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個案例。由于攻擊趙國失敗,兩個責任官員出逃的出逃,內(nèi)外勾結的勾結,因為是范雎推薦的,按照秦國法制,舉薦他們的人也要負連帶責任。于是范雎的政敵們開始圍攻,造謠范雎也里通外國。 秦昭王問范雎怎么看。范雎是這樣說的,我本寒末,完全是大王的賞識和重用才有了今天的位置。今天大家都說我和那兩個官員一樣對秦國不忠,我沒有辦法。只是想,如果大王處決我,不就說明大王此前重用我,用錯了嗎?所以,請大王準許我服毒自盡,然后以丞相之禮安葬我。這樣,既懲處了我,又能維護大王用人之明的名聲。秦昭王就原諒了范雎。 這就是范雎的水平——受了陷害,他沒有一句話是替自己辯解的,他只是捎帶著說了一句,是大家說我,我也沒有辦法——就是不承認自己犯罪了。他全都是站在秦昭王的角度,從維護秦昭王的權威的角度來考慮問題。這其實是用言行來表達自己對秦昭王的忠心。 對于引起的誤會或者受到的陷害,如果一味為自己辯解,你辯解得越多,就越襯托和說明君主或領導的錯誤,也就讓自己陷入更加不利的境地。像范雎這樣,一句也不辯解,而是繼續(xù)順著有利于領導的角度來說明,才是真正替領導著想,并且順帶著解決自己的問題。 從這個角度來看,古來那些為國盡忠然后身遭不測,為國事而被昏庸君主貶斥乃至殺頭的忠臣,在某種程度上來講,也是自私的——成就自身美名而至君王于不義之地。從戰(zhàn)國時期的策士角度來講,沒有誰是不可以被勸說的,注意方法和時機就可以。 順帶說一句,范雎應該是那個年代功成名就而又全身而退的為數(shù)不多的客卿之一。 第七個案例。說的是什么主意該誰拿。趙魏韓三國聯(lián)合攻秦,這當然是秦最害怕的事,于是秦昭王決定割讓三座城池分別給趙魏韓,以換取退兵。不過心中不忍,于是就問計于宰相樓緩。樓緩其實是趙國人,他是早年秦國為改善與趙國關系,專門從趙國請來作為客卿的高干。 樓緩認為這種主意可不是自己能拿的,自己的身份太特殊——自我定位很清晰——本就是趙國人,而且這又涉及秦國的割地賠款,乃是國家大事,樓緩如果出主意給秦王的話,將來秦王要回味起來想反悔,要找人背鍋,第一個倒霉的就是當時替國君拿這主意的。所以樓緩就說,割地可以免除滅國大患,不過這種事太大,應該大王您的家族人拿主意,建議可以問下公子池。 秦昭王就去問公子池,公子池是秦昭王的親弟弟,也是個聰明人,知道這種事不論怎樣也不能出主意,也是為將來避禍。于是公子池說,割地的話您會后會,不割地也會后悔。秦昭王問為什么?公子池說,割地可以免除滅國,不過等過了這一陣,大王您又會開始后悔割讓出去的城池可惜;不割地,被大軍壓境,甚至亡國,那您更會后悔怎么舍不得三座城池。 秦昭王想想也是,所以干脆還是自己拿主意,割地賠款認慫。同時,也就不可能將來還反悔找下面的人的麻煩了——畢竟主意是自己拿的。 想想樓緩和公子池這兩個聰明人。 第八個案例。呂不韋如何勸服秦太子嬴柱寵愛的華陽夫人收納秦昭王庶孫嬴異人為義子,有如何勸服趙王釋放嬴異人回國的。呂不韋在這兩個最重要的游說中展現(xiàn)了商人善于捕捉需求的特點。 秦昭王執(zhí)政很長時間,導致太子嬴柱也已經(jīng)老弱不堪了。嬴柱有兩個兒子,都是庶出,嬴異人和嬴子傒,其中嬴子傒還有母親在,也受嬴柱寵愛,有專門的老師服侍。嬴異人則母親早亡,一直被作為人質(zhì)羈押在趙國。 嬴柱寵愛的華陽夫人雖然富貴,卻沒有兒子,華陽夫人的弟弟陽泉君因姐姐受寵而成為炙手可熱的高官。 呂不韋既看到了嬴異人渴求上位為太子,回國高就的需求,也看到了華陽夫人希望后繼有人的需求,更看到了陽泉君渴望延續(xù)權貴地位的需求。