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美篇《南京人過年習俗知多少》里向朋友們介紹了南京人過年習俗。今天就來向朋友們介紹金陵新四十八景夫子廟秦淮風光帶,聊聊那里的人文逸事吧?!}前記。【重游秦淮河】文 | 幽幽清香 中秋前夕,我與同學結伴重游了秦淮河。秦淮河,是南京的母親河,原為長江支流,東吳孫權時拓寬疏浚使之穿南京城而過,六朝時兩岸居民密集,市井相連,“十里珠簾”之謂由此而來。 我,是土生土長的南京人,對于秦淮河并不陌生,從小到大已來過無數次,但每一次故地重游,心中都會涌起別樣的感受。千古秦淮,夢一樣的秦淮,我來看你了。 漫步在文德橋上,絲絲涼風夾帶著時而飄落的雨滴,徐徐而至。憑欄望遠,秦淮河水波光粼粼、層層漣漪,那緩緩流淌的河水充滿了幽幽靈氣。她是動的,亦是靜的,靜中含動,動中有靜,一波一波的蕩漾著,將岸邊的老房子、燈影及游船一一柔化成抽象的波影,輕輕晃動,恬靜且委婉,如絲般柔滑。水在有聲的世界中無聲的存在,因有了人和物的襯托而生動起來,夢幻般的使人不免心醉神迷。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杜牧那首著名的《泊秦淮》里的詩句,讓世人原以為秦淮河只是一條香艷的,有著濃濃的脂粉氣的河,陪伴著紅塵弱女美麗的身影和軟軟的琴聲。而《漿聲燈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先生則以濃墨重彩描繪了濃妝艷麗秦淮河的風采:“秦淮河的水是碧陰陰的;看起來厚而不膩,或者是六朝金粉所凝么……?!弊掷镄虚g,將那美麗的秦淮河再次展現在了世人面前。但讓世人真正讀懂秦淮河的是孔尚任的《桃花扇》和余懷的《板橋雜記》。《桃花扇》中:“梨花似雪草如煙,春在秦淮兩岸邊,一帶妝樓臨水蓋,家家粉影照嬋娟?!痹娫~真切地再現了當時秦淮河上的風姿綽約。舊時的秦淮河意味雋永,有詩的意境,畫的境界,這是詩情畫意般的秦淮河,才孕育出如水的女子,孕育出才情與倜儻。歷史上,秦淮河以夫子廟一帶的“十里秦淮’聞名天下。夫子廟,始建于宋景佑元年(1034年),是古代祭祀孔子的廟宇,流傳至今已經有近千年歷史了。它并不僅僅是崇尚孔夫子的一座廟宇,而是一種社會文化,是古老南京城的底蘊。其繁華、艷麗歷經數朝,積淀了深厚的特色文化韻味,也更加奠定了南京六朝古都的地位。《板橋雜記》不僅記載了秦淮河“綺窗絲幛,十里珠簾,燈船之盛,天下無比”的盛景,而且還記載了“秦淮八艷”傳奇動人的故事。“秦淮八艷”,她們受金陵射斗的文氣熏陶,不僅美艷絕倫,而且詩琴書畫具佳。自古才子愛佳人,這些陪酒賣笑不賣身的佳人,自然會讓河對岸那些或科場失意、或金榜提名的才子們趨之若騖了。于是,一段段風流佳話、一場場悲歡離合、一個個愛情故事,便化為詩詞歌賦,化為傳奇故事,浸濡到了秦淮河里,使秦淮河不再是秦始皇為斷金陵龍脈而挖的那條小河,使臨河的一排排妝樓也不再是糜心縱欲的青樓,秦淮河反而因這些多情又多才的女子而平添了幾許清雅、幾多文采,成為了一條悠悠歷史文化的河流,以至于河面那彌漫的霧靄,似乎也散發(fā)著文化的芬芳。來到燕橋旁的媚香樓前,“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當年的李香君就居住在這里,并與侯方域發(fā)生了一段刻骨銘心的戀情。“白骨青灰長艾蕭,桃花扇底送南朝。不因重做興亡夢,兒女濃情何處消?!泵南銟桥R河低開的后門,已經看不到李香君剪斷兒女情長,送侯方域前去抗清的身影,但讀過《桃花扇》的人,都會對李香君的多情、忠貞、愛國、剛烈留下深深的印象,尤其是那把因拒嫁權貴、血濺紙扇而成的桃花扇,把一個青樓弱女的人格,大大地鋪張在媚香樓前。