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反映了松山區(qū)西部山區(qū)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過年時的情景。 蒸年干糧是個很實用的習俗,到臘月十幾就要開始做年干糧,做得很多,一般能夠半個臘月和多半個正月吃的,年干糧做得多的能吃出正月。把做好的年干糧放在缸里或草囤子里凍起來,吃的時候放在鍋里熥一下即可。聽說過去我們村有一戶大地主,一進臘月門就讓長工包餃子,一包十幾天,把包好的餃子裝在草囤子里凍上,像現(xiàn)在的速凍餃子,吃時不用現(xiàn)包很方便。我想備年飯這種習俗是對家庭婦女的一種尊重,女人們忙了一年,到過年時把吃的東西提前準備好,減輕過年期間婦女的勞動強度,也很人性化。 蒸豆包 豆包一般用紅蕓豆或花豇豆做餡,把煮熟的豆子用木勺子或山芋杵子在鍋里搗碎,也可用饸饹床子壓碎,后來有了糖精,人們在豆包餡里還要放一些糖精。在最困難時期,沒有那么多豆子,就把胡蘿卜烀熟搗碎做豆包餡。豆包分為笨豆包和黏豆包兩種,區(qū)別在于豆包皮的不同。笨豆包,是用小米面、玉米面或小米玉米混合面做皮,要數(shù)小米面皮的口感為最好,那時還沒有用白面做豆包皮的。黏豆包,是用玉米面或小米面摻三四成的黃米面做皮。笨豆包相對黏豆包來說個要大一些,直徑一般都在十三四公分左右,為了省火、省時,熥豆包時要把一個豆包切成四半。一般家庭過年時都要蒸四五鍋豆包,人口多的還要更多些,人口少的蒸一兩鍋足矣。 撒年糕 把大黃米或小黃米淘好軋成面,將紅蕓豆或花豇豆煮熟,鍋里放適量的水,鍋上放蒸干糧的箅子,把煮熟的豆子均勻地撒在箅子上,豆子厚度二公分左右,再把水燒開,當蒸氣到豆子上層時,將用水拌好的黃米面慢慢地分層撒在豆子上面,哪兒冒熱氣往哪兒撒面,撒完面蓋上籠頭(鍋蓋)蒸熟即可。撒年糕時箅子上放豆子為了透氣好、上氣均勻、不漏面、不沾箅子好揭鍋,好吃又好看。有兩年生產(chǎn)隊沒種紅蕓豆,用切碎的生胡蘿卜塊代替紅蕓豆,撒出來的年糕發(fā)胎不挺脫,吃著口感也不好。過年撒年糕沒有固定的數(shù)量,根據(jù)人口多少和喜好來確定。 撒年糕是個小技術(shù)活,有的人家不會撒年糕,還要請人幫忙撒。要把年糕做得好吃又好看,首先把黃米淘干凈,否則撒出來的年糕發(fā)黑、不黃、不亮,有時還牙磣。泡米的時間長短也要恰到好處,米泡的時間過短,撒出來的年糕不黏,米泡的時間過長,撒年糕時上氣不均勻容易煉廂(糊鍋)。撒年糕時,年糕面拌水的多少也有學問,還有鍋灶具好不好用,都有很大關(guān)系。有的技術(shù)環(huán)節(jié)把握不好,蒸氣總在一個位置跑,其他位置蒸氣上不來,熟的熟生的生,又沒辦法回鍋再做。手藝好的,能撒出幾十公分厚的年糕,撒出的年糕又黃又黏,吃著黏而不沾,口感好。把撒好的年糕過幾個小時后切成幾大塊,為方便食用和儲存,要在十二小時后二十四小時前將年糕切成一公分左右的薄片,年糕切早了發(fā)黏容易粘、不挺脫、易變形,切晚了切不動、易裂、易碎。年糕有大黃米做的,大黃米沒脫殼時叫黍子;有小黃米做的,小黃米沒脫殼時叫黏谷。大黃米面撒出的年糕細膩,黏度高,顏色純正(金黃色),口感更好。 年糕有三種吃法:一種是把年糕切成片熥著吃,熥前把年糕蘸點水,吃時要加糖,也叫熥年糕;第二種吃法是把熥好的年糕片,放在鍋里用植物油煎一煎,煎時少放點鹽面,也叫煎年糕。第三種吃法是用肉丁熗鍋,放酸菜絲填水燒開,開鍋后把蕎面瓠子散在鍋內(nèi),開鍋后把年糕片放入鍋內(nèi)煮透即可,也叫煮年糕。吃年糕放糖是老習慣,六十年代初物資緊缺買不到糖,也買不起,人們采用土辦法熬糖,即用甜菜疙瘩熬糖稀,人們吃年糕時,碗里面放上糖稀。后來有了白糖、紅糖,人們也不再吃糖稀了。 做年干糧,磨面是個很大的勞動量,那些年個人家很少有大牲畜,隊長也很開恩,把生產(chǎn)隊的牲畜借給社員磨面,規(guī)定每家借給三畜次,主要是騾馬,磨一次年糕面,磨一次豆包面,磨一次白面和蕎麥面。不管人口多少基本都能夠用。做年干糧基本都集中在臘月十七八到臘月二十四五,從臘月十七八碾道就開始排班了,從早晨天不亮就開始磨面,一直磨到晚上十多點鐘才結(jié)束。有的家庭除了撒年糕、蒸豆包,還要蒸兩鍋發(fā)面。蒸年干糧那些天,家家戶戶的煙囪幾乎全天候地冒著縷縷青煙,還有的因燒火太多把煙囪里掛的油子給燒著了(著媒),離老遠就能聞到“臭雞蛋味”。