有意思的是,除了華陽夫人,另外兩個人都不自知自己尚有需求。 呂不韋當然首先是勸說嬴異人生起回國爭太子之位的雄心,這一點倒很容易做到。他選擇的另一個勸說對象是陽泉君,一開始就是炮轟,把尚不知禍的陽泉君說得目瞪口呆——你大禍臨頭還不知道,現(xiàn)在的太子嬴柱眼看也不行了,一旦秦昭王去世,嬴柱也執(zhí)政不了幾天,到時候嬴子傒繼位,你就完蛋——你看你家的富貴,比太子嬴柱還強,應有盡有。你的姐姐華陽夫人雖然牛,但嬴柱去世,她還牛得起來嗎?你還不是大禍臨頭? 把人哄暈了,接著就是出主意,陽泉君問呂不韋如何避禍,呂不韋說,最好的辦法就是扶持一個沒有人關注的孫子出來,接太子位——嬴異人,這個小孩不錯,聽話,可以把他過繼為華陽夫人為義子,這樣有你姐姐哄太子開心,那還不容易拿到這個太子之位嗎?陽泉君于是趕緊去給華陽夫人做工作。 接著呂不韋去游說趙王,把嬴異人放回秦國。趙王當然不愿意,呂不韋則說,如果秦國要打趙國,會因為這么一個庶孫在您這里,就不打了嗎?如果您大方地禮送嬴異人回國,要是將來嬴異人繼承秦王之位,您想想您這筆投資多劃算。趙王于是就放了嬴異人。 這就叫撮合。 3.齊策部分 第一個案例。這個案例挺好,說的是齊威王封薛地給了小兒子田嬰,田嬰后來成了齊國宰相,也是著名的孟嘗君田文的父親。田嬰到了薛地后,要筑城,手下人都來勸不要筑城,田嬰非常決絕,不僅不聽,連見都不見所有人。碰到領導這樣堅決,你怎么勸說? 這里需要解釋一下,為什么大家不愿意田嬰筑城?!獞?zhàn)國時期,封地是給你一塊地,主要是給你那塊地上的居民的稅收,那些收入都是你的,不用上繳中央國庫。但也就僅此而已,所謂城——乃是軍事防御工程,筑城就是要建墻和堡壘,那實際上就是擁兵自重——這是有獨立的意思了。所以田嬰的手下都覺得此舉很危險,弄不好齊威王就要發(fā)火討伐。 話又說回來了,為啥田嬰會要筑城呢?也有原因——因為薛地這個地方接近徐州,正處于齊國和楚國說不清的邊界上。之前齊威王要封薛地給田嬰,楚懷王還發(fā)火要出兵阻止這個封賞,因為這涉及到邊界糾紛問題。田嬰手下的門客專程去游說楚懷王——告訴他這么封,對楚國好,因為這不就相當于把薛地從齊國割裂出來了一樣嗎。今后楚國只要交好田嬰就可以了。 估計這就是為什么田嬰想筑城,他想用此舉來給楚國有所示意,反過來就可以加強自己在齊國和齊威王心中的地位。 當你的領導或老板一心要做成一件事,盡管大家都看到里面的問題,但領導和老板都很決絕,那估計就不會有人去反對了。頂多是所謂直腸子的下屬出來,跟古代那些拖著棺材去給君主建議的忠臣一樣,直接頂撞之類的。 關鍵還是方法。 有個門客就去做了。他跑到田嬰府門口,對門房說,你去給田大人說一下,我就說三個字,多一個字您就把我煮了。門房就去給田嬰說。當然,這就是造勢——用特立獨行的方式來引起注意,獲得見面說話的機會。 田嬰真的就請門客進府。這門客見了田嬰,說了三個字——海大魚。說完磕了頭就走。田嬰沒搞明白怎么回事,就叫住了門客,請他詳述。門客的意圖不就是等著你這一叫嘛! 門客解釋,海大魚就是海里的一種巨大的魚,神通廣大,網(wǎng)也撈不到,鉤也鉤不上,不過,只要離開了水,一只螞蟻就能搞定它?,F(xiàn)在,齊國、齊威王就是大人您的水,你正因為是齊威王的兒子,又是宰相,才有了今天的封地和權勢,離開了這些,您就是把城墻筑到天上去,也沒有任何用處。 田嬰就此作罷。什么叫牛,什么叫勸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