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都有很高成就。在中國古代文壇上,他與蘇軾齊名,被稱為“蘇黃”。 黃庭堅曾經與蘇軾等人共同反對王安石變法,結果也和蘇軾一樣,在紹圣二年(1095年),51歲的黃庭堅被扣上“修先帝實錄,類多附會殲言,抵熙寧以來政事”的罪名,貶到黔州(今重慶彭水)安置。 ![]() 被貶黔州第一年的一個早春的傍晚,黃庭堅走出門沿著河流散步,雖比冬日的嚴寒溫和許多,但還是冷意拂面,寒氣襲人,或許因為初次被貶,他的心里還有點壓抑。走的有點漫無目的,行到水窮處,是一片湖泊,一個老者正在湖上垂釣,一陣涼風襲來,水面泛起陣陣波紋,這陣風也讓他清醒了很多,看著山光水色,暮靄沉沉,漁舟唱晚恍若山水畫的美景,他想到了張志和的那首《漁歌子》: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 漁夫悠閑自在的生活情趣讓他幡然醒悟,塵世紛擾,心事繁多,何不做個靜心垂釣的老翁,生活任行樂自然,伴著青山綠水獨攬一汪碧池,讓清水洗凈歲月的污濁呢? 他有感而發(fā),寫下來一首《訴衷情》: 訴衷情·一波才動萬波隨 黃庭堅 〔宋代〕 戎州登臨勝景,未嘗不歌漁父家風,以謝江山。門生請問:先生家風如何?為擬金華道人作此章。 一波才動萬波隨,蓑笠一鉤絲。 金鱗正在深處,千尺也須垂。 吞又吐,信還疑,上鉤遲。 水寒江靜,滿目青山,載月明歸。 這首詞題序“歌漁父家風,以謝江山”,表明自己面對江山勝景,幡然悔悟的解脫心理。 ![]() “一波才動萬波隨,蓑笠一鉤絲”,一碧萬頃的江上,波濤一個接一個涌來,一位戴斗笠披蓑衣的漁翁,正獨自一人在江邊垂釣。從它的意思來看,顯然是勾勒出了一幅寒江獨鉤圖。這首句營造出來的空靈灑脫的境界,如同一陣清風徐來,讓人心情舒暢。 緊接著的“金鱗正深處,千尺也須垂”,是寫垂釣之興。魚翔深底,為取水下金鱗,漁翁不惜垂絲千尺。從字面意思來看,它是身為垂釣之人的“臨淵羨魚”之情。但對于黃庭堅這個初貶之人來說,他想要表達的卻是一種屢遭坎坷后寄情山水而忘卻名利的情懷。對魚兒的渴求,其實就是黃庭堅想要尋求超脫的決心。 ![]() 詞的下片,“吞又吐,信還疑,上鉤遲”,這一句把魚兒吃餌時的小心試探描摹的趣味十足,岸上是閉目凝神的老翁,水中是吞吞吐吐的魚兒,這兩者通過魚竿和魚線連成了一個整體,漁者心與魚游,魚兒心隨漁動。 此情此景,不禁讓人想到莊子的秋水魚之樂的寓言。是呀,醉翁之意不在酒,釣魚之樂不在魚,舉目山水,置身江天、脫落塵滓的逍遙追求,才是漁者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興盡晚回舟,已經是水寒江靜,滿目青山,明月當空的時候。究竟有沒有釣到魚兒呢?這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這一場垂釣,已經讓自己醒悟過來,覺悟超脫,由凡入圣。 ![]() 這首詞構思用意上搬用了唐代船子和尚的偈語,將張志和那種志不渝、逍遙自由的漁父家風,又升華為一種擺脫世網,頓悟入圣的精神境界,借此表明遭貶后的心胸抱負和向往獨釣江天、泛跡五湖的自由生活。取景設境上具有象征色彩,用意于形象后面的暗示。特別是最后“水寒江靜,滿目青山,載月明歸”三句,直以詩家之化境寫禪宗之悟境,用自然超妙之景象征自己詞人覺悟解脫,由凡入圣的心志襟懷。 此后的黃庭堅,在巴蜀這一片的“遠惡之地”,努力調節(jié)自我以適應環(huán)境,買田種菜,養(yǎng)花種竹,禽鳥相樂,讀書弈棋,以文墨遣興自娛,縱向山水農耕之樂,實現(xiàn)了自我人生的突圍。他在蜀中詞作60余首,在書法藝術上獲得飛躍,成為一代宗師,還為蜀中地區(qū)培養(yǎng)了一大批詩壇后輩,對蜀地的文學和文化事業(yè)發(fā)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
|
來自: qiangk4kzk8us4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