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跟大家講一個(gè)跟這一則內(nèi)容相關(guān)的故事。 為了治水,大禹曾三過家門而不敢入。第一次經(jīng)過家門時(shí),聽到他的妻子因分娩而在呻吟,還有嬰兒降臨的哇哇哭聲,助手勸他進(jìn)去看看,他怕耽誤治水,并沒有進(jìn)去;第二次經(jīng)過家門時(shí),他的兒子正在妻子的懷中向他招著手,這正是工程緊張的時(shí)候,他只是揮手打了下招呼,就走過去了。第三次經(jīng)過家門時(shí),兒子已長到10多歲了,跑過來使勁把他往家里拉。大禹深情地?fù)崦鴥鹤拥念^,告訴他,水未治平,沒空回家,又匆忙離開,沒進(jìn)家門。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被傳為美談,至今仍為人們所贊頌。 《系辭傳》中說:“舉而錯(cuò)(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yè)?!贝笥碇嗡畬?shí)行的舉措廣利天下之民,功在千秋,福澤萬世,這才是真正的事業(yè)。 堯、舜、禹、湯、周、孔、孟......這些人時(shí)刻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xué),為萬世開太平,他們有一個(gè)共同點(diǎn),那就是一生都能常保一顆赤子之心。 《道德經(jīng)》里,老子說,“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蟲不螫(shì),猛獸不據(jù),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pìn)牡之合而朘(juān)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shà,和之至也”。這即是在講,對于“赤子”,毒蟲不咬他,猛獸不傷他,兇鳥不擊他;他雖然筋骨顯得柔弱,但拳頭卻握得很緊;他雖然不知道男女交合之事,但他那小小的生殖器卻經(jīng)常無欲則剛的勃然舉起,這些,是精氣充沛的緣故。他整天啼哭,但嗓子卻不會(huì)沙啞,是因?yàn)樗蜌饧兒?。這即“嬰兒之德”,“赤子之心”,是“厚德”,是“初心”,厚德至強(qiáng),初心無敵! 老子還說:“專氣致柔,能嬰兒乎?”聚結(jié)精氣以達(dá)到至柔和,有誰能比得過嬰兒嗎?人天生時(shí)本來至真至誠,至柔至順,蘊(yùn)藏著無限的生機(jī)與活力;然而,當(dāng)人長大了,分別心,計(jì)較心,愛爭心彼此起伏,人就不再純粹,失去了嬰兒般的厚德,以此煩惱不斷,活得水深火熱。 接下來,老子又說:“圣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這則是在說:得“道”的“圣人”,在其位的時(shí)候,要收斂自己的欲望,使天下人都?xì)w于渾厚、純樸、自然。老百姓必然會(huì)關(guān)注“圣人”的一舉一動(dòng),若要做表率、做榜樣、做楷模,“圣人”則必須“孩之”,也就是使自己率先回歸到“嬰兒”般渾厚、純樸、自然的狀態(tài)。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tái)。我獨(dú)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边@是說,眾人都熙熙攘攘、興高采烈,如同去參加盛大的宴席,如同春天里登臺(tái)眺望美景。我卻獨(dú)自澹泊寧靜,沒有追逐欲望的跡象,好像不知嬉笑的嬰兒,—這是嬰兒的狀態(tài),更也是得道,修身高人的境界。 老子還有:“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恒德不離,復(fù)歸于嬰兒。”這是在講,明明知道什么是雄強(qiáng),卻安守于雌柔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無為”、“不爭”的溪澗。如果甘愿做天下的溪澗,那么,永恒而高尚的“德”就不會(huì)離開和丟失,并且能夠回歸、回溯、回復(fù)到“嬰兒之為”的狀態(tài)。 嬰兒如水,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 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嬰兒代表的是初心,是天德,是致良知,是至真至誠,是無限可能。很多大思想家,大文藝家之所以偉大,就因?yàn)橐簧嚼弦恢北W×俗约旱哪穷w赤子之心,反之,很多人一生平庸,就是源于過早失去或是泯滅了自己本有的那顆赤子之心。 孟子說:“有德行的君子,是不失掉嬰兒般純真天性的人?!?/span>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sp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