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香君舊居媚香樓,是秦淮河唯一幸存的青樓遺址。這次游秦淮河,從夫子廟、江南貢院、烏衣巷、王導(dǎo)謝安紀(jì)念館出來后,特地到對街的李香君的繡房探訪一番。 ![]() ![]() ![]() ![]() “一帶妝樓臨水蓋,家家粉影照嬋娟”,單單媚香樓的名字就使人生出一種沉醉的味道。 青磚小瓦的媚香樓,座落在秦淮河文德橋畔,是座三進(jìn)兩院的兩層明清磚木建筑。背依秦淮河,沿河一面有一個小小的平臺,想必當(dāng)年香君就是從這里出入畫舫。 ![]() ![]() 門口一副對聯(lián)“花容兼玉質(zhì),俠骨共冰心”。 跨進(jìn)玲瓏精致的雕花小門,丹桂藤蘿穿石繞檐,漏花格扇的門窗似通還隔,室內(nèi)景物若隱若現(xiàn),小小庭院古風(fēng)盎然。 ![]() ![]() 一樓是“秦淮八艷”史料館。 不得不說,蟾宮折桂和煙花柳巷,秦淮河讀書科考和風(fēng)塵勾欄的奇怪組合,應(yīng)該是絕無僅有的奇觀。 不過,秦淮有八艷,史上長留香。明清淪落風(fēng)塵的“秦淮八艷”位卑不敢忘國。交朋友,肝膽相照。對情人,癡心不已。國難時,這些名妓的人格尊嚴(yán)和民族氣節(jié),足以使整個中國肅然起敬。 晚年目盲的陳寅恪,以十載心血創(chuàng)作《柳如是傳》,感嘆被他稱為'女俠名姝'的秦淮八艷的家國情懷。 陳寅恪不是為美艷絕代、才氣過人的秦淮艷女作傳,而是致敬柳如是等在國難時,誓死不做降民、投河殉國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在陳寅恪的筆下,秦淮河不僅僅流淌著脂粉香艷的紅塵弱女子美麗的身影和纏綿裊裊的琴音,而且散發(fā)出“生當(dāng)作人杰,死亦為鬼雄”金陵帝王地的女中豪杰氣概,令大才子錢謙益、文壇領(lǐng)袖侯方域等一輩男兒黯然失色。 ![]() ![]() ![]() 二樓李香君舊居面積不大,廳堂、書屋、閨房中的桌椅字畫古色古香。 ![]() ![]() ![]() ![]() 面對斑駁的銅鏡、古樸的桃花扇、艷麗的繡花鞋,我心中滿滿的疑惑:這些是不是香君親手用過的文物?這里難道就是震撼人心的血濺桃花扇的發(fā)生地?! ![]() ![]() ![]() ![]() 二樓閨房西側(cè)桃花形窗口能看到來燕橋,傳說香君經(jīng)常站在窗囗期盼一見傾心的侯方域出現(xiàn)在橋面。 不過眼前的來燕橋是座汽車摩托、人來人往的水泥橋,與我想象中風(fēng)雅柔情的幽靜木橋大相徑庭。 良久站在曾經(jīng)上演才子佳人纏綿悱惻一幕的桃花窗前,心中“煙氣籠青閣,流文蕩畫橋”的來燕橋,“轉(zhuǎn)過橋頭人忽見,玉蘭燈火照羅裳”的愛情故事,忽然有些遜色。 ![]() ![]() ![]() ![]() 出媚香樓,走在燈曳波漾的秦淮路上,不知道為什么,竟然會想起上次攜友夜游秦淮河時,小弟、妻弟尚在人間。轉(zhuǎn)眼物是人非,千帆過盡故人去,山高水遠(yuǎn)難相逢,我也垂垂老矣。生命中的緣分已散作云煙,人生路上一些令我留戀的美好再也回不來了,不禁心有戚戚。 發(fā)布于 01-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