其實,“秦淮八艷”并非如杜牧所說的那樣只唱后庭花,不知亡國恨,她們個個都有一顆令許多須眉汗顏的愛國心。走出夫子廟,離開了秦淮岸邊,我的思緒還在蔓延,不禁深深感嘆,秦淮河啊秦淮河,正是這些紅塵女子,在用纖細的手,苦苦地挽留著一個王朝的背影,而斷送這個王朝的,卻是那些曾經在對面的孔廟里虔誠膜拜過的男人們......今天的金陵古城,已是一個現代化的大都市。秦淮河的美麗依舊不減當年,她已成為富有古老文化氣息的一景。南京人已經不僅僅把它當成一個娛樂消遣的好去處,更多的是把她當成一處歷史遺跡來看待。不僅是因為她的歷史悠久,更是因為她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南京人。這飽經風霜的河水,經歷了歷史的巨變,看遍了古城的變遷,體味了世間人情百態(tài)。南京人奉秦淮河為“母親河”一點也不為過。當“母親河”不幸受到污染時,南京市政府又斥資幾億元進行治理,使他恢復了往日的清澈,同時沿河建立起風光帶,以夫子廟為中心,秦淮河為紐帶,包括瞻園、夫子廟、白鷺洲、中華門、以及從桃葉渡至鎮(zhèn)淮橋一帶的秦淮水上游船和沿河樓閣景觀,可謂集古跡、園林、畫舫、市街、樓閣和民俗民風于一體的風景線,將文化風景貫穿在了一起,極富情趣和魅力,由此而更受到世人的矚目。 歷史將繼續(xù),秦淮河水也將一直流向遠方,流向不知終點的未來...... 注釋:此文寫于2008-11-21 幽幽清香搜狐博客 畫堂春踏 春詞|幽幽清香秦淮河畔踏春游,乘風一葉輕舟。 長堤紫燕戲芳洲,柳翠云悠。 堪記金陵夢斷,桃花蘸血箋留。 萬千思緒陡凝愁,欲語還休。 七律 . 秦淮河 詩|幽幽清香 六朝粉黛舞紅羅,自古秦淮勝事多。 商旅賢儒兼鼎盛,文人騷客醉笙歌。 千年月夜搖燈影,百里畫船蕩槳波。 王謝宅前尋舊燕,爾臨巷外賞新荷。 七律 . 夜游秦淮 詩|幽幽清香 六代金陵韻跡留,秦淮勝景不言休。 一簾畫舫輕歌舞,兩岸笙簫明月樓。 夫子廟前煙裊繞,烏衣巷內客曾游。 和諧盛世人今唱,國泰民安百鳥悠。 注釋:詞于2011年填寫。 詩于2008年11作。 南京夫子廟,即南京孔廟、南京文廟、文宣王廟,位于南京市秦淮區(qū)秦淮河北岸貢院街,江南貢院以西,為供奉祭祀孔子之地,是中國第一所國家最高學府,也是中國四大文廟,為中國古代文化樞紐之地、金陵歷史人文薈萃之地,不僅是明清時期南京的文教中心,同時也是居東南各省之冠的文教建筑群,現為夫子廟秦淮風光帶重要組成部分。夫子廟是一組規(guī)模宏大的古建筑群,主要由孔廟、學宮、貢院三大建筑群組成,占地極大。有照壁、泮池、牌坊、聚星亭、魁星閣、欞星門、大成殿、明德堂、尊經閣等建筑。夫子廟被譽為秦淮名勝而成為古都南京的特色景觀區(qū),是中國最大的傳統(tǒng)古街市,與上海城隍廟、蘇州玄妙觀和北京天橋為中國四大鬧市。 夫子廟始建于東晉成帝司馬衍咸康三年(337年),宋景祐元年(1034年)改建為孔廟,在六朝至明清時期,世家大族多聚于附近,故有“六朝金粉”之說。范蠡、周瑜、王導、謝安、李白、杜牧、吳敬梓等數百位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在這里創(chuàng)造了不朽的業(yè)績,寫下了千古傳誦的篇章。南京夫子廟四毀五建,最后一次破壞于1937年侵華日寇的炮火中。1985年夫子廟修葺后已接待游客一億多人,平日接待游客在十萬人次以上,節(jié)假日均達三十余萬人次上,是中國著名的開放式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qū),也是蜚聲中外的旅游勝地。 