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80年代,家鄉(xiāng)河北有“臘月二十八,蒸棗花”的習俗。每到年關,家家戶戶按照老輩傳下來的習慣,在臘月二十八這天發(fā)面,準備第二天蒸棗花大饃。 臨近除夕,母親總是恭恭敬敬地把蒸棗花饃當作過年的一件大事來辦。她隆重地從口袋里盛出最好的面粉,放進一個干凈的 大面盆里,用溫開水化開酵母,認真地揉成面團,再用棉被蓋好后,放在熱乎乎的炕頭上餳面。 兒時的我,最喜歡觀看母親制作棗花饃的場景。 母親將準備好的大棗清洗干凈瀝水。她用食指在面團上摁一下,看到面彈跳后,高興地將拉絲面團取出,在砧板上撒一些干 面粉后,輕松地揉搓成光滑的面團,她招呼我去拿一雙筷子來。 母親先將一小塊面揉搓成手指般的細長條,麻利地將長條擺成回形狀,在轉彎處各放一顆紅棗,再用筷子從中間用力一 夾,瞬間一朵雪白的面花盛開在砧板上;她將面揉搓成中間粗,兩邊逐漸細的長條,卷成圓環(huán),環(huán)內(nèi)放棗,象征著心靈手巧;母親一會兒將面長條卷成五環(huán),五顆紅棗點綴在里面,寓意“五福盤壽”;一會兒她又用面團揉捏成花朵造型,象征著“花 開富貴,如花似玉”。最后,母親又將長條搓得更長,盤起來后,一層比一層細地放上去,一個小“棗花”就變成了一座大“棗山”。 就這樣,一大盆不起眼的面團,在母親的巧手下,很快變幻成了造型新穎的藝術品。 等全部做完后,我迫不及待地讓母親趕緊上鍋蒸。母親卻阻擋說:“真是個小饞貓,要再餳一會兒,這樣蒸出來的饃才會像 開在飯桌上的一朵花一樣漂亮?!?/span> 母親將做好的饅頭坯擺放到籠屜布上,用大火蒸,20分鐘后,白胖的面團環(huán)抱著甘甜的大棗,隨著蒸汽氤氳而起,麥香卷著一絲甜味蔓延開來,滿滿的幸福感迎面撲來。我的眼睛里,鼻子里,嘴巴里全是花饃的香味,濃郁的農(nóng)村年味也被蒸了出來。 剛出鍋的棗花饃表面光滑,宣軟好吃有彈性,我大快朵頤地連吃幾個,晚飯都省了。 母親說:“過年蒸的棗花大饃可與平常不太一樣。不但要好吃,還要寓意好,各種面食蒸起來,咱們的日子就會蒸蒸日上,放大棗來蒸,寓意“早掙”,這樣一年才能紅紅火火,財源滾滾。”相信這也是所有百姓們過年的愿望吧。 大棗不但寓意好,營養(yǎng)價值很高,能補血,人們常吃面色紅潤,還能提高免疫力,消除疲勞。 民間有句俗語:外孫要想暄,外婆家去搬山。棗花大饃除了用來做供品祭祖、孝順老人,它還是外婆給外孫們準備的特殊節(jié)日禮物。這是怎么回事呢? 據(jù)說,農(nóng)歷正月初二,是傳統(tǒng)的拜年節(jié),出嫁的女兒要帶上孩子回娘家。回到久別的娘家,母女有說不完的心里話,訴不完 的母女情。返回時,外婆要送給外孫一個棗山饃,送給外孫女一個棗花饃。外婆的愿望是,希望外孫家快快富裕起來;母親希望孩子抱了娘家的棗饃后,孩子會像棗山棗花一樣健壯漂亮。 母親過了花甲之年后,春節(jié)很少再蒸棗花饃,我卻無比懷念棗花饃里蒸大年的味道。 如今,隨著民俗文化遺產(chǎn)的推進,棗花大饃已從農(nóng)家人過年的煙火味里走出來。每年臨近春節(jié),某些團隊大師們總會趕制創(chuàng)意花饃面塑,有花鳥蟲魚、祥禽瑞獸、民間傳說故事等應有盡有。 它們是款待貴客的必備主食,象征了新的一年里日子甜甜蜜蜜,生活蒸蒸日上,寄托了農(nóng)家人對來年生活的美好希望和祝福! 作者簡介:楊紅蘇,筆名:嘉卉,倆女孩的職場媽媽,喜歡游走在文字的世界,育兒即育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