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前,在成都的一家蒼蠅館中,我曾向一位成都的朋友調(diào)侃道:“巴蜀大地,唐有李白,宋有蘇軾,為何有清一代,只拿了一個狀元(清代唯一的四川籍狀元為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乙未科狀元駱成驤)”結(jié)果這位老兄的回答完全是劍走偏鋒,他說:“主要原因在于成都的貢院太壯觀了,四川舉人見京城貢院那么局促,難免失望,也就沒興趣考了?!?/p> 在此,我完全無意就這句戲語所涉及的歷史做任何評價,只想透過晚清民國的老照片,和大家分享一下真的非常壯觀的成都貢院。 成都貢院與北京貢院對比 需要提前簡單說明的是:清代成都貢院位于今天的天府廣場、四川科技館一帶,壯觀異常的根本原因在于該地自古以來便是成都的中心,從無法查證的劉備金鑾殿,到前后蜀割據(jù)君主的皇宮,其舊址都位于貢院。到了明代,此地還是依照皇家宮廷格局修建的蜀王宮所在,只可惜在明末清初,王宮建筑被張獻忠焚毀了。此外事實上,相比于貢院,人們也更愿意把這里叫做“老皇城”。 民國時期俯瞰成都貢院一帶 遠眺成都貢院一帶 首先,貢院最前方有一座照壁,理論上講,該照壁即為紅照壁。照壁往北,是一組呈品字形分布的牌坊、牌樓。其中正中的一座是“為國求賢”牌坊,牌坊上左右兩側(cè)還寫有“會昌”、“建?!薄蓚?cè)的牌樓形制完全相同,其上均題“鳳起”二字,由于缺少正面照片,我并無法確定鳳起牌樓的正面是什么文字,不過參考相關資料,它極有可能是“蛟騰”。 “為國求賢”牌坊之后,便是貢院的大門,也就是蜀王宮的正門端禮門。清代時,貢院大門上書有“天開文運”四字,隨著歷史的變遷,此處的文字曾有變更,在老照片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國立四川大學”的題名。 ![]() ![]() ![]() 進入貢院后,主體建筑大致可以分為三座:龍門、明遠樓、致公堂。其中,明遠樓為整個貢院的中心建筑,三重歇山頂。致公堂則掛有乾隆皇帝御書的“旁求俊義”匾額。 ![]() ![]() ![]() ![]() ![]() ![]() ![]() ![]() ![]() ![]() ![]() ![]() ![]() ![]() ![]() ![]() ![]() ![]() ![]() ![]() 這里,有必要來特別說說考棚,在早期老照片中,我們可以看到考棚的身影,這些難得的影像,是相當寶貴的古代科舉資料。而在1904年,清廷實行新政,廢除科舉制度后,考棚便遭到拆除,因此,在后期的老照片中,考棚便已消失不見。 ![]() ![]() ![]() ![]() 最后,讓我們再來分享一張照片,該照片出自1906年出版的德語書籍《四川之旅》,它以超長的全景畫幅為我們反映了晚清成都貢院的完整樣貌,確實太壯觀了! ![]() |
|
來自: 新用戶3596Ds5V > 《成都市》