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字訣原文:一吸便提,氣氣歸臍,一提便咽,水火相見。 原文:上十六字,仙家名曰十六錠金,乃至簡至易之妙訣也。 第一句,點明十六字訣的特點。仙家,指仙人,道教文化中指得道后長生不老之人。十六錠金,謂字字珠璣,價值連城,堪比黃金。“至簡至易”,告訴我們十六字訣相比其他道家功法而言,更加簡單易懂,適合普通人習(xí)練。最后,用了一個“妙”字,突出該功的效果妙不可言,給人以堅定的信心。 原文:在官,不妨政事;在俗,不妨家務(wù);在士商,不妨本業(yè)。只于二六時中,略得空閑,及行住坐臥,意一到處,便可行之。 第二句,闡述十六字訣簡易之理。這段不用翻譯,大家也能看懂,意思就是說,不管你是當(dāng)官的,還是居家的,或者是商人,都無妨,只要有一些空閑時間,隨便你行走坐臥,只要有意,即可練習(xí),所謂意到氣到,練功全在意念之間。 原文:口中先須嗽及三五次,舌攪上下腭,仍以舌抵上腭,滿口津生,連津咽下,汩然有聲。 第三句,講具體練法。這段即道家的鼓漱吞津法,做漱口的動作三五次,用舌頭攪動上下腭,然后舌頭抵住上腭,待口中津液生滿,分三次慢慢咽下,咽下時發(fā)出“汨汨”的聲音??谥薪蛞罕坏兰曳Q之為“金津玉液”,咽下后進(jìn)入下丹田,可以補(bǔ)充人體的元精。 原文:隨于鼻中吸清氣一口,以意會及心目寂地,直送至腹臍下一寸二分丹田元海之中,略存一存,謂之一吸。 第四句,接著講練法,這段主要講調(diào)氣,也就是道家服氣法。然后,用鼻子吸清氣一口,用意念將氣送至肚臍下一寸二分的氣海穴(即下丹田)處,然后閉氣,這稱之為“一吸”。 原文:隨用下部輕輕如忍便狀,以意力提起使歸臍,連及夾脊、雙關(guān)、腎門,一路提上,直至后頂玉枕關(guān),透入泥丸頂內(nèi)。 第五句,接“一吸”講“便提”的具體練法。下部即會陰,如忍便狀,即提肛,如大便欲解時強(qiáng)忍之意,這個動作進(jìn)行的同時,用意將氣提起,使之回歸神闕穴(即肚臍),然后,一路上夾脊、雙關(guān)、腎門,直到頭后部的玉枕關(guān),再上至頭頂(即泥丸)。這段屬于道家內(nèi)丹練法中的河車搬運法。 原文:其升而上之,亦不覺氣之上出,謂之一呼。一呼一吸,謂之一息。氣既上升,隨又似前汩然有聲咽下,鼻吸清氣,送至丹田,稍存一存,又自下部如前輕輕提上,與臍相接而上,所謂氣氣歸臍,壽與天齊矣。 第六句:講“氣氣歸臍”的含義和具體做法。前一個動作將氣上提至泥丸,所謂“升而上之”,呼氣時緩慢均勻,自己似乎感覺不到在呼氣。一呼一吸,完成一個呼吸動作,稱之為“一息”。 然后,接著做吞津的動作,鼻吸清氣,用意送至下丹田,稍閉氣后,再做“提”的動作,使氣送至肚臍,這就是所謂的“氣氣歸臍”,經(jīng)常練習(xí),可以延年長壽。 原文:凡咽下,口中有液愈妙,無液亦要汩然有聲咽之。如是一咽一提,或三五口,或七九,或十二,或二十四口,要行即行,要止即止。只要不忘,作為正事,不使間斷,方為精進(jìn)。如有風(fēng)疾,見效尤速。 第七句:講“一提便咽,水火相見”。做咽津的動作時,如果口中有津液最好,沒有時,也要發(fā)出“汨汨”的聲音再咽下。如此一咽一提,不拘次數(shù),三五次、七九次、二十四次均可,能做就做,不能做時可以立即停止。但是要堅持每天練習(xí),不斷精進(jìn),如果身體患有風(fēng)疾,做這個功法見效非常快速。所謂風(fēng)疾,即外感風(fēng)寒之類。 原文:久久行之,卻病延年,形體變,百疾不作,自然不饑不渴,安健勝常。行之一年,永絕感冒、痞積逆滯不和、癰疽瘡毒等疾,耳聰目明,心力強(qiáng)記,宿疾俱瘳,長生可望。 第八句:講堅持習(xí)練十六字訣的效果。原文已經(jīng)講得很明白,無需翻譯,總之,堅持才是勝利,想要取得上述功效,必須堅定信念,每日行之。 原文:如親房事,欲泄未泄之時,亦能以此提呼、咽吸,運而使之歸于元海,把牢春訊,不放龍飛,甚有益處。 第九句:講的是房中術(shù)。房事將泄之時,行此十六字訣,使元精歸于下丹田,不使精出于外,對身體很有益處。 注:本法選自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一書中,本法實際上是簡化的小周天練法,“氣氣歸臍”為其核心要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