南京夫子廟位于秦淮區(qū),開放時間全天,景點級別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門票價格部分收費,著名景點大成殿、欞星門 尊經閣、魁星閣 著名景點夫子廟照壁 烏衣巷、明遠樓 始建時間1034年(宋景祐元年) 修葺時間1985年 組成部分夫子廟秦淮風光帶。夫子廟學宮 秦淮河是古老的南京文化淵源之地,而內秦淮河從東水頭至西水關全長4.2公里的沿河兩岸,從六朝起便是望族聚居之地,商賈云集,文人薈萃,儒學鼎盛,素有“六朝金粉”之譽。 位于南京秦淮河畔的夫子廟,始建于東晉成帝司馬衍咸康三年(337年),根據王導提議“治國以培育人材為重”,立太學于秦淮河南岸。當年只有學宮,并未建孔廟。 孔廟是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就東晉學宮擴建而成的。因為祭奉的是孔夫子,故又稱夫子廟。在學宮的前面建孔廟,目的是在于希望士子遵循先圣先賢之道,接受封建教化。 自六朝至明清,十里秦淮的繁華景象和特有的風貌,曾被歷代文人所謳歌。 夫子廟位于秦淮河北岸,原是祀奉孔子的地方,始建于宋代景祐元年(1034年),是就東晉學宮舊址擴建而成。 ![]() 夫子廟已成為富有明清建筑風格的十里秦淮風光帶上的一個重要景點。它以大成殿為中心,南北成一軸線,左右建筑對稱,占地約26300平方米?,F已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夫子廟位于市中心偏南,秦淮河北岸的貢院街旁。是由文教中心演變而成的繁華鬧市,人們通常所說的夫子廟,實際包括夫子廟、學宮和貢院主大建筑群。學宮 學宮位于大成殿后街北,原有“東南第一學”門坊,包括明德堂、尊經閣、青云樓、崇圣祠等古建筑。明德堂是學宮的主體建筑,科舉時代秀才每月逢朔望都到這里聽訓導宣講。中國的學宮都稱“明倫堂”,而夫子廟的學宮獨稱“明德堂”,據說是宋代文天祥題寫的“明德堂”匾額之故。1986年明德堂維修時又修復了兩旁的“志道”、“據德”、“依仁”、“游藝”四齋。 ![]() 大成門進入欞星門,迎面便是大成門??鬃訉χ袊糯幕隽思蟪傻墓ぷ?,此門因名“大成”。門前石獅雄踞,門左右辟角門。門內兩側分列四塊古碑?!犊鬃訂柖Y圖碑》,一說為南朝齊永明二年(484年)遺物,《集慶孔子廟碑》,元至順元年(1330年)刻成,《封至圣夫人碑》,元至順二年(1331年)刻成,《封四氏碑》元至順二年刻成。 ![]() 成殿大成殿是夫子廟的主殿,高16.22米,闊28.1米,深21.7米。殿內正中懸掛一幅全國最大的孔子畫像,高6.50米、寬3.15米。殿內陳設仿制2500年前的編鐘、編磬等十五種古代祭孔樂器,定期進行古曲、雅樂演奏,演出反映明人祭孔禮儀的大型明代祭孔樂舞,使觀眾聽到春秋時代的鐘鼓之樂、琴瑟之聲,展現二千多年前另古樂風貌。大殿四周是孔子業(yè)績圖壁畫,形神并具。廟院被兩廡碑廊環(huán)抱,墻上鑲有三十塊由趙樸初、林散之、沈鵬、武中奇等著名書法家撰 寫的墨寶真跡碑刻。碑廊里陳列著被譽為“中華一絕”的雨花石展覽。 ![]() 中心廟院院內植有銀杏八棵,古燈對稱有致,中間一條筆直的石砌甬道通向大成殿前的丹墀,此丹墀是祭孔時舉行樂舞的地方,正中豎立一尊青銅孔子塑像,高4.18米、重2500公斤,是全國最大的孔子青銅像。兩旁石階有每尊高1.80米的孔子弟子顏回、子路等十二賢人漢白玉塑像分班侍立。巍峨莊嚴的大成殿,重檐飛翹,斗拱交錯,龍吻脊中有雙楷戲珠立雕,雙重飛檐中海藍色豎匾上三個金色大字“大成殿”,是姬鵬飛的手書。 ![]() 泮池孔廟前的水池一般稱為“泮池”。魯國學宮設于泮水之畔,周朝時“天子之學為雍,諸侯之學為泮”,以后相沿成習。