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古典哲學之五:黑格爾2 法國革命對黑格爾的影響,雖非劇烈但很深刻。法國革命爆發(fā)時,他與他的德國同仁一樣歡欣鼓舞,他還和幾位同學一起到郊外種了一株自由樹,借以表達他對法國的祝福和對革命的企望。后來的一些研究家多認為黑格爾雖擁護法國革命但很快發(fā)生逆轉。其實,他雖然反對和懼怕動亂,但對法國革命本身,卻一直充滿敬意。直到他寫《歷史哲學》時,還稱頌法國革命是" 輝煌的黎明" ,而且說:" 一切有思想的存在,都分享到了這個新紀元的歡欣。" 他歡迎法國革命,又對拿破侖充滿敬意。這一點和德國大音樂家貝多芬其實不同。他不但對勝利的拿破侖充滿詩一般的敬意,而且對失敗的拿破侖依然充滿同情。1806年,拿破侖經(jīng)耶拿戰(zhàn)役征服了德國,但黑格爾對此并無反感。耶拿戰(zhàn)役結束僅3 天,他在一封信中不但沒有表示出對祖國不幸的同情反而稱頌了拿破侖,他寫道:" 皇帝——這個世界精靈,我看見他騎著馬通過城市檢閱他的軍隊。能看見這樣一個人,他集中了一切注意點,坐在馬背上,走向世界并統(tǒng)治它,的確是一次美好的經(jīng)歷。" 黑格爾的這種態(tài)度,在中國人看來,頗有些難解之處,但以西方的價值尺度衡量,這正好反映了一位近代歐洲文化智者的本色。不僅如此,他弟弟后來還作為遠征軍參加了拿破侖對俄國的進攻,拿破侖戰(zhàn)敗之后,他也沒有回來。 黑格爾支持法國革命,欽佩和同情拿破侖,表明他作為德國近代大哲學家的一種特殊的文化心態(tài)。在這個意義上講,遠離現(xiàn)實的黑格爾,后來成為德國官方哲學家的黑格爾,在他內心深處,依然屬于法國啟蒙主義思想家一派。 黑格爾成名之前的第二種大經(jīng)歷,是他親身體悟了康德與費希特和謝林以及費希特與謝林之間的哲學爭論和是非恩怨。康德與費希特的爭論,雖然其高峰表現(xiàn)在1799年,但從費希特這一面看,早在1793年他已經(jīng)產(chǎn)生創(chuàng)作《知識學》的想法,那就是說,大約1793年前后,他就已經(jīng)與康德在內心深處劃清了界線。而他的所謂學生謝林對他哲學的批評,則集中在1799-1803 年。這兩次爭論的時間恰好首尾相接,從前到后,經(jīng)歷了約10年時間。而這10年時間,正是黑格爾哲學的孕育與成熟期。 黑格爾哲學的形成,有這三位哲學人物的很大助力,尤其是謝林,對他哲學的影響更為直接和全面,以致黑格爾哲學的研究專家要說:" 謝林作為哲學家聞名全國的時候,黑格爾還不為人知曉。爾后當黑格爾的光彩使其黯然失色了的時候,他抱怨說他先前的朋友拿走了他本人的思想。盡管人們現(xiàn)在已不大讀謝林的東西了,但他的思想脈絡與黑格爾是非常接近的,以至于如果我們看一看兩個人都同意的思想中,黑格爾又提出了多少新東西,我們就會覺得,謝林的抱怨多少有些道理。" 雖然有些道理,畢竟黑格爾哲學與謝林的不一樣。到了1807年,因為謝林認為黑格爾在《精神現(xiàn)象學》的序言中批判了他的哲學而提出抗議,黑格爾解釋說他批判的不是謝林,而是謝林的蹩腳的模仿者。但謝林不予原諒,于是二人的友誼斷絕。 黑格爾大器晚成,他外受法國革命的影響和催化,內受康德、費希特、謝林哲學的影響和啟迪,加上他本人的長期思考、鉆研、總結和積累,終于形成自己的龐大哲學思想體系。他比謝林年長5 歲,卻成名甚晚。然而,謝林不曾完成的歷史使命,卻由他這位" 愚兄" 一舉完成。黑格爾大器晚成,其幸也歟。 黑格爾長于思索,但似乎不是一位優(yōu)秀的講師。他在耶拿大學教書時,被人戲稱為" 木頭人黑格爾"。他講課只管講課,每上講臺,全身心皆沉浸在講授的哲學之中,對聽課人的反應,渾然不問涼熱。據(jù)說,有一次他上課時去得早了,但本人毫不覺察,就給別的專業(yè)的學生上了一堂哲學課。課罷,他的學生來了,他才明白自己搞錯對象了,但他只管不慌不忙,翻開講義,便又從頭講起。 