滿屋的熱氣順著門口乎乎地往外冒。大街小巷也打破了以往的寧靜,行人也比往常多了起來,大家忙忙碌碌,你來我往。各家各戶都在淘米、磨面、挑豆子、煮豆子、搋(壓)豆餡、發(fā)面,忙個不停。一天蒸好幾鍋年干糧,把炕燒得滾熱,一不小心就把炕席煲糊了,炕熱得睡不了覺,只好用木板子把炕頭的席子騰起來。人們談論的話題也是你家蒸幾鍋豆包、撒幾鍋年糕等等。 把蒸好的豆包、發(fā)面放在草囤里凍上,把撒好的年糕切成片分層放在草囤里,然后噴灑涼水凍上防止風干。現(xiàn)在我們那過年還做年干糧,但是比過去做得少了,一是家庭人口少了;二是冬天沒有過去那么冷了,天氣變暖年干糧放不住易變質(zhì),三是人們也不愿過多地吃陳舊的東西。 軋蕎麥面 五六十年代國家不供應大米、白面,生產(chǎn)隊種的小麥又很少,人們把蕎麥面當做細糧,用它來包餃子、搟面條、壓饸饹、烙餅、掄餅、做疙瘩湯、做涼粉,所以每到過年都要軋些蕎麥面。記得我們家每年大年三十的早飯,都要吃蕎麥面面條,把酸菜豬肉丁鹵子澆在面條上又香又爽口。年五更能吃上純蕎麥面皮餃子就很不錯了,有時還要吃玉米面摻榆樹皮面包的餃子。 軋蕎麥面是個小技術(shù)活,要分兩個步驟,先是用碾子串皮(脫皮),即把蕎麥厚厚地攤在碾盤上,把蕎麥皮從蕎麥仁上碾軋下來,還不能把蕎麥軋碎,把串下來的蕎麥皮用簸箕簸出去,然后再把蕎麥仁軋成面,軋面時蕎麥仁里還會混些蕎麥皮,在羅面時還要及時地把蕎麥皮穴出來。蕎麥面越細越好吃,所以要用細鑼羅面。有一事不得其解,過去我母親搟的蕎面條有三四十公分長,不斷條,現(xiàn)在用敖漢最好的蕎面搟面條,煮熟后剩幾公分長,而且不利口,不知是蕎麥的問題還是面的問題,或者是制作工藝的問題。 也順便說說蕎麥,蕎麥對土質(zhì)要求不高,不需上糞,它是一種無限花序的植物,底下接了籽,上面開著花,下面的籽熟了會自然落地,在一株蕎麥上就會出現(xiàn)上花、中果、下籽。第一年種過的蕎麥地上,第二年會長滿蕎麥(也叫蘆生蕎麥)。到晚秋割蕎麥的時候,蕎麥秧頂部還是開著雪白的花。如果蕎麥熟了,不及時收割,一旦起風,會把熟蕎麥粒全部刮落,顆粒不收。蕎麥好脫粒,生產(chǎn)隊時期有人偷蕎麥,只用兩三個小時的時間就能從蕎麥秧上搓下半口袋蕎麥(五六十斤)。蕎麥雖然產(chǎn)量低,但如果是春旱年份或者遭春災,是補種晚田的最佳作物,生產(chǎn)隊每年都要在山頂?shù)呢汃ね恋厣戏N一些蕎麥,如果再加上翻種的,就會更多一些。蕎麥面是很好的食用品,因為含糖量低,是糖尿病人的最佳食品。蕎麥花能喂豬,蕎麥皮能做枕頭,還可以做嬰兒用的糠口袋(睡袋),現(xiàn)在有很多人用蕎麥皮做床墊、坐墊。蕎麥秸最沒用,牲畜不吃,燒火不起火苗。 炒茶湯面 茶湯面屬于一種年飯,只是在臘月和正月食用,配合吃年干糧時代替飯湯的稀粥食物,平時不吃。過去每到過年前家家戶戶都少不了炒些茶湯面,在臘月和正月熥年干糧時做為配餐。 茶湯面由于制作工藝講究,所以吃起來很香,味道也很特殊。用小米做原料,先把小米用水淘凈雜質(zhì),然后用碾子碾軋成面兒,再用二細子鑼羅面,最后把小米面放在熱鍋里炒,一要炒干,二要觀其色,一般要炒成淺褐色。馇粥時將茶湯面放在盆里用涼水澥開,把澥開的茶湯面倒入開水鍋里攪勻,再燒開鍋即可食之,不能太稠,也不能太稀,太稠或太稀都會影響口感。茶湯面都要在冬季食用,要放在涼處不能著熱,不能放的時間太久,著熱或放時間久了顏色就會變紅,產(chǎn)生油脂子和辣蒿味。一般出了正月就沒人再吃了。茶湯面雖然不起眼,但它躋身于年飯的行列,且經(jīng)久不衰。 1 作者簡介 崔玉堂,1955年生于赤峰市松山區(qū)。曾擔任赤峰市林業(yè)局副局長、局長等職務,林業(yè)高級工程師職稱??釔蹟z影,作品在《報日人民》《光明日報》《生態(tài)文化》等報刊上累計發(fā)表200余幅,被選為內(nèi)蒙古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2008年主編出版了畫冊《綠色的壯舉》,全面記載了赤峰市近50年來林業(yè)生態(tài)建設過程和成就,社會各界給予了高度評價。 文章摘自《山村舊事》 崔玉堂著 感謝張艷華提供圖片 本文為原創(chuàng)轉(zhuǎn)載須經(jīng)作者授權(quá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