故意讓人扮成小偷,被人抓住。楚國國君故意問他,你是從哪里來的。小偷說我從齊國來。國軍說,難道你們齊國盡出小偷嗎?晏子回答,我們齊國人在齊國都是良民,為什么來到楚國就變成小偷了呢?這一定是水土不服,就好像橘樹一到淮北,就變成了枳樹了。 其實,橘樹絕不會無端變?yōu)殍讟?。要變只有一種可能,就是早在戰(zhàn)國時期的果農(nóng)就已掌握了果樹嫁接技術——橘樹以枳樹為砧木嫁接,一旦過了淮河北岸,接穗(橘)不耐嚴寒而死去,于是根砧又重新萌發(fā)出枳的原苗來。而某些不諳農(nóng)事的文人見之,自以為枳樹乃橘樹所變,便有“橘逾淮而為枳”之說。一直到今天,這項嫁接技術還在使用中。 晏子春秋是戰(zhàn)國時的作品,晏子是戰(zhàn)國時期的人。所以可以推測,果樹嫁接技術在當時已經(jīng)被運用了。 其實這兩種樹同科不同屬,其實是不會隨意變身的。 橘:蕓香科柑橘屬常綠喬木,果實扁圓形,稱“橘子”,多汁,味酸甜可食。 ▲橘 枳:也叫枸橘,蕓香科枳屬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果實球形,味苦酸。 ▲枳 葉落知秋 ![]() ![]() ![]() ![]() ![]() 我們現(xiàn)代人愛把懸鈴木當作梧桐樹,這是不正確的。懸鈴木葉片類似梧桐樹,但是懸鈴木樹與梧桐樹相去甚遠。這兩種樹不同科。 懸鈴木,是懸鈴木科落葉喬木。上海的懸鈴木最早由法國人引進,多半用作法租界的行道樹。上海人稱為法國梧桐。這與本土產(chǎn)的梧桐(青桐)混淆。 ▲梧桐 ▲梧桐的蓇葖果 懸鈴木是頭狀花序,每每在春季成熟,果實到處亂飛,形成飛毛。梧桐的種子可以炒著吃。 蘭艾同焚 出自《晉書·孔坦傳》: “蘭艾同焚,賢愚所嘆。” 作者是房玄齡。 這個成語的意思世把香草跟臭草一起燒掉。 比喻不分好壞,一同消滅, 有點同歸于盡的意思。 蘭:香草總稱,并非蘭科的中國蘭花,通常指菊科的佩蘭和唇形科的澤蘭。 ▲佩蘭(菊科) ▲澤蘭(唇形科) 艾:指臭草,未必是菊科的艾草?,F(xiàn)在我們說的艾草,是端午期間常用到的時令植物。古代的艾草,指的是雜草,聞起來有臭味的草,并不特指哪一類草。 ▲此艾非彼艾,如今的“艾”也是一種香草 食玉炊桂 出自《戰(zhàn)國策·楚策三》: “楚國之食貴于玉,薪貴于桂, 謁者難得見如鬼,王難得見如天帝, 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見帝。” 成語的意思是食品貴如玉, 燃料貴如桂木。 比喻物價昂貴。 桂:牡桂,樟科常綠喬木,并非今日之木犀科桂花。 ▲牡桂,樟科常綠喬木 不辨菽麥 分不清哪是豆子,哪是麥子。形容愚笨無知,后形容缺乏實際生產(chǎn)知識。出自先秦·左丘明《左傳·成公十八年》:“周子有兄而無慧,不能辨菽麥,故不可立?!?/span> 公元前573年,晉國,晉厲公被殺死后,大臣們要推選新的國君。大臣們愿意侍奉14歲的周子。周子有一個哥哥,本應立為國君,但是貴族們說,周子的哥哥是個白癡,什么都不分怎么能當國君呢。其實這也是貴族們言過其實,他們的目的是讓年幼的周子做國君,這樣便于他們控制。 五谷不分是近義詞。五谷有兩種說法。一說五谷:稻、黍、稷、麥、菽。另一種說法:麻、黍、稷、麥、菽。后者是認為稻子原先產(chǎn)在南方,而中國文明產(chǎn)生在北方,所以把稻子換成麻。 ![]() 第一種說法更可靠。因為稻子在1萬年前就已經(jīng)在南方種植,距今8000年前,推廣到黃河流域。所以稻子的栽培在北方至少也有8000年的歷史。而同樣作為五谷的麥,8000年前的時候還在古巴比倫國家,麥子傳到我國是距今3550年-3950年間。