從1806年黑格爾的《精神現(xiàn)象學》出版算起,直到1817年他的《哲學全書》問世,這11年,是黑格爾哲學的精進期,也是他一生中創(chuàng)作最為旺盛的時期,他生前出版的4 種大部頭著作,有兩種即出版于這個時期。即1806年他出版《精神現(xiàn)象學》之后,1812-1816 年出版《邏輯學》,1817年出版《哲學全書》。在此期間,黑格爾的生活頗有些變動,他于1807年做了一年報社編輯,又于1808-1816年做了將近10年的中學校長。但這些變動,對他的哲學研究全然無損,而且因為生活穩(wěn)定,思維更是日臻精醇。 1811年9 月16日,41歲的黑格爾幸福地舉行了婚禮。黑格爾原本是被人們稱為" 秋性子" 的人,現(xiàn)在他又以自己的晚婚對此作了一次證明。只是在他結婚之前,他還有過一個私生子。想到這樣一位一本正經(jīng)甚至有些嚴整古板的哲學家,竟有這等風流韻事,不禁令人笑口頓開。黑格爾對自己的婚姻大為滿意,他在一封信上寫道:" 一有公職,二有愛妻,人生在世,夫復何求。" 他的婚姻確實美滿," 婚后頭半年,就寫出了一本30印張的內容深奧的書" ,連他自己都說," 實在非同小可"。 2.體系與成就 黑格爾的哲學體系,雖然始于精神,但精神又可以轉化為物質,然后再達到更高的精神。這個過程,與上帝無關,與單子無關,與知覺無關,與實體無關,它只是絕對精神的自我展示過程。他說:" 永恒的理念在它的本質的全部豐富性中,永恒地在自身活動著,把自己作為絕對心靈(精神)來享用并再生產(chǎn)出來。" 黑格爾哲學從精神的存在開始,好像中國宋明理學的理在物先,先有其理,而后有其事,其事固繁,但必合其理,其事固異則其理一也的理念。但黑格爾哲學體系比之宋明理學乃至一切他以前的近代哲學,都更其體系龐大,內容浩繁。而且他以自己的獨特思維方式,把這個過程描述為不斷從正題到反題再到合題的過程,也就是一種合于歷史必然的辯證發(fā)展過程。 他的哲學體系,包括三個基本部分,加上一篇長長的導言。導言即是他的《精神現(xiàn)象學》,三個基本部分,即第一部分:邏輯學;第二部分:自然哲學;第三部分:精神哲學。他顯然對邏輯學更為重視或說下的功夫更大。本人也曾說過自然哲學和精神哲學是應用哲學的話。他的哲學既將一切存在現(xiàn)象都作為自己的思辨對象,則他的體系必定會發(fā)展成為近代以來西方理性哲學的極致。他從邏輯講起,先有邏輯,后有自然。邏輯轉化為自然,是因為自然必合邏輯之理才能生存,所以他的邏輯學也是形而上學,又不同于一般的形而上學。邏輯轉化為自然,自然并沒有達到自己的歸宿,自然還要轉為精神,于是通向精神哲學。而精神哲學同樣以正、反、合的辯證邏輯方式,最終達到絕對精神。他的哲學至此,也就完成了自己的展示過程。 為著使讀者便于知會此意,現(xiàn)將他哲學的基本內容列表如下: 一、邏輯學——有論(存在論,——質——量——度——本質論——本質作為實存的根據(jù)——現(xiàn)象——現(xiàn)實——概念論——主觀概念——客觀概念——理念 二、自然哲學——力學——空間和時間——有限力學——絕對力學——物理學——普遍個體性物理學——特殊的個體物理學——總體個體的物理學——有機物理學 ——地質自然界——植物有機體——動物有機體 三、精神哲學——主觀精神——人類學——靈魂——現(xiàn)象學——意識——心理——精神——客觀精神——抽象法權——道德——社會倫理——絕對精神——藝術——宗教——哲學 夠復雜的,邏輯過程也不甚明白。但當你了解了他的方法,就會對他這種體系的理論價值有所理解。這點稍后再談。 黑格爾一生創(chuàng)作都沒有離開這個體系。雖然他的一些主要著作是在他死后才由他的學生整理出版的,但其內容皆為其體系的有序構因。比如,他的《美學》可以歸入絕對精神中的藝術部分,他的《哲學史講演錄》可以歸于" 絕對精神"的哲學部分。