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宣肺解表為主治愈風(fēng)寒犯肺兩例 例—陳某,女,33 歲。 主訴及病史;感冒 4 日,頭痛,形寒,身熱,無(wú)汗,咳嗽,作嘔,吐痰不爽,胸脘脹悶不舒。診查∶脈浮,舌苔薄膩。 辨證∶風(fēng)寒外來(lái),肺胃失和。 治法∶治以宣肺解表,理氣和胃。 處方∶荊芥 10g 防風(fēng) 10g 蘇葉梗各 5g 香附10g 陳皮 10g 前胡 6g 桔梗10g杏仁 10g 枳殼 10g 半夏 10g 茯苓 10g 生姜2 片 二診;服藥 3 劑后,微寒、頭痛、形寒、身熱均解。唯仍咳嗽,喉癢口苦,吐痰黃白,胸悶不爽。脈滑帶數(shù),苔微黃而膩。表邪漸解,肺部尚有痰熱。再擬化痰清熱治咳。 處方∶桑皮葉各 10g 黃芩10g 杏仁10g炙紫菀15g 橘紅 5g 貝母10g 桔梗5g枳殼 5g百部 10g 白前 10g 瓜萎皮 10g 竹茹 6g 三診;藥盡 3 劑,喉癢、咳嗽尚未全平;黃痰,仍覺(jué)胸悶。脈滑,苔微黃。痰熱未清,肺失清肅。治宗原法,繼服下方藥 3 劑。 處方∶桑白皮 10g 黃芩10g 杏仁10g 貝母10g 白前10g百部10g炙紫菀15g枳殼 5g 竹茹 10g 枇杷葉(去毛)10 片 瓜蔞皮 10g 【按語(yǔ)】本例外感風(fēng)寒,肺胃失和,癥除見(jiàn)頭痛、形寒、咳喊、吐痰不爽外,又見(jiàn)作惡。胸腙脹悶不舒,初診用本蘇散加荊、防、香附等藥。藥后表解,作惡亦平,準(zhǔn)仍咳嗽胸悶,吐痰黃白,肺部痰熱未清,改用清肺化疲治咳之法,服藥 6 劑而安。 例二辛某,女,30 歲。 主訴及病史∶畏風(fēng),無(wú)汗,微咳,喉癢口干,稍有浮腫。 診查∶舌尖紅,苔薄白,脈緩。 辨證;風(fēng)邪犯肺,肺氣失宣,兼水濕停聚。 治法∶治以宣肺解表,利尿退腫。 處方;荊芥穗 6g 苦杏仁 10g 白桔梗10g銀花 10g連翹10g 陳皮 10g茯苓皮 30g赤小豆30g 生苡仁 30g 枳殼 6g 蘆根 15g 二診;服上方藥3 劑后感冒已退,唯下肢仍腫,氣短乏.力。脈沉緩,苔薄膩。脾虛失運(yùn),水濕下注。治以益氣健脾利濕。 處方;生黃芪 24g白術(shù) 10g 陳皮 10g 茯苓皮 30g黨參 10g大腹皮 10g生苡仁 30g 赤小豆 30g 澤瀉10g 三診;藥盡6劑后腫消,氣短乏力亦退。囑服參苓白術(shù)丸,每服 10g,1 日 2 次,連服 10 日。 【按語(yǔ)】平素脾虛氣弱,運(yùn)輸失常,水濕易于停聚,又兼感胃風(fēng)寒,故癥見(jiàn)畏風(fēng)無(wú)汗、咳嗽、喉癢口干、浮腫等。初用荊芥、杏仁、桔梗、銀花、連翹、蘆根以宣肺清熱解表,陳皮、茯苓皮、赤小豆以利尿退腫,亦表里雙解之法。藥后表解腫亦減,唯氣短乏力,下肢仍腫,故再進(jìn)參、芪、白術(shù)以益氣健脾,陳皮、腹皮、苓皮、苡仁、赤小豆等以利濕退腫;藥后諸癥消退,繼服參苓白術(shù)丸以鞏固療效。 五、調(diào)和營(yíng)衛(wèi)、健脾益氣法治療脾胃虛弱一例 顏某,女,30 歲。 主訴及病史∶時(shí)覺(jué)形寒自汗,乏力,納食不運(yùn),大便易溏。 診查;脈緩,舌淡少苔。 辨證∶營(yíng)衛(wèi)失和,脾胃虛弱。 治法;治以和營(yíng)衛(wèi),健脾胃。 處方∶桂枝5g 炒白芍10g 炙黃芪 24g 炒黨參10g 焦白術(shù)15g 茯苓15g 炙草 3g 陳皮 10g 砂仁(后下)5g 生姜 3 片大棗 6枚 二診∶藥盡 6 劑,諸癥均減,原方藥再服 6 劑,以資鞏固。 【按語(yǔ)】營(yíng)衛(wèi)失調(diào),故形寒自汗;脾胃虛弱則乏力、食少、便溏。采用桂枝湯合四君子湯加 味,桂、芍、姜、棗調(diào)和營(yíng)衛(wèi),參、術(shù)、苓、草益氣補(bǔ)中,加黃芪補(bǔ)氣固表,陳皮、砂仁理氣健脾。共服藥 12 劑,諸癥悉平。 |
|
來(lái)自: 一個(gè)大樹(shù) > 《待分類(l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