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作家原創(chuàng)作品 文學(xué)愛好者交流園地 」 孔孟之鄉(xiāng) | 禮義之邦 | 物華天寶 | 人杰地靈 

作者:蔡月萍  說起老濟寧,常會用 “運河之都”和“江北小蘇州”做比喻。濟寧地處運河中段,且汶上南旺是運河最高處,被稱為“水脊”,濟寧通則運河通,反之濟寧段不通則運河不暢。明清代都在濟寧設(shè)置最高司運機構(gòu)以保運河暢通,故濟寧被稱為 “運河之都”。而“江北小蘇州”的美譽則要歸功于建筑具有南方風(fēng)韻的竹竿巷了。老濟寧因運河而經(jīng)貿(mào)繁榮,竹竿巷更是因運河而生而興。說起竹竿巷,濟寧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這是明清時期最繁華的商業(yè)中心,人文鼎盛、商賈云集。大運河從濟寧西入城,在市區(qū)轉(zhuǎn)折向南出城,竹竿巷就位于運河轉(zhuǎn)折處,太白中路古運河南岸。晴日推著一歲多的小孫女遛彎,從東大寺東門沿古運河向南不遠,看到石刻牌坊即是竹竿巷。按路標(biāo)指示向北進入竹竿巷,尋找運河記憶和老濟寧味道,一路走著:街道、小巷、店鋪、門臉、建筑、物件,深感小巷悠長、歲月悠悠。竹竿巷蜿蜒千米、小巷窄狹悠長。石牌坊到東大寺西門,有點傾斜的南北街就是大名鼎鼎的竹竿巷,看路標(biāo)竹竿巷非常短不足300米。其實竹竿巷并不僅是路標(biāo)中的竹竿巷,看路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公示牌介紹,“竹竿巷” 由首尾相連的五條街巷構(gòu)成,西起吉市口(今任城路)、紙店街、南漢石橋街、紙坊街、竹竿巷、小閘口北街,東至小閘口橋,全長2華里。西北東南走向,房屋順河而建,街道順河彎曲成“曲尺”狀。運河與街巷間有多條垂直的小巷,如永豐巷、打繩巷、清平巷等通往運河碼頭。這片臨河街區(qū)統(tǒng)稱為竹竿巷。竹竿巷街道有“青龍戲水”和“二龍戲珠”之說。東大寺東門抵運河、西門是竹竿巷,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濟寧人形象比喻東大寺為龍頭,彎曲悠長的竹竿巷為龍身,左右各小巷是龍爪。據(jù)說巷子深處原來有水井,不為取水,是作為“水釘”來釘牢這條龍,以免龍騰空帶走一方風(fēng)脈。“二龍戲珠說”是東大寺為一顆明珠,向西(紙坊街、南漢石橋街、紙店街),向南(竹竿巷、小閘口橋)兩條街像兩條龍,構(gòu)成二龍戲珠。竹竿巷歷史悠久,源于元代,盛于明清,至今已700多年。元代以前大運河走向是北京-洛陽-杭州,與濟寧無緣。元代北京建都,運河去折取直、河道東移后,運河穿濟寧而過,濟寧一躍成為“南通江淮、北達幽燕”的水上交通樞紐、江北最大碼頭。因濟寧以北的運河水量經(jīng)常不足,南來漕船集中一定數(shù)量才開閘放船,城南門外常聚集幾百甚至上千艘漕船,成為南北各省農(nóng)副產(chǎn)品交流中心。因運河之便南北物產(chǎn)交流,南方匠人也隨航北上,謀求更大發(fā)展機會,竹器業(yè)和竹器匠人入濟寧最多。另據(jù)資料介紹,運河船只兩邊都綁竹竿,防止船過閘口時被碰壞,竹竿中空浮力大也可避免沉船。竹竿作為船運的“副產(chǎn)品”,采購成本低,加工獲利大,店鋪在運河沿岸逐漸一個個增加,形成街區(qū),因竹器店占比較高就被稱為“竹竿巷”了。 竹竿巷有悠悠水韻,是北方城市中少見的江南風(fēng)味街道。南方工匠用南方樣式建店, “小橋流水,枕河人家”風(fēng)格隨時間推移成型。沿街店鋪大都是2-3層樓房,前出抱廈,明柱承托。前店后廠、下店上居、門前交易、門后泊船裝貨,極具濟寧運河文化特色。形似蘇州,故有“江北小蘇州”之稱。街道順河自然形成,店鋪沒有統(tǒng)一規(guī)劃,高低不一、前后不齊。街道看上去參差蜿蜒,高低錯落,有水柔之美。雖經(jīng)90年代拆除改建,昔日商業(yè)文化風(fēng)韻已變,但經(jīng)2010年的明清建筑風(fēng)格修繕,街道特征和建筑古風(fēng)仍存。