他的《歷史哲學》和他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重要著作《法哲學原理》也同樣如此。 黑格爾哲學包羅萬象,但其重點和最有價值的部分還是他的《邏輯學》。他的《邏輯學》篇幅很大,以致后來收入他的體系大成之作《哲學全書》時,只好將其精練壓縮,未壓縮的部分便稱為《大邏輯》,壓縮修改后的則是他的《小邏輯》。 但這不是說,黑格爾只在邏輯學方面有特別的貢獻,實際上,在人類有史以來的哲學家中,黑格爾堪稱最具博大精深特色的人物之一。他的學說,雖然在體系方面表現(xiàn)出某種僵化生硬,雖欲自圓其說,終不免牽強附會,捉襟見肘。但在幾乎所有具體領域,都有其獨特發(fā)現(xiàn)和真知灼見。 黑格爾哲學中背謬最多的是他的《自然哲學》,實在,他的自然科學知識不精不深。在這方面,他既比不過西方近代哲學史上的那些科學巨匠,也比不過他的前輩康德。他的自然哲學,即使僅從常識的角度理解,其錯誤和不足也幾乎隨處可見。但是,這不能證明他的自然哲學便一文不名,相反,他的自然哲學雖常常不合常識,但卻往往合于真理。例如,他關于自然界是一個充滿內在聯(lián)系的整體的觀念,關于自然界無時不處在矛盾運動之中的觀念,對近、現(xiàn)代科學研究均有重要的借鑒價值。 他以一個哲學家的眼光作出的某些科學預見,例如他對光的分析,對化學發(fā)展趨向的認識,特別是對空間和時間的認識,確有超前價值。評論者說:" 黑格爾在批判牛頓的絕對時空觀時,論證了空間和時間依賴于運動著的物質,肯定了' 空間與時間從屬于運動'。不難看出,黑格爾思辨地猜測到了愛因斯坦在用曲面幾何學解釋引力運動時依據(jù)的時空模型。正像笛卡爾關于運動不滅的哲學理論是在二百年以后才被自然科學所證實一樣,我們同樣也可以說,黑格爾關于相對時空的哲學理論是在百年以后才被自然科學所確認。" 宗教觀念是黑格爾哲學中另一個薄弱環(huán)節(jié),而且他對宗教的看法似乎自相矛盾。他既非真正的無神論者,也非正統(tǒng)的有神論者。他仿佛對有神無神并不關心,有神不使他順心,無神也不使他開心。他的許多宗教說教,不但沒有新意,而且持見迂腐。與他同時代的無神論者比較,固然顯然迂頑不堪,就是與康德比起來,也好似白費氣力。但他絕不迷信,非但絕不迷信,而且還禁不住要嘲弄那些迷信者。他引證說:" 神父布里斯昨天向我談了敬愛的上帝的偉大!我忽發(fā)奇想,敬愛的上帝可能管每只麻雀、每只金翅雀、每只紅雀、每只虱螨、每只蠓蟲,都叫得出它們的名字,正如你們叫得出那些鄉(xiāng)下人的名字一樣:施米特家的格里格爾、布利森家的彼得、海弗里德家的漢斯等等——想想吧!每個蠓蟲彼此是如此相似,以致人們可以發(fā)誓說,它們都是兄弟姊妹,而敬愛的上帝居然叫得出它們每一個的名字!想想吧!" 黑格爾絕不迷信,但他又堅決反對把宗教信仰統(tǒng)統(tǒng)歸之于迷信。他認為把對上帝的信仰看作是江湖術士的戲法是愚蠢的。宗教作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即使它并不合理,也自有它不合理卻能生存和發(fā)展的原因。 把宗教看成" 意識" 即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的必然產(chǎn)物,顯然比不分青紅皂白只管把一切宗教信仰都一股腦拋入茅廁,或者打翻在地再踏上一萬只腳來得深刻,也比康德不加分析而且認為分析也是白費于是便把上帝歸入不可知的領域去的作法來得科學。 宗教既是一種歷史現(xiàn)象,上帝必然也是一種歷史現(xiàn)象。而上帝又要包括一切,于是上帝便和黑格爾的絕對精神相重合,于是上帝=一切,而等于一切又=什么都不是。這樣的邏輯雖然未必盡合黑洛爾本意,卻讓一切上帝信仰者痛心疾首,怒不可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