夫子廟建廟前將流經廣場的秦淮河一段河道改造為泮池,從而使夫子廟成為中國孔廟中僅有的一座用天然活水作泮池的廟宇。 ![]() 烏衣巷烏衣巷位于夫子廟西南數十米,是一條幽靜狹小的巷子,原為東晉名相王導、謝安的宅院所在地。據宋代《景定建康志》卷十六引《丹陽記》,此地原為三國吳烏衣營所在,因而得名。為紀念王導、謝安,在烏衣巷東曾建有來燕堂,建筑古樸典雅,堂內懸掛王導、謝安畫像,仕子游人不斷,成為瞻仰東晉名相、抒發(fā)思古幽情的地方。唐代大詩人劉禹錫的那首膾炙人口的詩《烏衣巷》,就是對此處的感嘆。烏衣巷有一口古井,名叫烏衣井,相傳是在東吳的時候就挖掘了,供這里的駐軍飲水使用。井欄處十二道繩痕展示著它所經歷的千年滄桑。 ![]() 江南貢院江南貢院是夫子廟地區(qū)主要建筑群之一,秦淮河畔也因貢院、夫子廟的存在而一度繁榮起來,是中國最大的科舉考場。其鼎盛時期僅考試的號舍就擁有20644間,加上官房、膳房、庫房、雜役兵房等數百間,占地超過30萬平方米,其規(guī)模之大、占地之廣居全國各省貢院之冠,創(chuàng)造了古代科舉考場中國之最。貢院中的南京市江南貢院歷史陳列館是中國唯一的一座以反映中國科舉考試制度為內容的專業(yè)性博物館。 ![]() 明遠樓明遠樓是貢院內樓宇之一,位于貢院中間,原是用來監(jiān)視應試士子的行為和院落內執(zhí)役員工有無傳遞關節(jié)的設施?!懊鬟h”是“慎終追遠,明德歸原”的意思。樓下南面曾懸楹聯,系清康熙年間名士李漁所撰并題:“矩令若霜嚴,看多士俯伏低徊,群器盡息;襟期同月朗,喜此地江山人物,一覽無余。”從聯中也可看出明遠樓設置的目的和作用。貢院的大門上懸有橫額“明遠樓”三個金字,外墻嵌《金陵貢院遺跡碑》,記述了貢院的興衰歷史。 ![]() 秦淮河秦淮河是南京古老文明的搖籃,南京的母親河,歷史上極富盛名。這里素為“六朝煙月之區(qū),金粉薈萃之所”,更兼十代繁華之地,被稱為“中國第一歷史文化名河”。遠在石器時代,流域內就有人類活動。從東水關至西水關的沿河兩岸,東吳以來一直是繁華的商業(yè)區(qū)的居民地。六朝時成為名門望族聚居之地,商賈云集,文人薈萃,儒學鼎盛。宋代開始成為江南文化的中心。明清兩代,尤其是明代,是十里秦淮的鼎盛時期,明末清初,秦淮八艷的事跡更是膾炙人口。金粉樓臺,鱗次櫛比;畫舫凌波,槳聲燈影構成一幅如夢如幻的美景奇觀。 ![]() 美食街夫子廟美食街建成于1997年,總投資1.5億元,位于夫子廟南端,東起平江府路,西止來燕路。 建筑造型各異,高低錯落有致,青磚小瓦,粉墻坡屋,古樸典雅,與夫子廟古建筑群融為一體。內部設施一流,頗具現代氣息。仿古花崗巖路面兩側鑲嵌著彩色廣場 磚,菱形的花壇、回繞的長廊、花園式的廣場、古典式的矮架路燈,營造出溫馨而優(yōu)雅的氛圍。沿街坐落著晚晴風味軒、晚晴茗軒、金陵春酒樓、夫子廟康樂城、秦淮人家、白鷺賓館等一批知名餐飲娛樂企業(yè),薈萃了海內外美食精品。 ![]() 石欄池之北岸石欄則是明正德九年(1514年)所建,夫子廟泮池石欄建于明正德年間(1514年),迄今已經渡過了近500載,飽經風霜,是夫子廟建筑群中唯一保存最好的古代建筑。廟的第一道門為欞星門,是石結構六柱三門,造型優(yōu)美,其間鑲飾牡丹浮雕圖案。 ![]() 文德橋“文德橋”的“文德”二字取自儒家思想“文章道德天下第一”。由于這座橋正處在地球的子午線上,所以每逢農歷十一月十五日子時,皓月當空,水中月亮正好被這座橋分為東西兩邊各一半,這一奇觀被稱為“文德分月”,又稱為“文德橋半邊月”。這一自然奇景每年吸引無數的游人競相觀賞。 ![]() 附近景點瞻園 瞻園景區(qū)由瞻園和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兩部分組成。