目前僅存一處文物老房據(jù)說是70年代電影《兩個小八路》時曾被取景。其它老建筑沒有得到很好保護和及時修繕,也確實有點可惜。竹竿巷商鋪密集而幽靜,竹竿巷是山東最大的竹器市場,但不止竹業(yè),是以經(jīng)營竹編、土產(chǎn)、雜貨等為主的手工業(yè)作坊區(qū)。竹竿巷隨運河興而興,北方的皮毛、藥材、糧、棉、油,南方的絲、竹、茶葉、陶瓷,南北商人匯聚交流。呈現(xiàn)出“通渠要道、運河兩岸、店鋪林立”的繁榮景象,先后有九個省的商戶在竹竿巷附近建立會館。元末詩人朱德潤描述竹竿巷的繁華:日中市貿(mào)群物聚,紅氈碧碗堆如山。商人嗜利暮不散,酒樓歌館相喧闐。竹竿巷隨清代運河漕運廢而日漸蕭條。改革開放后從事多種經(jīng)營,一直到現(xiàn)在仍百業(yè)聚集:竹編、木器、鐵貨刀具、玻璃制品、廚房用具、瓷器碗碟、筆墨紙張、書畫古董,茶房酒館,日用雜貨、臨終用品等各色店鋪緊密排列?!安挥米叱鲋窀拖?,就能生活一輩子”是對竹竿巷商品之多之全的概述。店鋪門面都不大,一樓全敞開式,方便商品陳列,不用吆喝,沒有喧囂,有商業(yè)街不多見的幽靜。隨著塑料金屬制品的替代,土產(chǎn)手工需求大幅減少,街巷稍顯冷清,卻也有老街巷獨特的市井味道。我一路從東往西總結(jié)商品種類,小竹竿巷是竹器土雜為主,紙坊街以筆墨紙張、字畫古董為主,漢石橋街以五金、茶飯為主,紙店街以飯店、臨終用品居多。哦街巷名字的由來隱約可見。進入商鋪感受歲月悠悠。給我印象較深的是陳家、林家,以“老陳”開頭的店鋪10家之上(老陳家大刀、老陳土雜品、老陳酒店用品……)看來老陳家是個老名牌,都想借用,2019年曾有刀客陳的報道我沒弄清是哪一個陳家店鋪。百年老店“林家灣燉魚”現(xiàn)有三家,說是分家的結(jié)果。還有部分雖不興隆而堅守的老店,店主以年長居多,隨意問一店主,答經(jīng)營店鋪40余年,老兩口一輩子的生活來源于此,也要在此養(yǎng)老,而孩子是不會再干了。一位正在專心織毛衣的大姨也是差不多的話語,不為賺多少錢,只為年齡大了有個營生,店鋪的下一代命運未知。我想著類似店鋪的命運同竹竿巷中不斷減少的竹竿類似,只能更新才能換代了。筆墨紙張、字畫刻章類的店鋪,物品排列整齊潔凈,年輕人的身影較多,是后繼有人的景象,為竹竿巷的文化長盛而高興。竹竿巷的“明星”應(yīng)是“東大寺”和“太白文化市場”。濟寧東大寺是伊斯蘭教清真寺, 因處全市9座清真寺之東,故簡稱東大寺。又因寺門臨古大運河西岸,故俗稱“順河?xùn)|大寺”。始建于明洪武年間,與濟寧西大寺、南京凈覺寺、西安化覺寺、蘭州橋門街大寺并稱全國五大古建清真寺。清朝康熙、乾隆年間大興營造,成現(xiàn)在規(guī)模。2006年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zhǔn),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太白文化市場”,在紙坊街路段南,和竹竿巷成垂直南北向,每禮拜天上午開市,有出售的各種“小玩意兒”。連環(huán)畫、舊書報、舊錢幣、古字畫瓦當(dāng)、瓷器等等。我知道的幾個熟人還經(jīng)常有興趣去淘寶呢,這也是昔日竹竿巷的延續(xù)再現(xiàn)。80年代文化名人馮驥才來濟寧,曾被這條老街厚重的商業(yè)文化深深吸引。過去濟寧人也常說“不逛竹竿巷,白來濟寧城”。如何為竹竿巷這條老巷增加活力和吸引力,使其煥發(fā)出新的繁榮景象,是我們應(yīng)該思考的問題。我曾想竹竿少了,是否可以增加其他竹制品(家具、家居用品、笛子葫蘆絲樂器……),或者其他南方制品,甚至可以增加些編織、陶瓷、樂器制作體驗場所,讓南方文化更多走進竹竿巷,豐厚目前的竹竿巷特色。把“運河記憶”變?yōu)椤斑\河今生”。悠悠竹竿巷,不了運河情。希望今天的濟寧人也愿意說“不逛竹竿巷,白來濟寧城”。

作者簡介:
蔡月萍,山東濟寧人,熱愛生活、熱愛自然,退休后愛上傳統(tǒng)文化。想讀書以補先前之不足,開始寫作以豐富退休生活。閱讀會心的文字如同欣賞養(yǎng)眼的風(fēng)景,沐浴其中,時常能清洗心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