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fā)。 759年冬天,杜甫攜家?guī)Э谳氜D來到成都。 760年春,在友人嚴武的幫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 761年春天,茅屋落成,稱 “成都草堂”。 763年,安史之亂結束。 765年,嚴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告別成都,開啟老病有孤舟的生活,流落四方。 杜甫離開成都后,草堂便傾毀不存。其實他在成都生活的時候,草堂也曾歷經劫難,比如秋風吹破,比如稚子抱草,但是一個人的偉大就在于,自己的房子破了,心中卻依舊想著“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770年,杜甫在饑苦之中漂泊至耒陽,好心的縣令送來酒肉,餓了許多天的杜甫,一頓飽餐之后,在孤舟上逝世。 唐末,韋莊找到草堂遺址,重結茅屋。從那時候,直至現(xiàn)在,我相信一直到將來,這幾間破草房,都會是我們精神的殿堂。 為了配得上詩圣在成都難得的安逸,我們特地先去草堂附近吃了頓火鍋,既便宜又美味,店家送完小吃送水果,送完飲料送點心,又一次撐個半死扶墻而出。 花徑不曾緣客掃,也無須掃,千載以來,恐怕沒有誰覺得自己來到這里是做客的。那隔籬呼取盡馀杯的老醉翁,那漫卷詩書喜欲狂的小百姓,那可愛深紅愛淺紅的賞花人,不就是我們自己么? 除了八月秋高風怒號的日子,杜甫在這里的生活其實真是很愜意的。尤其是春天。遲日江山麗的時候,花重錦官城,但見群鷗日日來,春光懶困倚微風。草堂春睡足,起來時窗外已是日高,再去江畔獨自走走,無意便可見到黃四娘家滿蹊的花兒,在春風中散發(fā)著芳香。 今天雖是夏日高照,草堂里樹蔭遍地,到也不太炎熱。我在茅屋、北鄰、南鄰之間來回穿梭,想象著那時候的杜工部,非常高興他能享有這一段歲月。 這些年,幾次到成都,因為種種機緣,都沒能到杜甫草堂。今日終得一見,雖明知都是后世所建,仍覺不虛此行。 我們每個人心中,其實都有屬于自己的草堂,草堂外,花徑旁,一樣是鮮花盛放。 附 1996年7月19日 舊記 晚上不知怎么就做了這么一個夢。認識的一大幫子人都溜進了夢里,卻沒有一個很好的朋友。亂糟糟地吵吵鬧鬧,沒有一個人來幫幫我。 睡醒后只覺難受。我不知道到最后是誰離開,誰留下。儂住君去,都是一樣的心碎,風起也,聲聲雨,風定也,聲聲雨,總是逃不脫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