麥子在我國,尤其是黃河流域栽培的歷史不過4000年,既然麥都可以作為五谷之一,那么稻子就更有資格了。 五谷中,還有黍,這是小米,也有說是黃米。稷,又說是黃米,也有的說是高粱。玉米,引進到國內(nèi),只有距今500~600年的歷史。原產(chǎn)地墨西哥。玉米引進國內(nèi)后,適應性很強,產(chǎn)量很高,地位不在五谷之下。因此浙江寧波一帶,把玉米當作第六谷。玉米粉,就叫作六谷粉。 不辨菽麥和五谷不分,這是兩個近義詞,但仍有所區(qū)分。五谷不分,應該是一種常態(tài)。五谷中只有菽是豆科,其他都是禾本科。禾本科是一個大坑,長得都很像,很少有人分得很清楚。五谷不分的人比較常見。而菽和麥一個是豆科一個是禾本科,分不清楚的世少數(shù)。相比五谷不分,不辨菽麥比喻這個人白癡的程度更深。 ▲菽:豆類的總稱 ▲稻 ▲稷 ▲黍 ▲麥 不稂不莠 《詩經(jīng)·小雅·大田》: “既堅既好,不稂不莠。” 朱熹集傳:“稂,童粱;莠,似苗。 皆害苗之草也?!?/span> 稂:狼尾草,莠:狗尾草。 這是兩種混在禾本科中的野草。 稂、莠:都是混在禾苗中的野草。 原指耕作精細,沒什么雜草。 后指既不像稂,也不像莠, 比喻人不成材,沒有出息。 ▲稂:狼尾草 ▲莠:狗尾草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涅槃經(jīng)》:“種瓜得瓜,種李得李。” 《呂語集粹·存養(yǎng)》:“種豆,其苗必豆, 種瓜,其苗必瓜?!?br> 意思是種什么,收什么。 原為佛教語,比喻因果報應關系。 后比喻做了什么事,得到什么樣的結果。 反義詞:鉆火得冰,種豆得麥。 ▲種什么,收什么 這說明任何生物具有遺傳性,能將生物體的一些本質特征代代相傳,這是因為在所有生物體內(nèi)都存在著穩(wěn)定的“基因”。就像生物的有性繁殖一樣,結合了父體和母體的基因。 獨木成林 有人說崔骃可能沒去過我國南方,說到獨木不成林,我們就會想起南方的特別的樹——榕樹,榕樹就是以獨木成林著稱的。 ![]() ![]() ▲榕樹獨木成林 除了獨木成林,榕樹還有許多奇特的現(xiàn)象,如絞殺現(xiàn)象。樹包石。 榕樹絞殺現(xiàn)象 樹包石 甚至有些地方出現(xiàn)樹包塔。這是因為小鳥吃過榕樹的果實,之后飛到塔頂排泄。種子發(fā)芽后,生根把塔包起來。 ▲紅樹 除了榕樹,熱帶還有一類紅樹,也有獨木成林的現(xiàn)象。紅樹是一個大類,下面有一百多種樹,它們生長在海邊,成為獨木成林的濕地版。 在亞熱帶還有一種特殊現(xiàn)象是獨“草”成林——竹林。有不少書籍認為竹子的維管束的結構和草本植物相同,所以屬于草本植物,但其實竹子有木質莖,它仍屬于木本植物。竹子靠地下根狀莖,也就是竹鞭,在地下蔓延,萌發(fā)竹筍。 我們看到整片竹林,有可能只是一棵竹子。 ▲獨“草”成林——竹林 ![]() 為什么竹子一開花,整片竹子都會枯死呢?原因只有一個,因為有可能整個山頭的竹子就那么一棵,它一開花,整片就死了。 除了以上介紹的,你還能想到哪些與植物相關的成語呢? ![]() ![]() ![]() PS:“植物優(yōu)享 ”小程序平臺旗下,各類“植物交流社群”均已開通,為保證各分類“植物交流社群”的用戶質量,均采取實名制,在申請入群時,務必備注:“姓名 職務 城市 社群名稱”,如:“張三 設計師 上海 養(yǎng)花群”,每人最多加入2個群,一個綜合群 一個分類群(實名制),無備注或僅回復“進群”的朋友,將統(tǒng)一邀請加入“綜合植物類交流群”。 植物前沿(ID:pl-frontier) 學習的人都在這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