瞻園是南京現存歷史最久的一座園林,至今已有六百余年的歷史,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江南四大名園之一,以歐陽修詩“瞻望玉堂,如在天上”命名。瞻園也是南京保存最為完好的一組明代古典園林建筑群。瞻園面積約兩萬平方米,共有大小景點二十余處,布局典雅精致,有宏偉壯觀的明清古建筑群,陡峭峻拔的假山,聞名遐邇的北宋太湖石,清幽素雅的樓榭亭臺,奇峰疊嶂”。 ![]() 老門東老門東位于南京市秦淮區(qū),因地處中華門以東,故稱“門東”。它北起長樂路、南抵明城墻、東至江寧路,總占地面積約70萬平方米,歷史上一直是夫子廟的核心功能區(qū)域之一。早在三國時期,此處就有民居聚落出現。到了明朝,中華門與秦淮河沿線成為城市的經濟中心,這里成為重要的商貿和手工業(yè)的集散地,呈現一派繁華的景象。清末以后,門東、門西等老城南地區(qū)逐漸成為以居住功能為主的區(qū)域,集中體現了南京老城南傳統(tǒng)民居的風貌。 ![]() 白鷺洲公園白鷺洲公園總面積229.41畝,湖水面積57.35畝。歷史上是明朝開國元勛中山王徐達家族的別業(yè),又稱徐中山園、東園、太傅園。由于其獨具野趣的佳麗景色,一直是許多著名文人詩酒歡會的雅集之地。民國時期正式辟為白鷺洲公園。白鷺洲公園以山、水、城、林自成一體的自然風光和獨特的人文資源為依托,集觀賞性、娛樂性、互動性為一體,體現了生態(tài)、人文、歷史文化的和諧。 ![]() 中華門中華門,明代稱聚寶門,是明朝都城的正南門,是南京明朝內城城墻13個城門中規(guī)模最大的城堡式城門,當今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結構最復雜的古代甕城城堡,同南京明代城墻一道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洪武二至八年(1369至1375年)在南京建康府城南門的基礎上擴建而成。中華門城堡東西寬118.5米,南北長128米,總面積15168平方米,高20.45米,三道甕城由四道拱門貫通。 ![]() 秦淮風光帶夫子廟秦淮風光帶指的是以夫子廟建筑為中心,秦淮河為紐帶,東起東水關淮青橋秦淮水亭,越過文德橋,直到中華門城堡延伸至西水關的內秦淮河地帶,包括秦淮河兩岸的街巷、民居、附近的古跡和風景點,是南京最繁華的地方,包括瞻園、夫子廟、白鷺洲、中華門,以及從桃葉渡至鎮(zhèn)淮橋一帶的秦淮水上游船和沿河樓閣景觀,集古跡、園林、畫舫、市街、樓閣和民俗民風于一體,還有秦淮夜市和金陵燈會、民俗名勝、地方風味小吃等。1990年秦淮風光帶入選為中國旅游勝地四十佳之列,2000年被評為國家第一批4A級景區(qū)。 ![]() 文化特色 飲食文化秦淮小吃 夫子廟供應的傳統(tǒng)食品和風味小吃不下200種。夫子廟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可以遠溯到六朝時期,明清兩朝尤盛,各派菜系和小吃爭奇壯舉勝,風味獨具。改革開放以來,市政府對散落民間的風味小吃發(fā)掘整理,在繼承傳統(tǒng)特色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形成了以“秦淮八絕”為代表的秦淮風味小吃。 夫子廟小吃供應干稀搭配,葷素相間,穿插民俗表演,具有濃郁地方特色和文化氛圍,使餐飲過程同時成普文化欣賞的過程,體現了飲食和文化的精美結合,對中外游客產生著久遠的吸引力,成為夫子廟旅游經濟的重要支柱和這一地區(qū)的特色文化。 ![]() 民俗文化夫子廟燈會 南京夫子廟燈會是流傳于南京地區(qū)的特色民俗文化活動,又稱'金陵燈會',主要在每年的春節(jié)至元宵節(jié)期間舉行。早在南朝時期就有元宵燈會,當時的盛況堪稱全國之冠。明初以來,南京的元宵燈會活動就逐漸享有'秦淮燈彩甲天下'之美譽,著名的秦淮河'燈船'也隨之蜚聲天下。20世紀以后,燈會有了進一步的擴展,秦淮燈彩的扎裱技藝也不斷提高,并推動了南京剪紙、空竹、繩結、雕刻、皮影、獸舞、秧歌、踩高蹺等民間藝術的發(fā)展。南京夫子廟燈會的歷史源遠流長,根據文獻記載,早在南朝時期,都城南京就出現了舉辦傳統(tǒng)元宵燈會的習俗,其盛況堪稱全國之冠。自明初洪武帝朱元璋在南京倡導元宵燈節(jié)活動以后,南京逐漸開始享有了“秦淮燈火(彩)甲天下”的美譽,秦淮河懸掛花燈的畫舫(俗稱“燈船”)隨之蜚聲天下。 ![]() 歷史上的南京夫子廟燈會主要分布在南京秦淮河流域,20世紀以后它主要集中在夫子廟地區(qū),已經擴展到“十里秦淮”東側五里地段,核心區(qū)域包括夫子廟、瞻園、白鷺洲公園、吳敬梓故居陳列館、江南貢院陳列館、中華門甕城展覽館及中華路、平江府路、瞻園路、琶琵路一帶。南京夫子廟燈會作為一項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動,是歷代南京民眾延續(xù)和傳承民俗文化的重要空間,長久以來,它已成為秦淮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南京本土和外來的文化藝術貫穿于燈會中,構成其藝術內涵。 ![]() 何為秦淮八艷?秦淮八艷指的是明末清初江南地區(qū)南京秦淮河畔的八位才藝名伎,十里秦淮是南京繁華所在,一水相隔河兩岸,分別是南方地區(qū)會試的總考場江南貢院(即今中國科舉博物館),另一畔則是南部教坊名伎聚集之地著名的有舊院、珠市。最先見于余懷的《板橋雜記》分別寫了顧橫波、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門、馬湘蘭六人。后人又加入柳如是、陳圓圓而稱為秦淮八艷。 “秦淮八艷”指的是明末清初南京秦淮河上的八個南曲名伎,故又稱“金陵八艷”。 明朝遺老余澹心在《板橋雜記》中記載為:柳如是、顧橫波、馬湘蘭、陳圓圓、寇白門、卞玉京、李香君、董小宛。臺灣鄭經生在《董小宛之謎》一文中則將馬湘蘭換成鄭妥娘。王德恒、陳予一合著的《順治與鄂妃》一書變動較大,它加上了李十娘、龔之路、黃艷秋三人,去掉了馬湘蘭、寇白門、卞玉京。 《板橋雜記》的作者余澹心與“秦淮八艷”是同時代人,又久居金陵,為秦淮河上的常客,看來所言不謬。此外清末葉衍蘭刻的《秦淮八艷圖詠》、現存于董小宛與冒辟疆故居如皋水繪園中的“金陵八艷”說明,以及劉培林、張德義合著的長篇小說《秦淮名伎董小宛》中所列“秦淮八艷”之名,也與《板橋雜記》相同。 ![]() 李香君,(1624—1653),又名李香,號“香扇墜”,原姓吳,蘇州人。她與董小宛、陳圓圓、柳如是等被稱為“秦淮八艷”。因家道敗落,飄泊異鄉(xiāng)在李香君八歲的時候,隨養(yǎng)母李貞麗改吳姓為李。是南京秣陵教坊名妓,秦淮八艷之一。她歌喉圓潤,但不輕易與人歌唱;絲竹琵琶、音律詩詞亦無一不通,特別擅長彈唱《琵琶記》。1699年孔尚任的《桃花扇》問世后,李香君遂聞名于世。情竇初開 1639年(明崇禎十二年),李香君剛滿十六歲的時候,見到侯方域并一見傾心,像李香君這樣一位名妓,梳攏必須邀請大批有頭有臉的風流雅士,還要付一筆豐厚的禮金給鴇母,可惜侯方域沒有銀子,無能為力。友人楊龍友雪中送炭,給了他大力的資助,梳攏儀式很順利地辦了下來。當夜侯方域一柄上等的鏤花象牙骨白絹面宮扇送給了李香君作定情之物,扇上系著侯家祖?zhèn)鞯溺晟葔嫛@钕憔畈旌罾傻恼嫘膿匆?,從此便留他住在了媚香樓中。但是,那筆錢并不是楊龍友的,而是阮大鋮贈送給侯方域的一個人情,想拉攏侯方域入僚。阮大鋮本是明末戲曲家和文學家,人品卻十分低下。侯方域尚自猶豫,但是李香君發(fā)飆了,劈手就把頭上的發(fā)簪脫下來了,罵醒了侯方域。變賣了首飾,四下借錢,總算湊夠了數,把錢扔還給了阮大鋮。 血濺詩扇 阮大鋮懷恨在心。弘光皇帝即位后,起用阮大鋮,他趁機陷害侯方域,迫使其投奔史可法,自侯方域去后,李香君結束了自己的職業(yè)生涯。洗盡鉛華,閉門謝客,一心等候公子歸來。在阮大鋮的慫恿之下,弘光皇朝的大紅人田仰吹吹打打地來迎接李香君做妾。李香君堅決不從,田仰還要堅持,她干脆一頭撞在欄桿上,血濺在侯方域送她的扇子上。娶親的人見鬧出了人命案,只好灰溜溜地抬著花轎溜回去了。侯方域的朋友楊龍友利用血點在扇中畫出一樹桃花。 征入宮中 阮大鋮也算是文壇上響當當的腕兒了,他并不想就此放過李香君,而是為南明皇朝弘光皇帝親自執(zhí)筆撰寫歌詞劇本,等李香君傷愈后,阮大鋮立即打著圣諭的幌子,將她征入宮中充當歌姬。這一招李香君著實無法抵擋,她一個青樓女子,哪里敢違抗圣上呢!宮門一入深似海,何時能再見到日夜思念的侯郎呢?她好想托魚雁捎封信給遠方的情郎,讓他回來見上自己一面,可此時戰(zhàn)事正緊,交通全部斷絕,書信根本無法送去。帶著無限的眷念和遺憾,李香君進了皇宮,懷里緊緊抱著那把鮮血寫成的桃花扇。 陰差陽錯 1644年(清順治元年),清兵攻下揚州,直逼南京,弘光帝聞風而逃,最終被部將劫持獻給了清軍,隨后南京城不攻自破。南京城破之時,李香君隨著一些宮人趁夜色逃出了“牢籠”,市街上已是一片混亂,清兵燒殺搶掠,難民四處逃竄。李香君高一腳、低一腳地向秦淮河畔走去,只見到處火光沖天,夜空映得一片血紅。好不容易來到長板橋上,站在橋頭,向媚香樓方向望去卻發(fā)現媚香樓也已隱入一片火海之中。李香君心里一沉,腳下發(fā)軟,一下子跌坐在橋面上,腦子里一片空白。正巧,這時當年為李香君教曲的師傅蘇昆生路過長板橋,無意中發(fā)現了坐在地上發(fā)傻的李香君,連忙將她扶起,才知她已無處可去,便帶著她隨逃難的人流,奔往蘇州。其實,這天夜里侯方域也正在南京城里,他是在揚州兵敗后脫身返回南京的。到達時正逢清兵肆虐屠城,他心里焦急地掛牽著李香君的安危,火燒火燎地趕到秦淮河邊,卻看到媚香樓燃成一團烈焰,熟悉的人一個也沒見著。他在媚香樓附近徘徊尋找了整整一夜,卻沒能見到李香君的影子;其實那時李香君就坐在離媚香樓僅有一箭之遙的長板橋上,無奈老天戲弄人,偏偏沒讓他倆相遇。 香消玉殞 1645年(清順治二年),李香君在南京受盡苦難,后躲進棲霞山葆真庵,與昔日秦淮姐妹卞玉京相伴為尼。1645年(清順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秋,侯方域在棲霞山尋到李香君。經過商議,二人攜手渡江北上,前往老家商丘。李香君隱瞞歌伎身份,以吳氏女子妾的身份住進西園翡翠樓。在這里,她與公婆和睦相處;與侯方域元配夫人常氏相敬如賓,姐妹相稱;與侯方域魚水情深,琴瑟和諧。從1645年到1652年這八年時間里,李香君生活得平安、舒適,也可以說是她一生中最為幸福美滿的時期。可天有不測風雨,人有旦夕禍福。就在侯方域去南京為香君求子、尋親的時候,她經常擔驚受怕的身份問題終于暴露了。公公侯恂知道李香君是秦淮歌伎的真實身份后,當即命令李香君滾出翡翠樓,后經人講情,才心不甘情不愿地讓她住到離城十五里的侯氏柴草園——打雞園。那里是一個前不著村,后不著店的荒涼村落。而此時得知李香君已身懷有孕,引起婆母和常氏夫人的同情,二人一再向侯恂求情,侯恂才勉強答應派一個小丫頭去那里服侍。 侯方域回到歸德(今商丘)后,即將李香君接回,住在翡翠樓上。因出身低賤,香君被趕到距城7公里的侯氏莊園(今李姬園)居住。李香君因被歧視,終日郁郁寡歡,日久成病,無奈患上肺癆而死,享年三十歲。 ![]() 人物軼事候方域慕名來到媚香樓,一睹“香扇墜”李香君的風采。一走入李香君的房間,只見室內書畫古玩陳設有致,別有一番清新氣息,與一般青樓迥異。李香君嬌笑盈盈地請客人落了座,立即有詩婢送來清茶果品,此時候方域又被正面墻上掛著的一幅大型橫幅吸引住了,這是一幅“寒江曉泛圖”,寒雪彌漫的清江之上,一葉孤舟蕩于江心,天蒼蒼,水茫茫,人寥寥,好一種悠遠淡泊的意境,畫上還題有一首詩“:瑟瑟西風凈遠天,江山如畫鏡中懸。不知何處煙波叟,日出呼兒泛釣船?!碑嬌蠜]有落款,料非出自名家之手,侯方域問道:“此畫是何人大作?”李香君見他對畫如此關注,略帶羞澀地說:“是小女子涂鴉之作,不足為道?!薄笆悄闼??”侯方域簡直不敢相信,這么一個姣小稚嫩的青樓女子,竟然作出這般神韻的詩畫,真令人刮目相看。從這幅畫開始,兩人越談越投機,彼此直引以為知己。一個是風流倜儻的翩翩少年,一個是嬌柔多情、蕙質蘭心的青樓玉女,接連幾次交往之后,便雙雙墜入了愛河之中,纏綿難分。 人物評價 總體評價 “在秦淮八艷中,不論是樣貌還是才氣,李香君都排不到首位,但是她卻高居秦淮八艷榜首。在街頭隨便找個市民問問秦淮八艷,大家可能說不全,但是李香君卻是眾人熟知的?!崩钕憔匀绱寺暶h播,主要還是她對愛情的忠貞以及高尚的愛國情操。 名人評價 林語堂《為香君題詩》:“香君一個娘子,血染桃花扇子,氣義照耀千古,羞殺須眉漢子。香君一個娘子, 性格是個蠻子,懸在齋中壁上,教我知所管制。如今天下男子,誰復是個蠻子,大家朝秦暮楚,成個什么樣。子當今這個天下,都是騙子販子,我思古代美人,不至出甚亂子。” 余懷《板橋雜記》:“李香身軀短小,膚理玉色,慧俊始轉,調笑無雙,人名之為香扇墜。”同書又記述:“香年十三,亦俠而慧?!?/div> 后世紀念 李香君故居陳列館坐落在夫子廟來燕橋南端,鈔庫街38號該館座南朝北,三進兩院,面臨美食街,背依秦淮河,青磚小瓦,馬頭墻,回廊掛落,花格窗,典型的江南民居風格。館內設有轎廳、資料廳、媚香樓故居展覽、茶文化、扇文化展廳、書畫陳列室、河廳、古水門等。 ![]() 2012年11月21日,“新金陵48景”評選結果在萬眾矚目中正式揭曉。十里秦淮——夫子廟秦淮風光帶就包含了古金陵四十八景的四個景點。1.秦淮漁唱 在秦淮河上聆聽漁歌2.桃渡臨流 夫子廟利涉橋畔古桃葉渡,相傳是東晉王獻之妾桃葉渡秦淮處3.來燕名堂 今夫子廟對岸烏衣巷內東晉王謝大族故居的“來燕堂”4.長橋選妓 今夫子廟對岸一帶明清妓院的集中地![]() 十里秦淮今猶在,當年八艷何處尋?![]() 古金陵四十八景——秦淮漁唱 在秦淮河上聆聽漁歌![]() 古金陵四十八景——桃渡臨流 夫子廟利涉橋畔古桃葉渡,相傳是東晉王獻之妾桃葉渡秦淮處![]() 古金陵四十八景——來燕名堂 今夫子廟對岸烏衣巷內東晉王謝大族故居的“來燕堂”![]() 古金陵四十八景——長橋選妓 今夫子廟對岸一帶明清妓院的集中地![]() 十里秦淮——夫子廟秦淮風光帶 ![]() ![]() ![]() ![]() ![]() ![]() ![]() ![]() 詩詞:幽幽清香(原創(chuàng))散文:幽幽清香(原創(chuàng))解析:網裁素材圖片:網絡下載背景音樂:網絡下載編輯制作:幽幽清香謝謝朋友觀賞!![]() |
|
來自: 王志斌s1e5v8m6 > 《美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